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

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十大農業基礎科學研究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
  • 發布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
正式發布,入選名單,

正式發布

2019年11月20日,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行。論壇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了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農業功能基因組、高致病性病毒防控、黏菌素耐藥性、植物抗病性機理等研究領域。

入選名單

1. 馴化和育種重塑番茄果實的代謝組。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主導,全面揭示了番茄育種中果實代謝物的變化規律,為植物生物學建立了多重組學研究體系,為番茄品質育種奠定了代謝生物學基礎,助力尋找“失落的番茄美味”。
2. 水稻自私基因導致非孟德爾遺傳。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和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主導,通過圖位克隆、分子遺傳學方法和基因編輯技術,發現了控制水稻雜種育性的自私基因,闡明了秈粳雜交一代不育的本質,為創製廣親和水稻新種質、有效利用秈粳交雜種優勢提供了理論和材料基礎。
3.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提高產量與稻瘟病抗性。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和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主導,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主效基因既能提高水稻產量、又能增強對稻瘟病抗性的調控新機制,打破了單個基因不可能同時實現增產和抗病的傳統觀點,為高產高抗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和實際套用新途徑。
4. 兼顧產量與氮肥高效利用:新“綠色革命”作物關鍵基因研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團隊主導,發現了生長調節因子是植物碳-氮代謝的正調控因子,它與生長抑制因子相互之間的反向平衡調節,賦予了植物生長與碳-氮代謝之間的穩態共調節,為“少投入、多產出”的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基因資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育種策略,預示著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5. 3000份水稻基因組變異研究。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團隊主導,與國內外16家單位大協作完成“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畫”,構建了全球首個近乎完整的、高質量的亞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組,開啟了“後基因組時代的水稻設計育種”,體現了中國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將極大推動我國農業領域的國際科學計畫和科學工程發展。
6. 重測序鑑定陸地棉基因組變異和性狀新基因。該研究由河北農業大學馬峙英團隊和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主導,完成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植棉國419份陸地棉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重測序,為棉花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分子標記和基因資源,標誌著我國在棉花核心種質重要性狀表型、新基因發掘等領域躍居國際領先行列。
7. 亞洲棉在我國的演化規律及其重要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廣團隊主導,利用三代測序技術對亞洲棉基因組進行升級,成功繪製了首張棉花二倍體群體的高密度變異圖譜,為亞洲棉在我國從南往北逐步演變提供有力分子證據,為其優異基因向陸地棉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8. 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快速進化及其成功防控。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團隊主導,通過對家禽禽流感病毒進行大規模監測,對分離的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進行系統研究,成功研發了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監測結果顯示疫苗免疫後有效阻斷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在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也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9. 我國人群可轉移性黏菌素耐藥基因的高流行率及其與經濟和環境因素的關聯性分析。該研究由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團隊主導,發現在我國健康人群中,可轉移性黏菌素耐藥基因的流行率高達15%,並證明水產養殖業可加快其產生和傳播,這促進了世界各國對水產養殖業危害性評估與防控策略的制定,為我國臨床用藥、耐藥性防控國家行動計畫以及畜禽養殖業抗菌藥物減量化行動提供了科學支持。
10. 模式識別受體通過胞質激酶直接激活絲原蛋白激酶的級聯反應。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主導,揭示了多種模式識別受體介導的激活絲原蛋白激酶級聯反應、並使植物獲得抗病性的分子機制。鑒於這種植物免疫通路新機制在植物生長發育和非生物脅迫中發揮廣泛的作用,這些發現對其他植物生物學過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