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和本屆政府任期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各項工作開創了新局面。
(一)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在最佳化結構中做大總量,在提升效益中加快發展,規模總量和質量效益實現“雙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4個千億台階、達到11715億元,成為全國第11個突破萬億規模的城市,年均增長9.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美元,保持全國前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跨5個百億台階,總量達到1272億元,年均增長11.7%。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貸款餘額分別突破3萬億元和2.5萬億元,均居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突破6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民營經濟增加值均突破5000億元。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服務業主導地位更加凸顯,河西CBD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提速,區域金融中心、長江航運物流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9.7%,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3%,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0%,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達到6個,高世代液晶面板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台積電等一批龍頭項目加快建設,積體電路及專用設備、新型顯示、智慧型電網、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鏈加速形成。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化工、鋼鐵等高耗能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從34.4%下降到31.9%。現代農業建設水平穩步提升,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水平躍居全省第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5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均保持全省第一、躋身全國前列。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聯動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新增高淳、麒麟、白馬、徐莊四家省級高新區,全市各區實現高新園區全覆蓋。“兩落地一融合”工程穩步推進,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德智慧型製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簽約落地。國家未來網路試驗設施、第五代移動通信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創業南京”英才計畫深入實施,集聚科技頂尖專家33名、培育創新型企業家117名、引進高層次創業人才1280名,引領10894名青年大學生創業,21名企業人才入選國家“萬人計畫”,在省內和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一。建立完善科技獎勵評價辦法,科技創新券、風險補償、創投引導等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設立中國(南京)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成為全國首批智慧財產權強市創建市。“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紮實推進。軋鋼、水泥、船舶產能累計減少200萬噸、572萬噸、44萬載重噸,房地產市場調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累計置換政府債券1696億元,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超過680億元,120個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1490億元。成功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
(二)城市功能品質顯著提升。五年來,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紮實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項工作,城市布局更加最佳化、功能更加完善、面貌煥然一新。南京被國家定位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空間格局更加最佳化。江北新區獲批為國家級新區並全面啟動規劃建設,河西新城呈現現代化城市中心形象,南部新城完成機場搬遷並實質性啟動,麒麟高新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東山、仙林、高淳、溧水副城功能加快完善,“多心開敞、軸向組團、擁江發展”的現代都市區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面積由619平方公里拓展到77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82.3%。樞紐功能更加凸顯。寧杭高鐵、寧安城際相繼開通,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完成,溧馬、淳蕪高速公路建成投用。長江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南京,祿口機場二期、小紅山客運站等一批重要樞紐工程建成投用。路網體系加快完善。機場高速擴建、江北大道、寧高新通道、122省道等一批城鄉大通道竣工投用。城西幹道和江東路快速化改造、緯七路東進等一批城市骨幹道路工程建成通車,“井字加外環”快速路網基本成型。過江通道建設全面提速,建成揚子江隧道,開工建設長江五橋、和燕路過江通道,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改造有序推進,長江隧道、揚子江隧道免費通行。提檔升級農村公路2108公里。公共運輸全國領先。軌道交通實現網路化運行,7線263公里軌道交通線路新投入運營,運營總里程達到348公里、居全國第四。建成河西、麒麟兩條有軌電車線路,更新新能源公車4100餘輛,新增公共腳踏車9.4萬輛,公交線網城鄉全覆蓋,主城區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3.1%,創成首批“國家公交都市示範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制定實施近現代建築保護和利用三年行動計畫,推進明城牆保護、整治、開放與聯合申遺工作,南京被國家確定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建成牛首山文化旅遊區、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六朝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梅園新村、頤和路入選全國首批30條歷史文化街區,沿明城牆、秦淮河、長江、歷史街巷生態人文空間特色彰顯。市容環境展現新面貌。大力實施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專項行動,完成56條主次幹道、869條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祿口機場、南京南站、玄武湖周邊等視窗地區提檔升級。完成老舊小區整治587個,受益居民19.7萬戶。改革停車管理政策,累計新增停車泊位超過9萬個。
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城區道路機掃率達90%,提高30個百分點。高標準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再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防洪保全能力大幅提升。長江乾堤、滁河、水陽江等主要江河幹流防洪能力顯著增強,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成功應對2015、2016年特大汛情。
(三)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五年來,我們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紮實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打出大氣污染防治“組合拳”。深入實施工業廢氣治理,完成電力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實施車輛、油品“雙提標”,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狠抓工地揚塵管理,全面推行煙花爆竹“禁放”,嚴格落實冬春季節大氣管控措施。2017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46.8%,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到72%以上,PM2.5濃度降幅、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改善幅度均居全省首位。實施水環境治理“攻堅戰”。全面推進“河長制”和“斷面長制”,完成150條黑臭河道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主城沿河環境明顯提升;建成鐵北、珠江二期、城東三期等一批污水處理廠及10個鎮(街)、1296個規劃布點村污水處理設施,完成277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4.5%;長江、太湖流域保護深入推進,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推進節能減排降耗“硬舉措”。積極推進四大片區工業布局調整,關停整治“三高兩低”企業609家,煤炭消耗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萬元GDP能耗較2012年下降24.3%。環衛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建成江南、江北、高淳等一批垃圾焚燒發電設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排污權交易和排污收費制度改革,通過經濟手段引導企業治污減排。開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打造生態建設“風景線”。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出台實施南京“土十條”,土壤環境修復工程進展順利。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成美麗鄉村示範區2000多平方公里、市級以上示範村486個。建成濱江風光帶、青奧森林公園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新增綠地小遊園99個,新建綠道562.6公里。綠化造林10萬畝,城市綠化覆蓋率、林木覆蓋率分別達到44.8%和29.9%。
(四)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升開放水平,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加大“放管服”改革推進力度,建設“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體系,公布行政權力十張清單,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29項,7次向基層下放審批事項326項,703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成為全國第二個沒有非行政許可審批城市。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新增41家上市企業、237家掛牌企業,上市企業總數達到102家。蘇寧銀行成為省內首家民營銀行。新組建揚子、東南、體育、旅遊等國有企業集團,62家企業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屬經營性資產證券化率達到52.2%。綜合醫改穩步推進。實施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全市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和大病保險支付水平大幅提高,醫療聯合體、家庭醫生、智慧醫療成為南京醫改特色品牌。改革試點工作成效顯著。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等21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批改革亮點和品牌加快形成,成立全國第一家具備綜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不見面審批”模式在全省推廣並形成廣泛影響。“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不動產統一登記全面推行。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村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為全國提供了“南京方案”。商事制度、戶籍制度、綜合執法、價格機制、生態文明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均取得積極進展。大力推動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南京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等一批開放平台獲批運行,16條國際航線、南京—中歐等洲際貨櫃貨運班列開通運行,江心洲生態科技島、空港經濟開發區獲批為省級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在全省份額由11.6%提升至14.4%,對外貿易結構更加最佳化,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全市進出口比重提高8個百分點,服務外包綜合排名全國第一,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邁上新台階。區域合作加快推進。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充分發揮在揚子江城市群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寧鎮揚一體化和南京都市圈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協同推進。城市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南京青奧會精彩圓滿,贏得了海內外高度評價;國家公祭活動順利順暢,展現了南京開放自信、和平博愛的國際形象。成功舉辦亞青會、速度輪滑世錦賽、全項目輪滑世錦賽、南京馬拉松等體育賽事,全球體育城市指數排名從第42位躍升到第19位。舉辦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世界智慧型製造大會等一批重大活動,提升了南京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五年來,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八個更”要求,狠抓民生保障改善,全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達78%,連續9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富民增收步伐加快。多措並舉充實民眾“口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4538元和23133元,年均分別增長8.9%和10.1%。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順利推進,全市80%低收入農戶和60%以上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摘帽。實施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累計培育自主創業者8.74萬人,創業帶動就業62.8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教育資源配置趨於均衡,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國小全面實施“彈性離校”,在全省率先實行學前一年免費教育,新增幼稚園學位8萬多個,義務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達到92%,全市域創成“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區”,教育現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河西兒童醫院、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投入運行,市中醫院新院區試運行開診,新城新區公共衛生資源布局不斷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養老全面推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話劇《雨花台》等7部作品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大獎,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等活動,基本建成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首批“江蘇省書香城市建設示範市”。大力開展全民健身,全市域創建成為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市民卡、“我的南京”APP、智慧醫療等服務廣泛套用,全市公共區域WiFi網路基本實現免費開放。社會保障網路更為健全。在全省率先實現“五險”市級統籌,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社保覆蓋面持續擴大,待遇穩步提高。城鎮職工五項險種累計參保五年淨增209萬人次,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保持在98%以上,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水平提高到2908元、居全省第一。住房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1696萬平方米,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2058萬平方米,受益居民18.8萬戶,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取得突破性進展,為3.87萬名高校畢業生髮放租房補貼。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得到有效保障,完成176個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創新社區治理和服務,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市”稱號。社區“減負增效”、街道社區體制改革等,被評為全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各項重大安保任務圓滿完成。健全完善擁軍系列政策,青年大學生應徵入伍率連續三年全國領先,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信訪穩定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民族、宗教、檔案、史志、外事、僑務、社會科學工作取得新進展,婦女、兒童、仲裁、殘疾人、慈善事業取得新業績。民生實事項目全部兌現。我們始終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每一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全部完成,民眾得到了更多實惠。
五年來,我們紮實抓好職能轉變、作風改進、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等各項工作,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不斷增強。對全市重點目標任務實行“掛圖作戰”,打造“網上批、快遞送、不見面”政務服務新模式,推行投資項目“預審代辦制”,行政效能持續提升。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作風建設相關要求,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回潮。認真貫徹國務院“約法三章”要求,全市“三公”經費支出降低55%左右。制定實施《關於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意見》,榮獲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典範城市”稱號。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累計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1763件、政協提案3131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27件,制定修改政府規章54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堅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幹事創業氛圍。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五年,是全方位變革的五年,是開創性奮進的五年。五年的變化有目共睹,五年的奮鬥凝聚艱辛,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就,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堅強領導,歸功於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監督,歸功於全市人民的團結奮鬥、拼搏奉獻。在這裡,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我們支持與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寧部隊、中央和省駐寧機構和單位,向關心和支持南京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較少,在全國、全球影響力強的領軍企業不多;實體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困難,民營經濟發展還不充分,小微企業成長環境仍需改善;科技體制改革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教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不突出,創業投資等新金融要素不夠活躍,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還有很大空間;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落差還比較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還需進一步加強,空氣環境、水環境質量需要持續提升,資源能源總體消耗水平過高,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有待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需要提升,優質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方面供給還不充分,民生改善任務繁重;社會治理需要進一步加強,部分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政府自身建設還需加強,“放管服”改革有待進一步突破,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作風建設長效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還需進一步提振。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並在今後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