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2017年,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6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全市上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創“四個全面”新優勢,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的一年。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打造深圳質量、深圳標準,紮實開展“城市管理治理年”工作,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實現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完成了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質量型發展領先優勢更加凸顯。始終堅持質量第一、以質取勝,以質量優勢對沖了成本劣勢,以質量先行贏得了發展主動。主要經濟指標“穩中走強”。有效應對外部經濟下行壓力,實現GDP增速逐季攀升、逆勢上揚。初步核算,2016年本市生產總值19492.6億元,同比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4078.2億元,增速達23.6%、創22年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12.8億元,增長8.1%。質量效益“好中更優”。在全面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的基礎上,轄區公共財政收入790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36億元,增長15%,四年翻了一番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0%。資源能源消耗“低中再降”。預計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再下降4.1%和8.9%,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8.6%、5.2%、10.2%和3.4%,PM2.5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下降10%,繼續處於國內城市領先水平,實現了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雙提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發力。繼續從質量引領、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等方面發力供給側,制定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和5個專項行動計畫,進一步在提高供給質量上下功夫,在增強供給能力上出實招,不斷增創供給側新優勢。精準化組合型政策激發供給活力。突出供給側關鍵環節,出台科技創新、企業競爭力、人才優先發展、人才住房、高等教育等“一攬子”政策,集中推出235條措施。設立重大產業、軍民融合、併購、中小微企業發展等系列基金,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引導更多資金向有效供給配置。全年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7.1%、15.3%,民間投資增長61.5%。新增商事主體56萬戶,增長26.2%,累計達265萬戶。降成本補短板釋放供給潛力。開展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行動,實施“營改增”、調整“五險一金”、取消15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政策措施,政府回購龍大、南光、鹽排、鹽壩4條高速公路並免費通行,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200億元,比上年多減負500億元。全面加大補短板力度,在教育、醫療、交通、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實施159個項目,完成投資927億元。高標準高質量提升供給水平。繼續推進標準、質量、品牌、信譽一體化建設,實施代表高品質的“深圳標準”認證標識,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49項,增長53.7%。華為、中興分別榮獲中國質量獎和中國工業大獎,騰訊等3家企業入選2016“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
  (三)發展新動能強勁迸發。率先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的效應不斷顯現,創新加快從跟跑向並跑領跑邁進,深圳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定位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國家基因庫投入運營,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庫之一。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210家,累計達1493家。新組建神經科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23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約50%,占全國一半。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約40%。榮獲國家科技獎勵16項和中國專利金獎、外觀設計金獎4項,其中深圳企業參與的4G TD-LTE關鍵技術與套用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華為短碼方案成為全球5G技術標準之一。石墨烯太赫茲晶片、無人機、柔性顯示等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開放創新布局提速。設立兩家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獲得者領銜的科學家實驗室,建立深圳—密西根貿易、投資和創新合作中心,蘋果、微軟、高通等全球知名科技企業在深設立研發機構。總規模2000億元的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落戶深圳,VC/PE機構累計近5萬家、註冊資本約3萬億元。設立“孔雀計畫”產業園和市人才研修院,舉辦首屆海外創新人才大賽,新引進全職院士6名、高層次創新團隊23個,新增海歸人才1.05萬人、高技能人才12.6萬人。創新型經濟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加值增長10.6%,其中網際網路產業增長15.3%,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型裝備產業增長20.2%。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0%和146%。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計達8037家。創新創業活力全面激發。全國“雙創”周主會場活動及第二屆深圳國際創客周成功舉辦,吸引35個國家和地區50萬人次參加。新增創客空間81家、創客服務平台32家、孵化器12家,7000餘台大中型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深圳灣創業廣場成為全國創新創業的新名片。高交會、國際人才交流大會、IT和BT領袖峰會等平台功能不斷提升,南山區、招商局集團入選首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深圳成為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
(四)優質高端產業加速壯大。充分發揮轉型升級的先行優勢,瞄準更高目標,繼續最佳化產業結構,構建更加強大的現代產業體系。全年支持新興產業項目1032個,支持服裝、家具、鐘錶、黃金珠寶、眼鏡等優勢傳統產業升級項目456個,淘汰轉型低端落後企業1400多家。產業結構凸顯“三個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新興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提高至53%左右;工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先進制造業占工業比重超過75%;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占GDP比重60.5%,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提高至70%以上,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4.6%,新增玉山銀行等持牌法人金融機構13家。高端產業項目加快落地。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區、柔宇國際柔性顯示基地、光啟未來科技城等園區啟動建設。華星光電第11代液晶面板、中芯國際12英寸晶片、開沃新能源汽車、國際會展中心等150個重大項目開工,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總部經濟效應不斷增強。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增至5家,營業收入超五百億元企業達22家,其中超千億元企業11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增加32家,累計達346家。新興際華國際總部、發那科南方總部等落戶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深圳阿里中心、百度國際總部等建成啟用。
  (五)綠色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堅持久久為功,建設綠色家園,大力實施大氣質量提升40條、治水提質40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宜居宜業的環境優勢不斷彰顯。“深圳藍”成為靚麗名片。空氣優良天數提高至354天,居內地城市最優水平。全面禁行黃標車,淘汰老舊車及黃標車近7萬輛。新推廣套用新能源汽車2.9萬輛,總量超過6.7萬輛,新建充電樁7000個以上。靠港船舶全部強制使用低硫燃油,累計建成覆蓋12個泊位的岸電設施。綠色建築面積增長61%,總量達5320萬平方米。碳交易擴大至交通領域,管控企業增加至824家。開工建設東部環保電廠、老虎坑三期、媽灣能源生態園等環保基礎設施,全面推進現有垃圾焚燒廠、填埋場提升改造。創建垃圾分類和減量達標小區400個。綠色生態空間持續增加。新建、改造公園61個,羅湖體育休閒公園等投入使用,國際友好城市公園、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等加快建設。建成綠道“公共目的地”380個,規劃建設300公里“遠足徑”,推進深圳灣濱海休閒帶西段等建設,打造海濱最美風景線。治水提質效果初顯。堅持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系統治理,全年投入111億元,啟動461個治水項目,15條主要河流中有10條水質改善,建成區黑臭水體減少35.6%,新增污水管網1033公里,消除479個排污口,整治83公里河道和142個內澇點。開展茅洲河綜合整治“百日大會戰”,開工沙井水質淨化廠二期等一批項目。深圳灣污水截排二期工程、福田水質淨化廠建成使用。環保執法力度不斷加大。認真辦理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案件,辦結259件、立案處罰162件,切實解決一批環保突出問題,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全年查處環保違法行為1688宗,停產整治企業61家。
  (六)城市管理治理成效顯著。堅持安全發展,開展安全生產16項專項整治,落實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計畫,實施拓展空間十大行動,著力治理城市頑疾、完善城市功能。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全面加強。深刻吸取光明新區“12?20”滑坡事故教訓,逐項抓好國務院事故調查報告意見整改落實,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完善公共安全白皮書,著力以最嚴格的標準、制度、處罰和問責,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安全運行。單獨設立市安監局,組建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設立150億元專項資金,建立3320人的監督檢查員隊伍,健全57個專項應急預案。全面推進余泥渣土受納場、危險邊坡和地質災害等重點隱患排查整治,完成隱患整改69.1萬項,關閉取締企業、場所3968個。清水河、東角頭油氣庫加快遷移,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成功應對“妮妲”“海馬”等強颱風襲擊。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110接報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5.3%,刑事案件破案宗數提高10.7%。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違法行為,食用農產品抽檢批次增加80%,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取得新進展。違法建築實現“零增量”。落實嚴查嚴控違建“1+2”檔案,實行嚴格的區黨政一把手考核問責制,堅持以拆控停、疏堵結合,完善查違執法機制,開展全天候巡查防控,累計拆除消化違建約1100萬平方米,實現違建增量“零增長”、存量“負增長”。現代化基礎設施加快完善。對外戰略通道進一步打通,新開通國際航線12條,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太子灣國際郵輪母港開港運營,贛深客專開工,深中通道、外環高速等加快建設。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全面推開,開工建設6、8、10號線及2、3、4、5、9號線等8條延長線,7、9、11號線開通,捷運運營里程達285公里。道路交通網路不斷最佳化,南坪快速三期、坪鹽通道、坂銀通道等建設有序推進,春風隧道、沙河西路快速化改造等啟動,41條斷頭路打通,15個原二線關口交通改善項目完工。427條定製化巴士線路和46條社區微巴線路開通。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完成城域網IPv6升級改造,新建移動通信基站1.45萬座,光纖入戶率由43%提高至80%。區域發展布局最佳化。東進戰略啟動實施,出台五年行動方案,計畫安排355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65萬億元,橫坪公路改造等51個先行項目開工建設。行政區劃調整取得突破,龍華區和坪山區獲國務院批覆設立,寶安、龍崗等4個區街道拆分,為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特區一體化提供有力支撐。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16個重點區域完成年度投資940億元。原特區外投資超過2500億元。資源保障能力提升。推進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全年更新供應土地2.2平方公里,整備釋放土地11平方公里。科學用海力度進一步加大。公明供水調蓄主體工程完工,清林徑引水調蓄工程加快推進,坂雪崗、光明水廠投入使用。建成136個優質飲用水入戶工程、惠及居民15萬人,完成124個原特區外社區供水管網改造。 
(七)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繼續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主動承接的中央和省242項改革試點,重點抓好39項年度改革任務,努力種好改革開放“試驗田”。強區放權邁出新步伐。下放城市更新、產業用地出讓等重點領域事權,調整規劃國土、交通等駐區部門為市區雙重管理,下放充實基層編制2374名。全面推廣羅湖城市更新改革試點經驗,審批時間縮短2/3。重點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制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和社會辦醫政策措施,最佳化調整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推廣羅湖醫改試點,組建基層醫療集團。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啟動,教育、戶籍制度、地稅征管方式、國有文化集團、警務輔助人員管理等改革加快推進,“深港通”正式開通。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建設呈現新面貌。新推出制度創新舉措106項,其中36項全國領先,23項全省複製推廣。新增企業5.3萬家,累計達12.5萬家,註冊企業增加值增長38%。前海深港合作提速,港交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滙豐集團華南總部、首家港資控股基金公司等1894家港企落戶,累計77個香港創業團隊入駐深港青年夢工場。自貿新城建設加快,平南鐵路拆遷、航空限高等瓶頸問題取得突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0億元,增長37.7%。對外開放再上新台階。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白物流園等境外園區建設加快,“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落戶深圳,巴布亞紐幾內亞深圳產品展銷中心成立運營,對沿線國家協定投資額增長11.5%。著力最佳化外貿結構,新出台出口退稅周轉金貼息等19條措施,全年進出口總額2.63萬億元,其中出口繼續居內地城市首位,一般貿易占比提高3.2個百分點,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分別增長15%和17%。契約利用外資、實際對外投資分別增長103%和70%。新增多倫多、麥納麥等10個國際友城。與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創意、檢驗檢疫等領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合作開發啟動,蓮塘/香園圍口岸聯檢樓封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取得新進展。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紮實推進援疆援藏和對口幫扶河源汕尾、貴州畢節、四川甘孜、重慶巫山等,啟動對口廣西百色、河池扶貧協作,完成湖南湖北三縣貧困人口勞務輸出對接試點任務,全年安排財政幫扶資金62.5億元,增長31.6%。深汕特別合作區加快建設,深河、深汕共建產業園區累計投產項目321個,中興通訊河源項目、比亞迪汕尾生產基地等順利推進,深圳至惠州、汕尾捷運線開通,深莞惠“3+2”經濟圈建設提速。
(八)補短板惠民生力度不斷加大。堅持發展為民、發展惠民,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供給,九大類民生支出2380.3億元,其中教育、醫療支出分別增長32.3%、33.7%。116件民生實事和7716件民生“微實事”全面完成,12項重大民生工程年度投資超過300億元。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新增就業10.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社會保險參保人次增長6%。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成市社會福利中心一期工程和市養老護理院,新增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5家。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突破。高考一本、本科上線率均居全省首位,新增普惠性幼稚園98所、幼稚園學位2.5萬個、公辦中國小學位3.1萬個。高等教育開放發展全面提速,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名校簽約建設深圳校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獲批成立,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招收首批本科生,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等10所特色學院建設加快。深圳技術大學、中德先進制造技師學院啟動籌建。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大力實施“三名工程”,引進高水平醫學團隊50個,新建名醫診療中心5家,建成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深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獲批。增加三級醫院6家、三甲醫院1家,新增病床3000張、執業醫師2698名。完成社康中心基本設備標準化配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人數新增62.9萬名。住房保障不斷加強。堅決貫徹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先後出台“深六條”和“深八條”,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成立註冊資本1000億元的市人才安居集團,新開工及籌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6.2萬套、竣工5.1萬套、供應4.2萬套,均為上年的2倍以上。新引進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補貼標準提高至本科1.5萬元、碩士2.5萬元、博士3萬元。文體等事業繁榮發展。首屆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深召開,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竣工,第十二屆文博會實際成交額增長23.4%。全年獲德國iF設計獎、紅點獎共140項,比上年增長50.5%。舉辦ATP和WTA國際網球公開賽、深圳國際馬拉松賽、中國杯帆船賽等高水平賽事,與拜仁慕尼黑俱樂部簽約共建國際足球學校,335所公辦中國小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深圳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上取得“一金兩銀”的優異成績。新增專業社工1300人。連續第六次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此外,信訪、統計、計生、民族、宗教、對台、僑務、民防、檔案和國防動員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九)政府職能作風雙轉變深入推進。認真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切實體現到政府工作中,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著力轉職能、轉作風、提效能,努力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嚴格依法履職。堅決執行法律法規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下開展工作,提請市人大審議法規草案4件,立改廢政府規章10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818件、政協提案572件。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及51個專項規劃。出台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和部門權責清單管理辦法,制定水污染治理等3個專項權責清單。規範委託執法行為,加強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專項執法。全面啟動“七五”普法,提升全社會法治意識。加大“放管服”力度。取消轉移下放293項市級行政職權,清理規範53項行政職權中介服務事項。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在企業設立、人才服務、民政等領域推行“一窗式”服務,將網上辦事大廳延伸至街道、社區,行政審批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率和辦結率均超過97%。加強廉政勤政建設。認真執行廉潔自律準則、紀律處分條例等規定,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整治“四風”,嚴控“三公經費”。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全面整改審計發現的問題,市本級部門預算執行審計實現全覆蓋。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出台支持改革創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若干規定,營造鼓勵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攻堅克難、乘勢而上,在“十三五”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各部門、中央和各省區市駐深單位,向駐深解放軍、武警官兵,向關心和支持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面臨諸多挑戰。一是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過快,對產業加快邁向中高端提出更加緊迫的要求。二是基礎研究機構較少,創新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難以滿足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需要。三是特區快速發展中積累的違法建築、水體污染等問題依然突出,垃圾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公共安全基礎還不牢固。四是城市建設管理標準和精細化程度不高,與國際一流城市相比還有差距。五是公共服務供給還存在不少短板,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缺乏,部分區域和時段交通擁堵。六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行政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一些公職人員幹事創業勁頭不足、責任擔當意識不強,違法違紀問題時有發生。我們要直面問題,把市民的期盼作為努力的方向,把問題的解決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標準,勇於擔當、迎難而上,推動特區各項事業邁上新台階。
  二、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年,將迎來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作為經濟特區,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搶抓改革時代、創新時代、質量時代的新機遇,堅持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勇當改革的弄潮兒、創新的引領者、質量的新標桿,努力以特區的使命擔當創造“四個全面”新業績,打造彰顯“四個自信”新樣板。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圳質量、深圳標準,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促進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也是深圳新時期構建長遠競爭力的根本戰略。做好今年的工作,我們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紮實開展“城市質量提升年”工作,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努力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
  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就是要繼續強化深圳質量領先優勢,率先打造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在成功實現“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跨越的基礎上,始終堅持質量主攻方向,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進一步將大質量大標準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不斷深化標準、質量、品牌、信譽一體化建設,著力以標準提升供給品質,以質量創造供給價值,以品牌塑造供給形象,以信譽拓展供給市場,推動供給體系質量不斷升級,努力在國際經濟大循環、世界供給大市場中贏得主動。
  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就是要繼續強化創新驅動的先發優勢,率先形成國際一流的供給能力。充分利用較早實現動力轉換的有利條件,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前瞻布局顛覆性技術、先導性產業,勇當引領式創新先鋒和新經濟領跑者,以創新最佳化供給方式、提升供給效率,以創新突破新技術、創造新供給、催生新需求,推動供給能力全面躍升,不斷鞏固提升以創新為鮮明特徵的供給優勢。
  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就是要繼續搶抓轉型升級的先機,率先構建滿足需求升級的供給結構。圍繞需求鏈部署產業鏈,把握消費從模仿型排浪式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的趨勢,大力發展定製式製造、網路化生產,既以新興產業發展擴大增量供給,又以傳統產業升級最佳化存量供給,使產業結構跟上需求變化,使供給側跑贏消費端,不斷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就是要繼續發力實體經濟“主戰場”,率先厚植更加堅實的供給側根基。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把發展高端製造、精密製造、智慧型製造作為突出任務,把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活力作為關鍵路徑,把擴大高質量投資和降低營商成本作為重要抓手,引導虛擬經濟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配置,打造更加強大的實體經濟。
  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就是要繼續勇擔改革開放的特區使命,率先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供給環境。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狠抓改革攻堅和高水平開放合作,著力以改革破除供給約束、降低交易成本、最佳化制度供給,著力以開放集聚高端資源、提升配置能力、拓展供給空間,形成有利於供給要素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全面激發供給活力。
  爭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就是要繼續加大補短板惠民生力度,率先擴大高水平的公共服務供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把握滿足人民需求這一最終目的,堅持發展目的和發展過程的辯證統一,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既立足當前加快補齊教育、醫療、水環境等民生短板,又面向未來有序擴大更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在共建共享中增強市民獲得感,在協調均衡中開拓發展新空間。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需要說明的是,8.5%左右的增速是穩中求進的目標,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既考慮了深圳質量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先發優勢,又充分考慮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多、各種潛在風險交織等不利因素。實現這一目標,既要把握“穩”的大局和主基調,把風險研判得更深入,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把應對措施準備得更周全;更要在“進”上下功夫,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力爭取得更好結果,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今年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潛能。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以改革破難題、促發展,進一步提高改革的精準性、系統性、有效性,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一是著力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抓好科技創新、企業、人才等五大政策落地,放大政策疊加效應。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專精新特”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制定完善土地供應的若干意見,加強對工業、創新型企業等用地保障。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積極建設風投創投中心,出台鼓勵VC/PE投向初創期、種子期公司的若干措施,加大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擔保增信、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探索成立科技保險機構。持續推進補短板、降成本,實施補短板項目245個、年度投資950億元,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350億元。二是著力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深入推進打造“深圳標準”行動計畫,支持行業協會等制定更高的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大力實施品牌競爭力、消費品工業質量、出口商品品質、工業設計能力四大提升工程,建設3個國家級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創建時裝、鐘錶、機器人等知名品牌示範區。三是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台專門實施方案,探索組建基礎設施金融機構,建立健全PPP政策體系,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交通、環保、綜合管廊等設施建設,加強科技、質量、信息等新型基礎設施供給,全年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100億元,其中社會投資占比超過五成。四是著力以簡政放權提高供給效率。繼續大力推進強區放權,統籌第五輪市區財政體制和政府投資事權、市區職能調整等改革,增強市級決策統籌和區級執行落實能力,實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權責匹配、效能提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精簡一批行政職權事項,推進投資項目“多審合一、多評合一”。五是著力以國資國企、商事制度等改革激發供給主體活力。實施市屬國企改革“1+12”政策措施,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資源整合和併購重組,做強做優做大一批國企集團。推進社區股份公司轉型發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廣“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信息採集、共享、使用,建立聯動回響、聯合懲戒機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六是著力以社會事業改革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供給。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廣羅湖醫改模式,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建立家庭醫生服務標準和簽約服務激勵機制,實施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開展醫養結合試點,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推動從“治疾病”向“促健康”轉變。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推進中國小校長職級制,探索建立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完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二)實施新一輪創新發展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制定實施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方案,著力推動創新生態再最佳化、創新能力再突破、創新經濟再升級,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位。今年起實施“十大行動計畫”。一是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足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力爭在信息科學與安全、生命科學與健康等領域建設國家實驗室,加快推進未來網路實驗設施建設和深圳超算中心擴容,規劃建設國家基因庫二期、生物醫學大數據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二是設立十大基礎研究機構。重點在數學、醫學、腦科學、新材料、數字生命、數字貨幣、量子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清潔能源等領域謀劃建設10個基礎研究機構,開展前沿科學探索、關鍵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等,強化創新的基礎支撐。今年啟動4個研究機構建設。三是組建十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發揮諾貝爾獎科學家的引領帶動作用,在化學、醫學、光電等領域,規劃建設10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領銜的實驗室,力爭今年新建2個以上。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00家以上。四是實施十大重大科技產業專項。集中資源加大研發、產業化、套用等全鏈條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納米、機器人、5G移動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個領域出台專項支持計畫,搶占前沿技術產業化先機,增強創新型經濟發展後勁。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創新中心。著眼全球加大開放創新布局力度,出台專項計畫,支持企業和機構在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創新資源高度密集地區,規劃建設10個海外創新中心,構建國際協同創新平台,集聚全球創新能量。今年啟動4個海外創新中心建設。六是建設十大製造業創新中心。落實“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在機器人、3D列印、新型顯示、精準醫療、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規劃建設10個創新中心,提升高端製造、精密製造、智慧型製造能力水平。今年啟動3個創新中心建設。七是規劃建設十大未來產業集聚區。堅持科學規劃、前瞻布局、聯動發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等未來產業領域,加快建設10個集聚區,培育若干千億級產業集群。八是搭建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台。重點在創新設計、品牌培育、智慧財產權運營、檢驗檢測認證等領域,打造10個重大平台,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能級,助推製造業轉型升級。九是打造十大“雙創”示範基地。加快國際創客中心建設,高水平建設深圳灣創業廣場等十大“雙創”示範基地,強化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動”,當好“雙創領跑者”。新增眾創空間40家以上、創客服務平台10家以上。十是推進十大人才工程。實施“院士引進工程”“創新領軍人才集聚工程”“優秀大學畢業生引進計畫”等,加大力度推進“孔雀計畫”“雙百苗圃計畫”“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全年引進院士10名左右,孔雀團隊3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400名以上。
  (三)加快培育新增長點,促進經濟更高質量穩定增長。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統籌適度擴大總需求和積極增加有效供給,繼續實施增量優質、存量最佳化“雙優工程”,協同推進產業、區域“雙轉型”,以中高端發展支撐中高速增長。一是釋放需求新潛力。擴大工業、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高質量投資,加快華星光電第11代液晶面板、中芯國際12英寸晶片、日東電工偏光片、比亞迪雲軌試驗線、國際會展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發展文體、旅遊、健康、信息、郵輪遊艇等新興消費,加快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推進華強北、東門轉型升級和小梅沙片區改造,完善口岸消費環境,創建羅湖國家消費型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加大引進外資力度。推進外貿穩份額、優結構、提質量,加快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轉型升級,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一般貿易、服務貿易比重分別提高至45%和21%。二是培育優質產業新增量。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政策,全年支持產業項目1000個以上,產業規模超過3.1萬億元。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積極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大力發展創新金融、現代物流和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布局金融科技,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新增持牌法人金融機構15家以上,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4%;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建設,全年交易額550億元以上。進一步增強高交會、文博會、IT和BT領袖峰會、電子信息博覽會等展會實效。推動黃金珠寶等優勢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繼續辦好國際時裝周、時尚家居設計周、工業設計大展等活動。積極發展“高精尖”現代農業。三是發展壯大新業態。搶占信息經濟發展制高點,突出跨界融合、交叉滲透,以網際網路思維、雲計算架構、大數據支撐,推動供應鏈重組、產業鏈重構和價值鏈重塑,發展數字經濟、分享經濟、平台經濟,創建信息經濟示範區和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支持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業態發展,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15%。四是打造區域新增長極。開展特區一體化五年攻堅行動,加大對原特區外地區的支持力度,全年政府投資80%以上投向原特區外及特區一體化項目。實施東進戰略,規劃建設東部過境、春風隧道、大鵬第二通道等一批重大項目,推進大梧桐新興產業帶、坪山高技術產業園區等建設,高水平打造東部創新產業帶和東部黃金海岸旅遊帶。統籌實施中軸提升和西部最佳化戰略,加快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北站商務中心區、空港新城等重點區域開發,全年完成投資1200億元以上,增長30%。
(四)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始終在全球坐標系下謀劃開放布局,把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塑開放發展新優勢的重大戰略,以創新投資貿易規則為突破口,以構建新的戰略通道為抓手,以區域協同聯動為支撐,實現更高水平內外聯動和雙向開放。一是拓展深港澳緊密合作新空間。以香港回歸20周年為契機,全方位加強與香港在經貿、金融、教育、科技等各領域合作,謀劃啟動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加快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合作開發,建設深港創新及科技園,推進蓮塘/香園圍口岸、深圳河四期治理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皇崗、沙頭角口岸重建和深圳灣口岸周邊交通改造,探索深港VC/PE通。加強與澳門在文化創意、特色金融、旅遊等領域合作,聯手開拓葡語國家市場。二是打造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突出制度創新核心任務,對照最高標準,加大投資貿易規則、跨境金融等創新力度,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成果。堅持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打造深港基金小鎮,全年新引進港企2000家以上、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團隊80餘個。推進桂灣金融先導區等建設提速,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億元以上。構建“大前海”發展格局,促進前海與周邊區域協同聯動,大力拓展對外合作新通道,推動自貿片區加快成為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三是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深化與沿線國家經貿、投資等合作,拓展駐外經貿代表機構服務職能,推進中白物流園、印尼深圳產業園等境外園區建設,支持企業參與巴林、斯里蘭卡、吉布地、土耳其等國家港口建設運營。加強與沿線節點城市的合作,積極參與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攜手開拓中亞、南亞市場。辦好2017年國際產能合作論壇暨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四是構建開放發展的戰略通道。立足在更大範圍配置資源,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全國綜合鐵路樞紐和世界級貨櫃樞紐港,打造“海陸空鐵”全方位立體化戰略通道。規劃建設第三跑道、衛星廳、T4航站樓,新開通5條國際航線。推進鹽田港東港區20萬噸級泊位和西部出海航道建設,強化海鐵聯運。加快贛深客專、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穗莞深城際線和深中通道、外環高速等建設,促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深莞惠“3+2”經濟圈等深度融合發展。
  (五)著力打造綠色發展示範市,建設更加宜居的綠色家園。碧水藍天是廣大市民的共同期待,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我們要始終堅持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持續加大環保投入,狠抓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不斷鞏固提升環境質量,努力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態環境供給。一是紮實開展治水提質行動。堅持流域治理和流域開發相結合,進一步健全“河長制”,加強茅洲河、坪山河、龍崗河、觀瀾河、深圳灣等治理,完成茅洲河界河段綜合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實施污水處理廠提質工程,建成沙井水質淨化廠二期,提標改造8座水質淨化廠,開工松崗二期、洪湖、布吉水質淨化廠,新增污水管網1500公里,創建排水達標小區1000個,整治河道119公里,治理59個內澇點。推進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東部灣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二是高標準打造一流環保基礎設施。瞄準世界最先進水平,採用最領先技術,加快建設東部環保電廠、老虎坑三期、媽灣能源生態園,推進現有環保設施提標升級和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成114座垃圾轉運站改造,推動污泥減容減量。三是持續提升大氣等環境質量。加快實施清潔柴油車計畫,實現公交大巴全部純電動化,新推廣新能源汽車2萬輛,新建充電樁2.5萬個。推進綠色港口建設,新建成覆蓋9個泊位的岸電設施。推廣裝配式建築和契約能源管理,加強建築廢棄物源頭減排和綜合利用,新增綠色建築面積800萬平方米。加大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污染治理力度。新建、改建公園55個,推進航天公園、人才公園等特色主題公園建設,建成100公里“遠足徑”和深圳灣濱海休閒帶西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辦好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實施土壤環境保護和質量提升工作方案。開展城市噪聲污染整治。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加快完善全鏈條、全覆蓋的分類制度和處理系統,達標小區占比提高至40%以上。
 (六)突出精細化智慧型化,提高城市建設管理質量。鞏固提升城市管理治理成果,出台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科學編制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推動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再上新台階。一是加快提升建設管理標準。瞄準國際一流,制定完善城市設計、建築設計等標準規範,系統梳理提升基礎設施、建築工程、市容市貌等各方面標準,打造精品建築、精緻街區、精美公園,著力提升城市品味品質。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加強市政設施等管養維護,完善機場、車站、口岸等區域標識標牌和無障礙設施。二是建設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加快軌道交通三期6、8、10號線等建設,開工四期12、13、14、16號線,建成龍華有軌電車示範線。啟動鹽港東立交、梅觀高速市政化等改造工程,推進坪鹽通道、南坪三期、坂銀通道等建設提速。開展西江引水前期工作,建成公明、清林徑兩大水資源調蓄工程,完成108個社區供水管網、150個小區優質飲用水入戶改造。建設3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成抽水蓄能電站、滇西北至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深圳段工程。三是最佳化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堅持陸海統籌、科學用海、依法治海,注重開發保護並舉,建設海洋綜合管理示範區和大鵬新區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不斷強化濱海城市特色。加強城市立體開發,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互聯互通。保持違建整治高壓態勢,完善清拆控停措施,確保違建“零增量”,全年拆除消化違建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最佳化基本生態控制線和法定圖則管理,深入推進拓展空間十大專項行動,加快土地整備利益統籌試點,全年城市更新供應土地2.5平方公里、整備釋放用地12平方公里,完成舊工業區綜合整治100萬平方米。四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市。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國際一流的信息港,新建移動通信基站1.5萬座,實現光纖入戶率超過90%,推進IPv6規模化商用。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建成統一的城市綜合信息數據平台,推進各類數據實時接入、開放共享,實施智慧型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建設,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
  (七)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大力提升安全發展水平。安全是發展之基。要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加強各類風險預警研判和隱患排查治理,提高防範化解和應對處置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發展的底線。一是加強金融、房地產風險防控。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有效引導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大對金融風險的監測防範力度,完成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堅持標本兼治、源頭防範、系統治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堅決防範重特大事故。建立健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全面完成風險點、危險源排查評估,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白皮書。實行企業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制度。深化危險化學品、油氣管道、建築施工、道路運輸等專項整治,改造250公里老舊燃氣管道,推動物業小區老化電線更換。推進部九窩、水徑余泥渣土受納場等重點安全隱患整治,加快二線“插花地”拆除重建,加大危險房屋排查處置。提高應急裝備水平,推動應急管理由救災回響型向防災準備型轉變。加強消防安全等宣傳,增強全社會安全意識。三是推進“平安深圳”建設。加快建立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嚴厲打擊網路電信詐欺、“兩搶一盜”和惡性刑事犯罪等,加強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要時刻把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冷暖安危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從市民需求出發,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多為市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努力讓市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全年安排九大類民生支出2700億元以上,完成12項重大民生工程投資300億元,辦好119件年度民生實事和一大批民生“微實事”。一是擴大基礎教育學位供給。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0所,建成人大附中深圳學校、第八高級中學等學校,新增普惠性幼稚園100所,增加幼稚園學位2萬個、公辦中國小學位4.7萬個。推進有條件的中國小提供在校午托服務。二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組建基層醫療集團,構建區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推動社區、商務區等增設便民醫務室,在300家社康中心設立專科醫生工作室,增加慢性病常用藥物等配置。全面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新增簽約人數30萬名。三是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給。著力打造國際化醫療中心,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引進高水平醫學團隊50個,新建名醫診療中心3家以上。推進59個醫院新改擴建工程,建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一期、深圳大學附屬醫院、孫逸仙心血管醫院新院區,開工建設市第二兒童醫院、新華醫院,新增病床2000張、執業醫師2000名。推動精準醫院、健康科學院和質子治療中心建設,新增無創產前和宮頸癌基因檢測兩項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開工及籌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8萬套、供應4.5萬套,同步推進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分配、定價、封閉流轉、退出等管理制度。五是著力治理交通擁堵。實施一批交通專項整治計畫,加快高新區、梅林關、布吉關、鹽田港後方陸域等重點區域交通擁堵整治,推進綜合立體停車場和立體機械停車庫建設,打通51條斷頭路。加強捷運、公交、慢行交通的接駁,增開30條社區微巴線路,促進共享腳踏車健康發展,著力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六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堅持嚴字當頭,深入實施食品安全示範工程,加快提高安全標準、檢測能力、抽檢頻次,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違法行為,切實強化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實現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抽檢覆蓋率提高至每千人9批次,努力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完善藥品監管機制,保障市民用藥安全。七是改善老舊小區和城中村環境。採取市區聯動、政社企共擔等方式,推進電梯加裝和更新維護,整治髒亂差問題,最佳化路面、綠化等環境,增設若干便民文體設施。八是最佳化公共場所免費WLAN服務。統籌推進各區和捷運、公交等公共場所免費WLAN統一認證接入,加快實現一次登錄認證、全市通用,改善市民接入體驗。九是推進文體惠民。全面實施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推進新科技館、美術館新館等項目,探索建立當代藝術品交易中心,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科技影視節、深圳讀書月等文體活動,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優惠向市民開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爭創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十是推動高等教育開放發展。支持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開工建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完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期工程,爭取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等特色學院獲批籌設,推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名校深圳校區加快落地。借鑑德國、瑞士等國家先進經驗,探索“雙元制”職業教育新模式,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推進深圳技術大學、中德先進制造技師學院等規劃建設。十一是積極發展養老等社會事業。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新增就業8萬人。建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制。擴大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新增養老床位1000張以上。開展扶貧濟困日、公益慈善月等活動,引導民間慈善和網際網路募捐健康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和基層基礎建設,推動物業管理條例修訂,完成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辦好2017國際社會工作亞太區域聯合大會。
  (九)積極踐行“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堅決做好對口支援、扶貧協作和對口合作。始終秉持“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情懷,認真落實中央和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部署,攜手對口地區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更好地服務全國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全年安排各類幫扶資金約70億元。一是繼續高標準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加強援疆援藏,著力抓好喀什“一城一園一校一區”、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幫助新疆塔縣、西藏察隅縣貧困人口加快脫貧。積極推進對口支援重慶巫山、四川甘孜工作。二是加大全面對口幫扶河源、汕尾力度。主動服務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突出民生幫扶、產業共建,助推323個相對貧困村精準脫貧,幫助兩市各新建一家三級醫院,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深河產業園及10個區縣共建產業園建設。三是紮實開展對口協作等工作。推進與廣西百色、河池扶貧協作,在移民搬遷、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謀劃實施一批幫扶項目。繼續做好在深就業的湖南湖北三縣貧困人口跟蹤服務工作。此外,啟動並做好與哈爾濱對口合作。
 (十)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紮實推進從嚴治政。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根本保證。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更加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方面,切實做到從嚴治政、依法行政、廉潔從政,不斷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一是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黨內監督條例、黨組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以更高標準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進一步鞏固整治“四風”成果。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嚴肅查辦各類違法違紀行為,進一步規範行政權力運行。二是建設一流法治政府。落實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制度,健全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溝通聯絡機制,高質量辦好建議提案。推進政府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五公開”,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更加主動地接受全社會監督,及時整改問題,不斷健全制度、堵塞漏洞。清理修改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改革完善城管、環保執法體制機制,強化安全生產、違法建築、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政執法。三是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效能。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紮實開展“一門式、一網式”服務模式改革,建設統一的政務服務大資料庫、電子證照庫,最佳化重構政府運作流程,進一步精簡環節、減少程式,清理隱性審批和變相審批,強化網上審批、並聯審批和集中聯審,實現效率再提升、服務再最佳化。四是強化工作落實。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抓攻堅,強化督查督辦、考核問責和正向激勵,健全有利於“想幹事、敢幹事”的體制機制,確保中央、省和市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各位代表,特區肩負著特殊使命,承載著特別期望。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實幹,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勇當“四個全面”排頭兵、“四個自信”踐行者,以深圳經濟特區特別的作為,更好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