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借鑑,交流合作是促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2017年6月3日至5日,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主辦,三峽大學承辦,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協辦的國際地質災害防治創新管理及新技術新方法交流會在三峽大學召開。
交流會上,來自美國伯克利實驗室張可霓教授在“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講解指出,封二氧化碳技術是目前世界上保護環境減少二氧碳一種全新嘗試,並通過神華CCS項目對儲存“二氧化碳”所需地下空間的必要條件和地下儲存空間壓力的強度和密封性都做了充分說明。“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是一項新技術,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依據,對企業開闢新的市場領域、拓展創新思路有所啟迪;瑞士布魯克公司工程師安德利亞特·蘭特先生是專業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方面的工程師,他用崩、滑、流等自然災害發生時的全程影像資料、再現了災害發生時的場景,找出了不同類型的地災發生時的規律,並提出綜合治理的新方案,他認為,不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採用硬、中、軟、等綜合治理方式。所謂的“硬”是指格構、擋牆、灌漿等;“中”是指錨桿、錨索等;“軟”是採用柔性防護網技術。“綜合治理”即是指軟硬相結合的方式,其效果明顯;香港土力工程處王俊暉、張嘉媛工程師對城市危險性控制進行了深度的剖析。他們認為,建立不同災害種類資料庫,進行累計綜合分析通過監測、計算出危害的強度及涉及的範圍,設立災害防治的安全系統和危害等級,特別對不合標準邊坡發出危險修繕令,通過公眾教育動員和鼓勵私人業主維修邊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城市風險控制效果;湖北恩施巴東縣國土資源局鄧明早總工程師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格線化管理,四位一體的格線化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四位一體”格線化防治模式,要求鄉鎮、村、國土資源所和地質環境監測保護站,分別落實一名格線管理員,構建“四位一體”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立責任人即管理員、協管員、專管員的姓名及聯繫方式,將這四級格線責任人員落實到各地質災害點上,明確他們的職責和任務,實施分片包乾的管理方式,確保不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原副巡視員馬霄漢就“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技術”進行透徹的分析和深度講解。她指出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檢測站點可視化、監測網地圖自動載入、查看檢測曲線等確保檢測預警的準確性。
會議的第二天,與會代表在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相關人員的帶領下,先後考察了鏈子崖危岩體治理工程和夷陵區太平溪庫岸防護工程,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原副院長黃學斌等進行了現場講解。
本次會議上,三峽大學黨委副書記田斌教授致歡迎詞,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副會長林強有致開幕詞,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田大佑介紹了協會的近期工作。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鐵峰、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築學院院長張國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三峽地質災害監測中心副主任付小林分別主持了交流會。
來自全國的會員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本次交流會,與會人員就主辦單位對本次會議的精心組織和周到安排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此次交流會的成功舉辦,是協會成立以來首次承辦的國際性會議,增強了協會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來自全國的會員代表180多人參加了本次交流會,與會人員就主辦單位對本次會議的精心組織和周到安排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此次交流會的成功舉辦,是協會成立以來首次承辦的國際性會議,增強了協會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