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中日兩國女科學家交流,推動兩國科研交流與合作,由中國科學院(CAS)與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聯合舉辦的2017中日女科學家會議3日在北京開幕。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方新、全國政協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協副主席鄭曉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蓬、日本參議院議員、原日本科學技術廳長官山東昭子、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小谷元子、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沖村憲樹等嘉賓出席了大會開幕式及歡迎晚宴,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主持會議。
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王志珍向出席大會開幕式的嘉賓介紹了中國女科技工作者的現狀。“2015年,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畢業生占總畢業生人數的52.7%。中國的女科技工作者目前已達到3600萬人,占科技工作者隊伍總數的40%”。儘管如此,王志珍認為,科技女性高層次人才的比例仍然較低,在科技、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基於這些情況,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女性可以因生育而延長科研項目結題期限;提高女性高層次科技人才在全國學會的任職比例、舉辦適合女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活動等,來促進女科技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和女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作為中日女科學家會議一路發展至今的見證者,原日本科學技術廳長官山東昭子對本屆大會的舉辦感慨頗深。她認為,中國近年來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了巨大突破,作為科技創新最重要的人才因素,女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功不可沒,而中國女科技工作者的參與度遠高於日本,這非常令人“羨慕”。“中日兩國都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本屆大會的主題——生命科學和醫學,將直接影響國民健康,期待通過中日兩國女科學家的積極溝通和交流,進一步了解該領域科研現狀,為解決社會實際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做貢獻”。
歡迎晚宴上,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表示,中國科學院大學每年約招收1.5萬名碩士研究生,其中女性所占的比例為43%。然而,畢業後真正進入到科研和教育等領域工作的人數並不樂觀。“希望中日女科學家會議的召開能夠為廣大女性畢業生、女科研工作者做出榜樣。成為女科學家非常值得驕傲,也應該被社會所尊重。”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沖村憲樹在致辭中指出,中日女科學家會議由於政治等因素中斷了幾年,去年通過櫻花科技計畫,方新院士一行訪問了日本,而鄭曉靜院士一行也參加了夏季在京都舉行的有關中日科技政策的高層會議。以此交流為契機,在山東昭子女士的支持和倡議下,中日雙方決定重新啟動中日女科學家會議。
自1980年中日兩國政府簽訂《中日科技合作協定》以來,兩國間的學術交流持續發展,科技和學術交流已成為中日友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為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首屆中日女科學家會議在北京召開。今年大會的主題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為何選擇這一科研話題?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方新介紹,“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在整個科技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這些領域有大量女科技工作者參與研究,並取得了一流的科研成果。”11月4日,來自中日兩國的20名女科技工作者將圍繞這些領域進行科研交流,探討兩國科研話題和政策,分享知識,加深合作,並收穫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