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馬可·波羅與10-14世紀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年11月19~20日,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舉辦的“馬可·波羅與10-14世紀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順利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故宮博物院,以及日本、韓國、德國、瑞士、義大利、美國的4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馬可·波羅與10-14世紀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
  • 地點:北京
  • 時間:2016年
2016年11月19日上午,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舉辦的“馬可·波羅與10-14世紀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大雅堂舉行。來自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8個國家的30餘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新江教授主持開幕式,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岩松先後致辭。
袁行霈在開幕詞中回顧了中國對馬可·波羅及絲綢之路的了解和研究,指出馬可·波羅的事跡和絲綢之路的概念在19世紀傳入中國。在當時,這些新的知識資源和認識角度,拓寬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如今當年的新知雖然似乎變成了舊學,但實際上,“舊學”因不斷注入新的研究資料和新的問題意識、輔之以新的研究手段,而又歷久彌新。袁行霈向國內外學者介紹了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重點科研項目“馬可·波羅研究計畫”。2010年,該項目正式啟動。自2011年9月以來,在榮新江教授、黨寶海副教授主持下,《馬可·波羅行記》研究班每周集體研讀,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參加,迄今共舉行了116次會讀,完成了近百節的翻譯和注釋工作。研究班多次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出版了會議論文集。該研究計畫啟動之初,就具有很強的國際性。迄今已有十餘位外國知名專家參與馬可·波羅研究班的集體研究。袁行霈強調,北大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召開這次會議,也是為了促進中外學術界更為深入的合作。歡迎各國學者經常到研修基地,以基地為平台,開展共同研究。
李岩松肯定了本次會議的主題。他說,馬可·波羅是名聞遐邇的偉大旅行家,他的《馬可·波羅行記》堪稱13世紀之前關於東方世界的百科全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馬可·波羅的旅行路線大多和絲綢之路重疊,兩者有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繫。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藍圖的倡議下,研究馬可·波羅和絲綢之路,正逢其時。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對上述課題展開研究,並召開這次國際學術會議,反映了會議主辦者的見識和魄力。馬可·波羅和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極強的國際性。北京大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與國外高層次學者的學術合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工作。李岩松祝賀本次會議的召開,並祝願會議為推動馬可·波羅研究、絲綢之路研究和中外關係史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大會共收到論文和摘要31篇。在馬可·波羅研究方面,涉及諸多專題,如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如何通過元代外國人名的譯寫特點在漢文中尋找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的文本系統,《馬可·波羅行記》對歐洲地理學的影響,馬可·波羅著作中的元代政區、軍事、紀年、建築、宗教禮俗,等等。在絲綢之路研究方面,會議分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兩大主題,分別討論絲綢之路的概念問題、路線問題、移民問題,以及絲綢之路上商品的種類、運輸的途徑,等等。此外,本次會議還有多篇論文研究10-14世紀的中外關係,涉及中國的外銷商品、中國對域外國家的認識、古代波斯對遠東的了解、外來占卜術的傳入、中國繪畫技巧與題材的傳出,等等。會議論文視野廣闊,見解深刻,深化了馬可·波羅、絲綢之路和中外關係史相關領域的研究。
在19日、20日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各抒己見,每場報告後都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推進了中外專業研究者的學術交流。這次會議的另一個亮點,是北京大學“馬可·波羅研究計畫”培養的一些年輕學者嶄露頭角,他們的報告有深度,有想法,得到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傅漢思(Hans Ulrich Vogel)、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艾騖德(Christopher P. Atwood)等資深學者的讚賞。
榮新江在閉幕詞中總結了會議的諸多成果,也對今後馬可·波羅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的遠景作了展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