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對接與合作共贏”國際會議

2016“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對接與合作共贏”國際會議是2016年8月1日至6日在東中國海上航行的日本“和平之船”上召開的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對接與合作共贏”國際會議
  • 創建時間:2016年8月1日-6日
2016年8月1日至6日,由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和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對接與合作共贏”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一艘在東中國海上航行的日本“和平之船”上召開。
會議由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教授策劃並主持,日本“和平之船”、北京地緣戰略研究與發展協會以及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共同協辦。與會者來自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高棉、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新加坡、緬甸、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伊朗等15個國家,以及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和中國香港地區,他們有的是前駐外大使和將軍,其他則是各國智庫的知名學者和大學教授。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的梁曉君副教授和將入職的陳實博士,以及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北京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學者亦參加會議。外交學系的任遠喆副教授和外交學專業部分博士生參加了上海會議。這一會議的宗旨是,為了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學者共同探索合作之路,進行政策溝通,從而推進更大範圍、更深度、更高層次的亞洲沿海國家間的區域及跨區域合作。與會者先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出席了題為“海洋和平與合作論壇”的研討會,進而登上“和平之船”,在從上海到沖繩,再到長崎和福岡海上航行過程中進行深度學術研討和交流。
8月1日上午,首先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召開題為“海洋和平合作論壇”研討會,由該院的戰略研究所所長吳蓴思研究員主持,該院的陳東曉院長和外交學院的蘇浩教授致辭。來自北京和上海的中國學者和國外與會者就如何推動海洋和平,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間的合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從而為海上的正式會議的召開進行了很好的預熱。會後與會者參觀了上海市容,國外學者對上海先進的城市建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1日晚與會者登上了名為“和平之船”的巨型郵輪,開始了東中國海的海上航行。正式會議在海上航行的過程中召開。會議分別就“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海洋和平合作建構”、“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間的戰略與政策”、“東北亞國家對海上絲綢之路合作的地位與作用”、“東南亞國家在海上絲綢之路合作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南亞國家在海上絲綢之路合作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交匯”的分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這些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學者們在會議發言和討論中,都充分肯定了一帶一路倡議給沿路國家的發展以及區域內安全合作、經濟發展以及文化交流帶來的機遇。例如,韓國學者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與韓國的“歐亞倡議”對接起來,推動韓國在東北亞合作中的催化劑作用。日本學者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有助於中國與海洋國家間的互信和合作關係的建立。菲律賓和越南的學者對“海上絲綢之路”持較為正面的看法,認為可以通過合作,緩和矛盾,在維護和平的框架下實現區域整體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學者則強調一帶一路將促進文化交流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印尼學者強調印尼高度重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設有專門機構進行對接。高棉和緬甸學者均表示他們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中國的投資,希望一帶一路倡議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印度學者則強調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通過產業合作,促進南亞國家間經濟發展得到提升。孟加拉和斯里蘭卡學者明確表示,他們的國家最早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且已經開展了不少合作項目。伊朗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價值在於可以成為有別於西方的價值鏈,彰顯東方價值,如家庭、和諧、合作等。越南和斯里蘭卡學者也談到一帶一路倡議在構建亞洲共同身份和共同價值觀方面的意義。中國台灣地區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學者則試圖探索“一帶一路”框架下自身應該有合理的定位。
當然,國外與會者對一帶一路倡議也並非沒有疑義。有的東南亞學者試圖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背後的地緣政治戰略目的,以及中國進行過剩產能轉移的行為。有的南亞學者懷疑中國擅長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是否是區域國家的真實需求,認為中國應該就其對外戰略增加透明度。中方學者則在會議上積極引導,強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向亞洲國家發出和平合作的建設性倡議,通過亞歐大陸國家間的合作,形成一連串的“葫蘆模式”的連線,最終建構一個共享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與會者還在“和平之船”上與船上旅遊的乘客進行了“大使論壇”,與會者中的來自越南、泰國、高棉和斯里蘭卡的四位前任駐外大使與乘客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結合他們自身的外交生涯,介紹了他們對於亞洲國家間海洋合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並回答了來自日本和韓國聽眾的問題。
這次學術交流活動除了會議之外,還到沖繩參觀了琉球王宮和二戰和平紀念館;在長崎則與長崎大學廢除核武器研究中心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參觀了核子彈爆炸紀念館和當地的反對日本二戰勞工私人紀念館;在福岡則考察了當地商業活動。
總之,在船上召開會議的六天期間,各國與會者同吃同住同行,會上長時間的坦誠交流,會外一起參觀訪問,相互間結下深厚的友誼。最後,在日本福岡的告別晚宴上,大家一致沿用一位學者在分析亞洲合作時提出的“葫蘆模型”,自稱為相互間是亞洲命運共同體中的“葫蘆兄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