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播及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

2015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抓好2015年秋播和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對推動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邁上新台階,建設新江蘇”的決策部署,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台階,現就2015年秋播與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秋播及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
  • 發布單位:國務院辦公廳
一、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穩糧增收為中心任務,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十項行動計畫,突出“米袋子”、“菜籃子”產品協調發展,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積極推進園藝業、畜牧業提質增效行動,強化組織經營方式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和物質裝備建設,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開好頭、起好步。
(二)目標任務
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小麥面積穩定在3200萬畝、水稻3400萬畝,糧食單產提高1個百分點。發展冬春高效設施農業,力爭全省秋冬播蔬菜面積900萬畝以上,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50萬畝。最佳化畜禽結構,以穩豬禽、增牛羊、創特色為方向,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全省生豬出欄穩定在3000萬頭以上,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65%。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1%和90%以上;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不低於96%,畜禽產品藥物殘留總體合格率不低於98%,重大動物疫病群體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體保護率平均達80%以上;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三)基本原則
——強化基礎建設、提升產能。圍繞“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加強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建設,淮北地區加強旱改水建設,提升耕地產出能力;加大科技創新、集成和推廣力度,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打下堅實基礎。
——突出市場導向、政策引導。遵循經濟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改革創新,充分調動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
——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市場條件、資源稟賦等各方面因素,確定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的方向和重點,揚長避短、存優去劣,做大做強、做優做精,培育壯大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
——堅持量質效並重、持續發展。更加注重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傳承功能,更加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2015年秋播與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重點
 2015年秋播和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抓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加強糧食產能建設
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加快推進高產技術普及化,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一是提高耕地產出能力。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年新增150萬畝以上,全省高標準農田比重達52%以上。在淮北有條件的地區繼續實施旱改水工程,年實施20萬畝以上。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以高標準農田工程建成區、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區、耕地質量問題突出區為重點,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控污修復為主要內容,建立100個左右耕地質量提升示範區,著力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充分發揮良種增產潛力。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多抗”糧油品種,實施“縣域品種布局精準化工程”,推動主推品種區域化布局,主推品種覆蓋率達87%以上,其中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1350萬畝以上。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選育一批適合生產需求的新優品種,提高良種生產基地產能。繼續完善多方參與的品種示範推廣平台,重點引導優勢企業與規模經營主體開展種子購銷對接,提高商品種子供種比例。保持種子“雙打”高壓態勢,加大種子市場監督檢查力度,推進縣域種子市場秩序評價,種子常規質量指標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三是狠抓秋播質量。組織農民搶抓季節,及時騰作換茬,落實秋播布局,提高秋播適期播種比例。根據不同茬口、不同播期以及秸稈還田田塊,擴大機械播種、機械鎮壓、機械開溝面積,合理控制播量,提高精細化播種水平。著力加強種子藥劑處理、化學除草、三溝配套、肥料運籌等措施落實。
(二)示範推廣糧食綠色增產增效模式
進一步調整最佳化種植制度,深入推進高產增效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一是科學輪作最佳化種植制度。在穩定糧食麵積、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特糧特經在水旱輪作、糧油(經)輪作中的作用,因地制宜開展科學輪作、間套種,最佳化種植結構。淮北地區稻麥等可與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輪作;蘇中里下河地區可與水生特色作物輪作,發展農田養殖模式;沿海地區可與玉米、鮮食豆類、蔬菜等輪作;蘇南及沿江丘陵地區可與蔬菜瓜果類及特種經濟作物輪作。二是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大力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強化病蟲監測及決策能力建設,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全面開展綠色防控示範基地創建,推廣燈誘、色誘、性誘以及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防控等綠色防控措施,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及環境友好型農藥,推動農商、農企合作,全面提升植保專業服務水平,提升農藥利用率,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專業化防治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2016年,全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占比達75%。充分發揮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範帶頭作用,強化技術服務,大力發展配方肥、緩控釋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精準施肥。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改進施肥方式。三是集成推廣一批綠色高產技術模式。以糧食高產增效創建、三新工程等項目為載體,突出綠色增產模式集成攻關,按照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的思路,圍繞稻麥全程機械化生產等,切實加大技術攻關力度,根據不同生態地區、種植制度及栽培條件,推廣普及水稻機插秧、小麥精量播種、肥水精準運籌、病蟲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主推技術覆蓋率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以高產增效創建等項目建設為載體,圍繞“縣有萬畝片、鄉有千畝方、村有百畝田”的目標,把示範方和高產田建在農戶家門口,展示示範攻關集成的綠色增產模式,示範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
(三)大力開展園藝業提質增效行動
以永久性“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為抓手,突出生產設施化、技術標準化、產品多樣化,推動蔬菜園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一是強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紮實開展綠色蔬菜基地建設行動計畫,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照規劃任務和已實施情況,全面加快基地建設進度。著力完善基地田間基礎設施等生產條件,加快“兩網一灌”設施和產品采後商品化處理、質量追溯等建設,推廣套用粘蟲色板、殺蟲燈、性誘劑、防蟲網、生物農藥等裝備,全面開展綠色防控示範,努力降低化肥、農藥施用量,提升蔬菜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二是調優蔬菜園藝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蔬菜園藝生產布局,鞏固提升淮北設施蔬菜、沿海出口蔬菜、蘇南城郊精品蔬菜、南京都市圈蔬菜、里下河水生蔬菜等蔬菜優勢板塊,加快發展丘陵、沿海、黃河故道應時鮮果產業帶,穩定發展沿江花木、蘇南茶葉,積極打造銅山賈汪、灌南、泗陽三大食用菌集群。著力最佳化品種結構,重點突破瓜果類蔬菜育種,推廣套用金陵系列番茄、蘇椒系列辣椒等自主創新品種,推進矮抗系列小白菜等葉菜類和水芹、芡實等水生蔬菜品種資源開發利用。加快發展設施化生產,推進露地改設施,推廣套用標準溫室大棚、避雨棚架栽培、防蟲(鳥)隔離栽培等新技術新裝備。立足開放型園藝構建,瞄準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市場,大力發展精品葉菜、花菜、蔥蒜和塊根類蔬菜,適合冷藏的草莓、梨、桃等優勢果品,以及果蔬加工品,努力培育壯大一批優勢品牌,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三是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繼續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按照“五化”(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和“六個百分之百”(100%生產資料統購統供、100%種苗統育統供、100%病蟲害統防統治、100%產品商品化處理、100%品牌化銷售、100%產品實現可追溯)的要求,新建20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推廣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著力提升產品質量、著力創新生產經營機制、著力強化質量監管,積極推進蔬菜園藝作物病蟲綠色防控,協調套用農業、生物、物理的防控措施和科學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有效推動蔬菜園藝作物“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
(四)大力開展畜牧業提質增效行動
以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生產結構、符合各地資源稟賦的區域布局、綠色高效的生產體系、多方共贏的合作機制、健全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深入推進畜牧業提質增效行動,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一是不斷最佳化畜禽結構。切實穩定生豬等主要畜禽生產基礎,加快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全面提升畜禽生產效率。進一步組織實施生豬良種工程,加快培育優質母豬,支持生豬大縣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積極適應禽類產品流通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調整禽類產品結構,擴大優質快速型肉禽生產;大力推廣自繁自養和集中育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和全混合日糧飼餵技術,擴大基礎母羊繁殖,發展肉羊生產;指導健全生鮮乳契約收購制度,保護奶農積極性,穩定奶牛養殖。二是大力推進規模養殖。組織實施國家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畜禽標準化養殖項目和省級農業產業化引導項目,用項目扶持帶動規模養殖;鼓勵引導畜禽養殖大戶擴規模、提檔次、上水平,發展專業化和種養結合類家庭農場;支持規模養殖場及專業合作社間加強聯合,實行規模化經營;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自有生產基地,推進集約化養殖。三是深入實施示範創建。按時序進度高質量組織開展部、省兩級標準化和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創建工作,以示範創建工作為引領,擴大示範帶動效應,帶動更多規模養殖場戶加快良種化進程,加快技術改造,提升設施裝備,嚴格糞污治理,進一步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四是切實做好重大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切實加強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綜合防控,認真組織“三大集中防疫行動”,全面強化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堅持開展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監測淨化,對陽性畜全部無害化處理。切實落實基礎免疫,做好監測預警,規範應急處置,加強檢疫與防疫監督,確保全省動物防疫安全。全面做好“五有”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在完成無自有固定服務場所鄉鎮站建設基礎上,加快推動不達標鄉鎮站的建設,全面提升畜牧獸醫公共服務能力。
(五)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圍繞最佳化資源配置,將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農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生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布局,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合理髮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支持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建設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農產品加工比值達到2.8:1。二是積極推進生豬屠宰行業轉型升級。深入開展生豬屠宰行業清理整頓,鼓勵支持屠宰企業實施標準化改造,不斷提高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和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積極引導屠宰企業轉變經營方式,推進養殖、屠宰加工、配送銷售全產業鏈經營。推進屠宰行業品牌戰略,鼓勵屠宰企業發展肉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加強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大農產品促銷扶持力度,提升農戶行銷能力。發展連鎖專賣、配送直供等流通業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四是加快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在大中城市周邊、環湖環丘陵地區、沿江沿海沿黃河故道風光帶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大力創建休閒觀光農業示範縣、示範點和星級企業,建設30個省級農家樂集聚村,拓展農業功能,提高農業效益。五是加快發展開放型農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建設一批農業國際合作示範區,積極引導外商投資現代農業,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優勢進出口農業企業,形成一批出口主打產品。在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的同時,研究農業對外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
(六)推進“網際網路 ”現代農業建設
積極實施“網際網路 ”現代農業行動,加強網際網路和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的套用,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智慧型化、特色產業電商化、信息服務數位化、進村入戶常態化、行政管理網路化,提升全省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裝備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積極發展精準農業、智慧型農業,建設一批智慧型農業示範基地,全省規模設施智慧型農業面積比重力爭達15%。二是積極引導各類農業市場主體發展電子商務。加快“一村一品一店”、“一鎮一業”建設步伐,強化特色產業與電商嫁接,充分發揮“江蘇蔬菜園藝產銷網(佳園網)”等農產品網路促銷平台作用,促進產銷銜接,建設一批農業電子商務示範基地,農業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250億元以上。三是加大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力度。建設農業基金、種植養殖技術、休閒農業等服務資料庫,推進大數據建設,強化信息分析預警預報。深入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作,加強村級信息服務示範站建設,加快農業信息服務網路化平台建設,拓展服務領域和範圍。加快農業行政管理網路業務系統建設,提高農業行政管理效率,更好履行市場監管、動態預警、指揮調度等職責,轉變農業行政管理方式。
(七)提升農業科技推廣和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科技需求,突出種源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信息農業、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加快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融合,圍繞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作用,實行協同攻關,系統集成,突破限制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加強生物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研發實力雄厚的生物農業示範基地。二是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機制。進一步深化“五有”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內涵,探索政府購買科技服務形式,加強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點建設,鼓勵多元主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實施重大農業推廣計畫,2016年重點推廣50項農業重大技術。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農業生產上的套用,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綜合示範基地,秋播時落實好基地建設地點、實施內容和工作方案。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全面推行責任農技服務,選聘駐村專家,著力培育10萬科技示範戶。啟動農業科技服務雲平台建設,實現農業科技信息互聯互通,縮短技術推廣中間環節,全面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利用《農家致富》手機報和江蘇為農服務網為農民提供快捷信息和適用技術。三是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業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培養,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年培訓1萬名。推廣政校、校企聯合定向培養農業農村人才的做法,大力培養農技推廣後備人才。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提升一批對農業有經驗、有勞動力的“老農”,吸引一批有鄉愁、想返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
(八)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強化品牌創建,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快推行標準化生產。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範場建設,示範引導農民落實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推行減量化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二是加強農業品牌化建設。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依託具有地域特色、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培育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產品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三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入開展4個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探索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模式。把生產安全、健康、放心的農產品放在第一位,繼續做好小麥和稻米風險監測,對稻麥重金屬、農藥殘留及小麥生物毒素進行風險預警監測。建立健全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進一步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完善監管制度,加大日常執法與集中整治力度。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斷加大追溯管理試點力度,逐步實現產品來源可追蹤、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質量自律機制,嚴禁甲拌磷、呋喃丹等高毒農藥在蔬菜、水果上使用,提升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監管水平。全面加快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建設,按照全省建設進度要求建成並投入運行,最佳化無害化處理收集體系運行機制,強化病死動物收集處理與監管工作的對接,確保無害化處理監管措施落實到位。加快推進獸藥分類管理工作,深入開展獸藥使用環節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濫用抗菌藥物、不執行休藥期等違法行為,確保用藥安全。
(九)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加快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積極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建設。以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建設為抓手,以產業布局合理、過程投入集約、產品質量安全、廢棄物充分利用為目標,推廣農牧循環發展、產業生態友好等模式,扶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示範園區、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和生態循環農業示範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生產主體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積極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從農業生產源頭、農業生產過程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實現產業間的種養平衡、資源循環發展和有機耦合。根據土地的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推進種養業協調發展,促進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積極鼓勵發展農牧結合的複合型家庭農場、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草食畜禽,進一步挖掘秸稈飼料化潛力,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三是積極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幹濕分離、雨污分流、污水淨化、沼氣發酵等處理設施建設,拓寬發展發酵床生態養殖和生物有機肥生產等生物處理方式,並通過種養結合、堆漚直接還田實現農牧結合。發展方式上,要創新探索畜禽糞污收集處理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畜禽場污染治理為抓手,積極推進畜牧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全面開展秸稈多種形式利用按量補助,扶持各類秸稈收儲利用主體發展,拓展秸稈綜合利用渠道,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引進秸稈利用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業,提升秸稈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提高秸稈機械化收儲水平,培育秸稈機械化收儲專業隊伍,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秸稈收儲利用設備及技術研發。推廣可降解地膜使用,鼓勵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及加工再利用技術創新,引導各地開展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建設。
(十)加快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鼓勵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形式流轉承包地,引導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流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示範家庭農場,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加強示範引導,加強運營監測,現階段重點支持土地經營規模100-300畝的農戶家庭農場、50畝以上的家庭園藝場和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創建行動,提升合作社運行質量,充分發揮內聯農戶、外聯市場作用,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鼓勵合作社興辦加工流通實體,大力發展農社對接。推進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增強開拓市場和帶動農民的能力,引導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團,形成一批銷售額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引導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業企業發展壯大。二是大力推進社會化服務。鼓勵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農機手等領辦創辦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積極探索推廣規模經營模式。在發展土地集中型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積極發展專業合作型、統一服務型等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認真總結地方湧現的規模經營模式,探索推行聯耕聯種、農田託管、“公司 基地 農民”等各具優勢的規模經營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級農業部門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抓好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把做好今年(2015年)秋播及明年(2016年)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工作責任,圍繞農業發展新精神、新要求,科學制定規劃和具體推進實施方案。積極爭取當地政府重視和支持,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展,促進全省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二)強化政策扶持
各地要緊緊圍繞秋播及結構調整工作的思路和目標任務,在認真組織實施好高效設施農業、糧棉油高產增效創建、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三新工程、農產品質量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大力發展當地優勢主導產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建立健全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創新金融服務,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努力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檔次、高保障保險產品,完善保費補貼政策,提升風險保障水平。
(三)強化指導服務
切實增強為農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結合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組織幹部和技術人員深入開展“三解三促”等,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建立掛鈎聯繫點,發現和解決秋冬種生產和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專家和廣大農技人員,深入村組到戶到田開展現場指導,特別是對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事新產業、套用新技術等及時主動做好技術服務,確保結構調整成功、取得實效。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市場監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保障供應農資質量。抓住四季度節慶假日多、農產品消費量大的有利時機,加強農產品產銷銜接,幫助農民賣、幫助農民賺。
(四)強化考評督查
將秋播和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作為全省農業農經系統效能建設的重要內容,並將部分重點工作納入現代農業重點指標任務,重點工作責任到崗、責任到人,切實加大考評力度。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對布局落實情況、秋播工作質量、重大技術推廣套用、農產品質量建設、農業防災減災等重點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及時通報工作進展,對工作完成及時、質量效果好的,在項目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