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在北京舉行。40餘名國際和國內權威專家,以及400餘名來自政府、企業界的高層代表出席會議,並圍繞如何以建設中國食品安全產業鏈為目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
- 時間:2015年4月22日
- 地點:北京
主辦單位,主要問題,
主辦單位
由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共同主辦。
主要問題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指出,目前食品安全加上日益提升的環保問題,依然是決定現有食品企業競爭力及生死存亡的兩大命門。對中國食品工業的轉型與價值提升而言,2015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它將展現未來5-10年的發展走向。
與會國際食品界權威專家分享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經驗,並坦誠地對我國食品安全未來工作的重點與方向提出了建議。國際權威專家指出,中國食品安全水平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隨著產業鏈建設的強化,各種隱性矛盾將更多地浮出水面,需一一面對並化解。未來,將有更深入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面對。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面臨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的國家,在歐盟國家中發生的一系列食品污染事件也曾沉重地打擊消費者對歐盟食品產業的信心。因此,各國之間需要在科學和專業領域內持續加強合作,將相關經驗進行分享。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分析,2014-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與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食品安全風險前移,原料污染成第一大風險,涉農企業成高危群體,但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二是食品造假已成為食品工業的毒瘤。近兩年,以惡意添加為主,致人死亡的惡性安全事故已大幅降低;以劣代良,以假亂真的食品造假的諸多安全事件不斷出現。三是隨著中國食品原料進口增幅快速上升,供應鏈原料來源複雜化,管理難度加大。四是風險交流與公眾科普的力度依然薄弱,“重拾信任”需要強有力的公眾科普,及良好的媒體環境。中國食品安全的真實是科學家與消費者認知間仍存在較大誤差。
“政府監管體制改革正逐步推進,但是監管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遠。目前,以抽樣檢測為主的監管模式,既達不到目的,花費又高;必須改變為以過程監管為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在大會發言中指出。
陳君石談到,根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014年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盤點,可以看出消費者的認識開始趨向理性。同時要看到,我國食品產業的鏈條越來越長且具有複雜性,中小供應商的素質是關鍵挑戰。要做到全產業鏈的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龍頭企業的行動需要向上下游延伸。另外,食品假冒偽劣已成為食品安全議事日程的重點,儘管在專業上兩者不是一回事。在國際上,食品欺詐或摻假被明確定義為犯罪,各國政府紛紛聯合公安部門出台新措施。政府要增強公信力,必須重視打假。
與會中外專家一致認為,儘管中國食品安全的整體水平有所上升,但基礎仍需夯實,其中風險交流既是中國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難題。“風險交流仍然是中國食品安全的短板。”陳君石強調,新媒體利用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炒作,嚴重誤導消費者,政府往往受到很大壓力。如何正確引導輿情,開展科普宣教,是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