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在瑞典遠東博物館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大都會:唐代洛陽”文物展覽,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河南省文物局、瑞典遠東博物館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考古系合作,於2015年11月4日在烏普薩拉大學舉辦“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河南省文物局組織學術代表團應邀赴瑞典出席研討會,並對瑞典遠東博物館等合作單位進行考察訪問。
此次學術研討會由烏普薩拉大學考古系承辦。該系專家學者30餘人出席了在學術報告廳舉辦的研討會,並與河南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同時,會議組織者精心安排與該系Gotland考古研究室視頻連線,使該研究室同仁同步參與研討會。瑞典遠東博物館館長李東博士、高級研究員Eva Myrdal博士等一同出席。
該校考古系目前致力於環球考古學的研究,該專業教授Paul Lane博士首先介紹了考古系的概況、研究方向及專業所長,著重闡述了環球考古的思路和研究工作成果,並表達了與河南有關部門開展合作研究的熱切願望。
河南省文物局陳彥堂、洛陽博物館高西省、龍門石窟研究院高俊苹等先後發言。陳彥堂作了題為《從古代洛陽看絲綢之路——基於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觀察》的報告,從絲綢之路概念的變遷、文獻資料對絲綢之路與洛陽關係的記載、考古資料對洛陽與絲綢之路關係的實證、洛陽附近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四個方面,詳細論述了洛陽與絲綢之路的關係及洛陽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期究明在2000年來的漫長絲路上,來來往往的都是什麼人,紛紛擾擾地究竟發上了什麼事,從而更好地理解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高西省作了題為《中國早期銅鏡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報告,報告將天山北路、中原地區、甘青地區、北方及東北地區出土的早期銅鏡進行了認真梳理與對比,詳細介紹了中國銅鏡的起源地及功能,從早期銅鏡這一角度解析中原三代時期與西域的交流盛況。高俊苹作了題為《龍門石窟與絲綢之路》的報告,首先簡要介紹了龍門石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概況,從龍門石窟造像主題中包含的域外因素、龍門石窟造像藝術中反映的域外風格、絲路著名行者在龍門石窟留下的遺蹟、龍門石窟新發現的景教遺蹟四個方面闡述了龍門石窟與絲綢之路的關係。
烏普薩拉大學創立於1477年,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擁有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瑞典大學。著名的漢學家高本漢早年就是畢業於此校,並在安特生之後擔任遠東博物館館長。
“絲綢之路上的國際都會:唐代洛陽”文物展是河南省文物局與瑞典國立世界文化博物館五年合作計畫中的一項,也是計畫在遠東博物館舉辦3個文物展覽中的第2個。展覽自2015年9月12日開展以來,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極大關注和強烈的社會反響,瑞典《每日新聞》、《華人資訊網站》、《CT》等20餘家媒體以不同形式對展覽進行了報導。據瑞典遠東博物館統計,目前總計有數以萬計的來自瑞典及北歐的各界人士參觀了展覽。博物館館長李東表示,聖誕節即將來臨,他們計畫藉助聖誕節活動,展開新一輪的宣傳,力求展覽取得更大的效應與反響。
此外,代表團還參訪了瑞典歷史博物館、遠東博物館、烏普薩拉大學博物館、北歐博物館及地中海博物館,與北歐博物館新任館長桑娜胡碧-尼爾森博士,地中海博物館館長Christian Muhlenbock博士等眾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博物館藏品的來源及其保管,展覽的陳列設計、展覽過程中觀眾的參與互動,以及博物館學術研究諸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