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帶一路”戰略與公共外交策略研討會

2015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舉行“一帶一路”戰略與公共外交策略研討會。旨在突破傳統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建構一種合作的國際秩序。

黃順基教授、李忠尚教授、林堅主任和來自高校、機關、企業和媒體等多學科領域人員出席會議,張康之主任主持,大家圍繞以下問題展開了討論會。
如何認識“一帶一路”戰略或倡議 “一帶一路”是我國的中長期國家戰略,旨在突破傳統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建構一種合作的國際秩序。重點打造的不僅僅是兩條縱貫亞歐大陸的經濟大走廊,而是要藉助這一戰略契機,助推國家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家治理的能力,從而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時幫助眾多開發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人大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柳亦博闡述了在當前的國際社會“去中心化”時代,應賦予“一帶一路”最終打破世界“中心—邊緣”結構的戰略內涵。“一帶一路”戰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內提振,二是對外提升。對內提振是最佳化國內經濟結構,打造國家品牌,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對外提升,在國際社會“中心—邊緣”中,超越這種機構,形成一種等序的格局,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 人大國發院研究員、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認為,“一帶一路”不宜稱為“戰略”,更好的說法是“倡議”,“一帶一路”不只是合作倡議,更有大量合作計畫做支撐,需要與沿線國家、地區協商,“一帶一路”的合法性在於世界日益增長的對合作公共產品需求與落後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絲綢之路是和平、貿易、文化交流之路。中國並非追求世界領導權,而是聯合沿線國家發掘洲際、區域合作潛力,服務於地區繁榮與長治久安。“一帶一路”既帶來巨大合作機遇,也面臨眾多風險。 中國太平洋學會原副秘書長、海洋出版社原副總編陳澤卿著重講了新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的海權等問題,認為要 把握“一海、一洋、一峽”三個節點:一海就是南海問題,一洋是印度洋問題,一峽是馬六甲海峽,這是一路當中的關鍵,要實現暢通和安全。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必須要有強大的海權的維護,海權不僅僅指軍事上海洋的控制權,包括海洋開發利用權、海空的管轄權和海洋安全權利等。 全球智庫聯合會秘書長、中國寶貝國際投資集團總裁卞洪登認為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當代海陸空絲綢之路,利用絲綢之路制定新的運營規則很有意義。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需要從更大的巨觀設計、更久遠的中國優勢的激活,把我們千年世界沉澱的那些東西重新找回來。
王義桅教授對“一帶一路”及公共外交問題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認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絲路復興,要旨在於開創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共同體;世界日益增長的對公共產品的需要與落後的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是時代的主要矛盾,“一帶一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改變了單向度的全球化態勢。絲路公共外交有三大對象:一是針對絲綢之路本身的公共外交:文明共同體。二是針對域外國家的公共外交:利益共同體。三是針對域內國家的公共外交:命運共同體。傳播絲路文化、講好絲路故事、闡明絲路精神,是絲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內涵。
人大國發院研究員、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學報編審林堅指出,首先學術界要研究清楚,把可能的問題包括正面的、負面的問題都應該預先研究,公眾要增加了解、理解和認同,並參與其中;把一帶一路跟公共外交結合起來很有必要。
人大國發院研究員、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雲飛提出要考慮國家形象、宗教、環境、能源控制等方面,要考慮到處於世界歷史研究的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世界歷史是從空間結構上講,全球化是從動態角度講,要“去中心化”,涉及經濟、國際格局秩序的重建等問題,帶來了挑戰和風險,也有機會;還要注意“反全球化”等問題。
在“一帶一路”建構過程中,應當注意戰略與策略的結合,在戰略上實現對傳統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和已開發國家控制的突圍,在策略上則應將和平發展、合作互惠、政企分開以及服務型政府建構等方面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聚焦點。
中國駐澳大利亞前公使銜參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前副總編、人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忠尚博士分析了“一帶一路”的來龍去脈,結合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實際,提出我國應對全球治理體系與世界公域秩序問題有所作為,為多元化國際新秩序做出貢獻。公共領域指不受單個國家控制,同時是各國所依賴的領域或者區域,構成了國際體系的網狀結構,主要包括海洋、空域、太空等,對網路空間尚有爭議。“一帶一路”給我們的機遇有:一是把中國投資過剩的生產能力通過一帶一路釋放出來;二是把我們巨大的消費能力通過自貿區把它吸引到國外;三是市場流通的巨量貨幣,通過股票市場轉移到實體經濟中;四是把我國天量的外匯儲備通過亞投行投資予有關國家的基礎設施;五是把我企業引向國際競爭並相機發展壯大。”一帶一路”使我們也面臨挑戰,即資金安全問題,我們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要力保經濟效益,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為眾所周知,一帶一路是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
張康之教授認為,在世界體系當中“中心-邊緣”結構是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我們面對這個現實,就是要打破這個結構,這就是“一帶一路”的目標,所謂“去中心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但是它的行動方案應該是地域化再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