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外文名:201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nal and Regional Social Studies
2014年8月21日,作為聊城大學校慶祝建校40周年學術文化月活動的重要內容,由聊城大學與臨清市政府共同舉辦的“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聊城大學開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韓國高麗大學的50餘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剖析運河區域歷史與社會萬象,探討後申遺時代運河及區域社會發展走向。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常建華,聊城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馬春林,副校長鬍海泉,聊城市委宣傳部長趙慶忠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我校運河學研究院院長李泉主持。
常建華在致辭中說,大運河申遺成功,說明大運河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這不是運河研究的終結,而是運河學新的起點。運河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學術上,而且與社會、城市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運河沿岸各級政府非常重視運河研究,為此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專家學者珍惜機會,沃土深耕,共同推動運河學研究的繁榮。
馬春林在致辭中表示,聊城是一個以運河著稱的城市,運河文化已融入聊大精神,為聊大師生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力量。2013年5月,學校在聊城大學運河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整合全校運河研究的優勢資源,組建了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運河學研究院,希望通過本次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推進運河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繼承和弘揚運河文化遺產,向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獻禮。
趙慶忠在致辭中向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聊城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因運河而興的一座城市,運河為聊城帶來的不僅是數百年的經濟繁榮,還積澱下了豐厚的運河文化遺產,希望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充實和豐富聊城歷史文化內涵,為聊城經濟社會跨越趕超提供發展正能量。
大會主題發言中,北京大學趙世瑜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科大衛教授、南開大學常建華教授、李治安教授、南京大學範金民教授、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傅崇蘭教授、韓國高麗大學曹永憲教授、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李泉教授等8位學者分別發言,從經濟史、漕運、宗教、商貿、城市規劃、以及運河學研究方法等角度,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22日,運河與區域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轉至山東臨清繼續舉行,與會人員分兩組進行了學術討論,並在閉幕式上對會議學術成果作了總結。大會認為,本次學術研討會是一次成功的大會,是一次富有活力的大會,也是一次碩果纍纍的大會。大會提交的論文數量多,質量高,見解獨到,觸及到了許多以往研究的盲區,對中國大運河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大會的成果對於進一步推動運河學研究向新形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城市發展史、水利發展史、文學史乃至社會就科學的研究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與會專家學者還到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運河文物文獻展覽館、山陝會館、光岳樓、運河博物館以及臨清永祥貢磚生產基地、臨清市博物館、元代會通河、鰲頭磯、臨清運河鈔關作實地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