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

2014年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是2014年6月3日在北京回民學校舉辦的研討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
  • 舉辦時間:2014年6月3日
開幕盛況,會議背景,發起人講話,外賓發言,研討內容,參會名錄,

開幕盛況

“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於2014年6月3日下午在北京回民學校舉辦。近50名來自中國和伊朗的專家、學者及代表坐而論道,探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復興絲綢之路、中伊友好及交流的重要意義,並為兩國如何借力新絲綢之路開展文明對話及合作交流提出了意見與建議。

會議背景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期間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獲得亞歐各國的積極回響。在上個月中國上海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和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舉行會談,就雙方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合作議題達成了廣泛共識。

發起人講話

研討會發起人伊朗駐華使館文化參贊賈里萬德表示,伊朗和中國都是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古國,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對於絲綢之路沿線50多個國家來說是一次加深交流和合作的難得機會。他說:“希望今天與會的各位學者專家能就如何復興絲綢之路、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加深中伊各方面的合作交流進行對話。”

外賓發言

伊朗駐華大使薩法里通過其代表商務參贊候斯拉維在發言中表示,希望此次會議有助於伊中兩國加強了解,促進兩國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合作。發言中說:“自古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是伊中兩國加強合作與交往的紐帶,進入新世紀後,兩國的經濟合作得到了全面發展。我們認為,中國國家主席提出的這一理論可以作為伊中兩國加強經濟合作的框架。” 中國前駐伊朗大使劉振堂在發言中強調了伊朗在絲綢之路上的獨特地位。他指出,中伊兩國雖然制度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卻擁有共同的普世價值觀:相互尊重,公正平等,獨立自主,互利共贏,反對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研討內容

習近平主席在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時,強調了絲路沿線各國應當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中央民族大學胡振華教授也強調了“五通”的重要性,並以中國回族的形成和發展為例,強調了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意義。他說:“沒有絲綢之路,沒有西亞和東亞各族人民的東來,沒有中國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的包容、接納,沒有漢語作為新的民族共同體的通用語言,就形成不了今天中國的回族。” 同時,他表示,希望在中國和伊朗通過研討會、講學、展覽、出版書刊等進一步宣傳新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互相學習漢語和波斯語,從而為文化、經濟交流創造條件,促成合作,共同發展。 此外,伊朗駐華企業代表沙瑪艾扎德在發言中強調了加強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認為,一提起伊朗,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戰爭、不安全、神秘、石油和沙漠。他呼籲兩國加強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體驗到伊朗文化,從而改變中國人心目中的伊朗形象。

參會名錄

此次“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由伊朗駐華大使館文化處、中央民族大學東乾(中亞回族)學研究所、北京市民族教育學會、北京回民學校共同舉辦。伊朗駐華使館文化參贊賈里萬德、北京民族教育學會會長陳宏、中國前駐伊朗大使劉振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胡振華等中伊兩國外交、文化、教育、企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及代表出席了會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