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十修泰安趙氏家譜記

泰安五千年大事記》中記載:永樂年間,趙氏自直隸棗強遷泰安,定居泰安州城東施家莊,族系藩衍甚大,其後人趙弘文為崇禎進士,清初官御史,有聲於朝野。趙氏始祖遷至泰安州城東有近600年歷史。泰安趙氏家譜首修於清初(1643),清御史趙弘文,至光緒31年(1905),泰安趙氏家譜已進行了八次續修,1948年九修(未付梓成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十修泰安趙氏家譜記
  • 定居時間:永樂年間
  • 發生時間 :2013年
十修泰安趙氏家譜記
泰安趙氏家譜前後有近400年歷史,趙氏家譜有五個特點:
(一)中華姓名學的典範,趙氏的輩份一直不亂,每一個族人除名外都有字,部分且有“號”,很有中國特色。
(二)格式規範,脈絡清楚,其採用蘇洵式,即蘇式譜牒,詳細記載了趙氏族人535年來在歷史長河中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線索清晰,史料翔實,是依譜證史的佳例。
(三)小傳對每一個人評價公正,記錄客觀,所載其觀點具有權威性,對每一個人‘得’與‘失’的評價公正客觀,可謂言不繁,意不贅,簡而明,深而美。展譜對先人之名,嚴然如見先人之容,展譜知先人創業之艱難,生存之艱辛,思先人之“得”而防先人之“失”。對後人齊家治國有重要啟示。
(四)氣勢恢宏,文字浩翰,老譜牒及趙弘文文稿總總計39卷本。老譜牒37卷本,現有乾隆50年五修的仁、義、禮、智、信5卷本。嘉慶十年六年修的禮、樂、射、御、書、數6卷本。道光三十年七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卷本。光緒三十一年八修的16卷本,上函:齊、聖、廣、淵、明、允、篤、誠,下函:忠、肅、恭、懿、宣、慈、惠、和。
家譜除世系表外,譜牒顯示趙氏族人及清廷上至國相,下至六部主事及全國各地的職官、文人為趙氏家譜所著譜序、墓表、墓志銘、行述、輓聯,人物傳、祭文、祖塋墓道碑文、祠堂考,義田說等達400餘篇。另有趙弘文的《光碧堂稿》上下卷本。收入詩、文100餘篇。家譜展顯了泰山文化,展顯了我國的傳統風俗。
(五)工程細微,用資巨大。僅依光緒31年(1905)的八修為例,歷時2年,用資3129.5千文,折銀3129.5兩,現折人民幣625994元(一兩銀=200元人民幣)。
泰安趙氏為泰安世家大族、望族之一,世代耕讀,崇文重德,家世淵源。如道光年穀家莊趙弘文之重孫趙廷策的子孫,父子互教,諸叔教侄,兄弟叔侄同科,兩代人出現5位舉人,多位拔貢生,3位縣教諭。時道光己卯科舉人南通州王廷楨曰:父子多科目,叔侄無白丁,洵稱岱下名族,追其家學淵源,並不自始。自先祖起崇文重德,弘文之父師顏,弘文伯弟弘猷為明禮部儒官,以趙弘文明崇禎進士首躋於仕途,科舉登第不斷,先後有進士一名,舉人14名,歲貢、恩貢、例貢、拔貢生66人。大賓、鄉飲介賓,鄉宦職監、封贈43人。其中有進士一名,舉人13名,恩貢、拔貢生等48人,鄉飲賓、仕進、鄉宦、職監、封贈27人,入選民國年《重修泰安縣誌》。這些人多數為縣教諭、縣訓導,少數為侯選知縣、知縣之職,其足跡遍布齊魯各地。退休回籍後,趙氏族人與泰山文化有深厚的情緣。參與泰安泰山的建社,重振泰山文化多有建樹。
趙弘文,(又名、宏文,),(1591-1673),壽83歲,字東淵,號朴庵,泰安谷家莊人,趙氏第三世孫,(今岱嶽區范鎮谷家莊),明萬曆戊午舉人,崇禎丁丑(1637)進士,清廷入主中原,屢召弘文出山,後迫於仕清,順治二年(1645)授其為廣東道監察御史,巡按蘇松常鎮等處兼督沿海綜核將領。任上擊污吏,減賦稅,平擾亂,保遺民,為三吳父老所稱頌。據載,清初江南名士有隱跡山林徵求不應召者加重罪,弘文多方調停,或為薦舉,或為開釋,一時宦室得以保全(泰安趙氏家譜)。趙弘文一時威振江南一方,後人又稱為開國名御(光碧堂稿)。任內曾向朝廷舉薦吳偉業等故明遺臣,回朝之後,因不肯向上司行賄,被誣以“薦舉多員,徇情市恩”而被議處,其不作申辯,辭官故里,三聘不出,潛心學道。本州(泰安州)至聖廟傾圮(pi),弘文獨出私囊概為一新,順治間苦雨為災,城堞頹(tui)敗,弘文捐金八百兩以修之,而金湯永固(泰安趙氏家譜)。弘文曾發起重修泰安學宮與魯兩先生祠,為泰山刺史侯公崇祀名宦序,對泰山文化重振多有貢獻,施閏章、盧宏、元玉等人對其十分推重之為“真儒”,稱謂“儒之公祖,後學之楷模”。
在趙弘文的故居范鎮谷家莊,仍有清御史趙弘文的《侍御公祠堂》舊址、趙公“清廉石”、趙公“卷缸”趙公順治年間給順治帝的奏章抄本。在岱廟,有趙公“銅亭移地之說”,泰山黃花洞,丈人峰、泰山東側趙弘文的第二故居艾窪,祝陽鎮祝山陽、下港鄉、滿莊鎮南淳于均有趙弘文的歷史遺蹟。據傳,在文革前趙氏後人趙和誾去徐州胞弟家探親時,曾在某公園看到趙弘文傳碑,及當地民間藝人歌頌清御史趙弘文巡方江南的故事。
趙元昌(1667-1739)壽79歲,字型仁,泰安詩人。范鎮谷家莊人,趙氏第五世孫,趙弘文之孫,趙浣之父,九入棘圍,雍正丙午舉人,丁未會試,雍正帝曾召見,有聖諭。清相國趙國麟的同仁宗兄,青岩社社友。生平無它好玩,唯以讀書為樂,手不釋卷,挑燈夜坐,寒暑無間。受祖父趙弘文遺書數百函類,最嗜諸儒語錄。著“朱注注釋一書”,時文數百篇,古文數百篇,古詩、近體詩各數十首。現有游泰山詩兩首:游普照寺,松風橋畔舊山僧,憂記新詩說上乘,三笑溪頭人去後,石堂蹤跡一遺燈。訪三陽庵,道院行廚淨玉鐘,照人山色話偏濃。斜陽未有尋歸徑,更上青山天外峰。
趙浣(1709-1797)壽89歲,字詩村,谷家莊人,趙氏第六世孫,趙宏文曾孫,趙元昌之次子,少負不羈之才,士農商賈,文似長江大海,以歲進士選朝城訓導告修歸老。回藉後尤為愛族愛家鄉更愛泰山,多有建樹。在家鄉谷家莊修翠瑞圜八景(留有文化古蹟),汶堤築萬柳,塘時宴賓客,題詠琳琅滿壁,好為古歌以自娛,此翁長於貨殖,用人必當計畫必周,優遊林泉,坐至數萬金。乾隆年間,趙公捐萬金修文廟大成殿,毅然引為己任,經營措置凡數年告竣,約費萬餘金,欣然略無吝色。郡守徐公建岱麓書院,公首施別墅一處,並獻大梁兩架,徐公大悅,以為布施中領袖。趙氏族人十有之四貧窮,災年難以度日,每遇災年,趙浣族間計口散栗,生前散栗兩次約費數萬石,族間賴無餓莩。乾隆五十一年,春大飢,家中設巨釜煮粥,災民若市,人人果腹數閱月然後至。手書門聯有:“分潤常飲五斗米”之句,侯邑嵇(ji)公聞之,額以“心存康濟”四字。其公種種義舉在士林傳為儒之佳話,在普照寺,有恩科壬申歲進士朝城縣訓導告老歸山,趙浣於大清乾隆四十三年撰寫的《普照寺重修碑文》。
趙孟班,(1756-1835)壽79歲,谷家莊人,字冠英,號晨廬,清代泰安學者。趙氏第八世孫,趙弘文之玄孫,乙卯恩科舉人,選授曹縣教諭,候選知縣。君孝無偏好,唯樂讀書。7歲入學,聰慧嗜學,自經史子集,以及古今文章,無不兼收博採,於書無所不讀。所做古文辭及古風七律皆上承唐宋諸大家,書法尤重一時,遠方購得片紙,珍如隋珠,公登賢書座主。注有“耘徑耔史堂詩文稿”,“四書集解”。在祝山之陽“有祝山的石大夫廟敘”碑。
趙中寯,字子才,號菊村,谷家莊人,生於道光22年,卒於光緒15年(1844-1890),趙氏第11世孫,趙弘文八世孫。福建歸化縣知縣。幼讀穎異,19歲入郡庠,旋試高等食廩氣,同治癸酉拔萃科甲戌朝考二等三名,以知縣分發福建,充督屬文案,克勤厥職。丙子鄉試外調兼撫君丁駐台扎委行營文案,後政和縣充撫院文案,尋暑光澤縣,後回省入善後局辦理洋務文案。光緒十年歸化縣知縣,政簡刑清,百廢具舉,十五年舉卓異上游絕重,將補要缺,竟於是年冬卒於任所,年46歲。君好善義捐,鄰郡及他省水旱之災,必捐巨金賑之,服官數年囊無一錢之積,在政和三年三月去時,士民奉衣送數十里外,並送有萬民傘,文革中被毀,在光澤縣也然。君生前工為詩,而長於五言,七律古體。現有趙中寯詩集。詩集69頁,均為手稿詩110餘首,以尋暑中,山、水、日、月、風、雨、雪四季賦詩。如東風一詩,催花開,催花謝,起滅皆自由,東風胡為者。讀紅樓夢書後賦詩:祖德天恩海樣深,繁華惜問夢中尋。可憐難保功臣業,窮是多疑妒歸心。薄命女兒歸土隴,瘀情公子遁禪林。盛衰倚仗尋常事,翻意瘀人淚滿襟。
趙中芝(1862-1331)壽69歲,谷家莊人,字秀嵓,號實庵,趙氏11世孫,趙弘文的八世孫,泰安著名儒學者,泰安孔學會會長。公議鄉諡曰:‘文介先生’。其讀書穎異,弱冠入庠,旋試高等食廩氣,為名諸生。自其少時已厭薄世俗之學,而有志於聖賢,矻矻(ku)孜孜至於老而不衰。自清季變法學堂議會紛然趨之,民國建立廢經蔑孔,時孔太史少沾陳主政重遠於北京曲阜發起孔教總會,並委中芝為泰安支會會長,君提倡聖道,尤惡平等自由之說,君為豪傑之士。余讀書之序,先國小,次大學,次語孟,中庸。每自誦曰:‘人貴自立,若風氣為轉移,寡廉鮮恥,何以為人’。君一意讀經,教授生徒,非聖之書,概不使學者。去世後公議鄉諡曰‘文介先生’。在泰山白陽坊有其文化遺蹟。
趙氏族人愛家鄉更愛泰山,在泰山重要風景名勝區,留有趙氏族人文化古蹟。例如,在岱廟就有泰安士紳趙弘文銅亭移地之說,順治年,泰山之上有金殿,明季移入遙參亭,而城州再破,伯(弘文)曰:“木受金克也,”遂毅請之上堂移靈應宮中,迄今安然無事,為其地方計著矣。(光碧堂稿,朴庵翁趙老伯先生大人八旬初度敘-李素著)。在普照寺碑文,斗母宮碑文中,均有趙氏先人趙廷葉、趙廷楣、趙惻培、趙倬培、趙潛培、趙錫人、趙錫福、趙興培、趙錫驥捐重金修普照寺,斗母宮的記文。(普照寺、斗母宮碑文記)。在泰山白陽坊現有清御史趙弘文的《侍御公祠堂》祭田碑文記,在徂徠山仍有趙浣的多處碑記,在此不一一記錄。
以譜證史之佳例:泰安趙氏家譜是以譜證史之佳例,清初多爾滾攝政王昭趙弘文授廣東道監察御史的記錄,有康熙23年,聖祖仁皇帝(康熙)駐蹕趙弘文侄趙之蒙並與其孫趙丕昌(13歲)應對記錄。另有雍正丁末年會試,雍正帝昭趙弘文之孫,雍正丙午舉人趙元昌,特降殊恩,因天甚寒,贈衣服果餅甚厚,三場畢後,趙元昌向園明苑謝恩,世宗憲皇(雍正)有昭曰:“耳目股肱原屬一體,不必謝恩,謝恩便是看作兩個,如欲謝恩,異日做官,盡忠國家便是。縱不做官,回家教子弟讀書,‘端人正士’便是謝恩”。體現了雍正皇帝教民之策德才並舉。
還有太上純皇帝(乾隆)為鼓歷趙氏族人種好地,多打糧,賜爵趙氏族人6-8品職銜的許多記錄。充分體現了雍正、乾隆年間清廷重農之策。
珍貴的歷史資料,例如,清國相,泰安五賢之一趙國麟為趙氏族人趙元昌的同仁宗兄,趙國麟為趙元昌、趙丕昌、趙晉昌撰寫墓表。前清解元,泰安著名學者,民國政府秘書長趙新儒(原名正印),為趙氏族人趙中勛撰寫墓表。這些墓表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讀《泰安縣誌》,見彰顯趙氏族人與泰山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泰安趙氏家譜,已成為研究明清之際職官制度、科舉制度、災年族間自救互救制度,泰安民風民俗,泰山文化的重要資料。
泰安趙氏家譜,已為許多泰山學者所重視、所珍藏。正如泰安市人大教科文委副主任袁明英所說,《泰安趙氏家譜》展顯了泰安近600年的歷史,是泰山文化的縮影之一。泰山青年學者周郢(舟子)在《岱宗千古校史》卷中指出:“舊時泰安世家大族多修有家譜,其中,一些記載很有助泰山研究,如范鎮谷家莊趙氏家譜(即泰安趙氏家譜)上有關趙弘文的記載,皆是以譜證史之佳例。泰安譜牒資料經過“文革”浩劫,損失嚴重,很有必要進行全面地蒐集和整理”。《(泰山文史從考)1991.》。
泰安趙氏家譜在“十年文革”中極近毀沒,現僅存極少部分,已斷續100餘年,如不蒐集整理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料,將有全部毀沒的可能,泰安趙氏家譜將面臨斷續的危險。這不僅是趙氏族人的損失,也將是泰山文化的重大損失。
2013年新修家譜
2013年十修泰安趙氏家譜記
2013年新修的家譜
2013新修家譜
2013年十修泰安趙氏家譜記
2013新修的家譜
理事會主要成員4年來,不恤人言,不畏年邁,不畏艱難,不畏酷暑,頂風冒雪,披星戴月,走訪在泰安、萊蕪、肥城,新泰的趙族人100餘村,由於我趙氏族人積極參予。絕大部分清冊已善修完畢,編撰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斷。新譜予設計22卷,卷1-12為上函,均為世系表,卷13-22為行述、墓誌、碑刻。新譜將展現泰安乃至山東各地名人為我趙氏族人書寫的行書墓表43篇。尤為感謝的是,全國著名教育家、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聞我趙氏家族修譜時說:家譜也是我們歷史,我們與其它國家如歐美那些國家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是我們的根基,歐陽中石先生欣然提筆為泰安趙氏家譜書名題字:《泰安趙氏家譜》。家譜編撰人員
2013年十修泰安趙氏家譜記
家譜編撰人員
2013年4月7日在各位族人前輩的努力下,新的家譜付梓成書,被我輩請回家中,感謝所有參與其中的族人前輩,您們辛苦了!謝謝!
部分2013家譜編撰人員,照片拍於2013年4月7日,左三為祖父趙健平先生 。
原文作者 山東泰安趙氏文化研究會會員、范鎮谷家莊趙氏後人,泰安第88醫院軍退幹部 趙健平
山東泰安祝陽小安門趙氏後人 趙毓鑫 編修
2013年7月1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