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微型小說年選

2013中國微型小說年選

今年選本共收入微型小說140篇,共八輯,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們站在道義與良知的立場上,關注弱勢群體,他們不刻意渲染底層的苦難,弱勢群體的無助、無望,社會的不公,而是書寫心靈的高貴、以人性之光照亮黯淡的生活,給人以希望與憧憬。2013年微型小說作品大都選了一個很好的切入角度,運用了旁敲側擊、一石多鳥的寫作技法,從一個畫面、一個無關緊要的對象抑或是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一種睿智、一種內涵、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此時作者筆下的無數小場景小故事組成我們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在這裡,已知因深入思考而升華,未知則不斷轉為已知,如此往復循環,周而復始,給人以思想上的衝擊.

基本介紹

  • 書名:2013中國微型小說年選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作者:盧翎 中國小說學會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940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花城年選系列,權威名家精選,沉澱文學精髓
“2013花城年選”由何建明 、謝有順、洪治綱、向繼東、李曉虹、李小雨、楊光洲、盧翎、王幅明、陳惠瓊、朱航滿、王泉根、葉鐵橋等諸多名家編選,為您的海量閱讀擇優助力。叢書囊括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報告文學、民間記事、散文詩、兒童文學等11種年度精選圖書。

作者簡介

盧翎,1966年生於天津市,文學博士,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小說學會秘書長。曾發表《在動盪中前行的中國小說》、《逼近歷史的真相》等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都市的敘事》、《滕剛評傳》等。

圖書目錄

2013微型小說印象(序)盧翎
第一輯
山左史家聶鑫森
紫鵲界聶鑫森
走樣趙新
您知道我是誰么趙新
大雪紛飛的日子阿成
魚醉阿成
多一事劉心武
照鏡子的保全劉心武
動機孫春平
派克鋼筆孫春平
第二輯
歐遠芳的誓言謝志強
沃土謝志強
橘子樹於德北
茱萸於德北
入侵者蘆芙葒
麥垛蘆芙葒
沉默者陳毓
糖陳毓
私語甘桂芬
逃離甘桂芬
出閣陳柳金
最後的魚鷹陳柳金
第三輯
包子王明前茶
煮乾絲明前茶
渡船王往
鄉間讀書人王往
麥芽糖江岸
一個人的村莊江岸
一隻大鳥劉林
羅桑到底說了什麼劉林
包叔安石榴
深秋的秘密安石榴
處境周海亮
鏡子周海亮
十一條街於心亮
老同學於心亮
第四輯
請叫我麥子田洪波
蒼生田洪波
田園牧歌袁省梅
鴿子籠袁省梅
行行好給點吃的吧殷賢華
送溫暖殷賢華
山上有棵大樹歐陽明
老家有多遠歐陽明
民工王樂的幸福徐國平
一頭牽不上樓的黑驢徐國平
臘偉夫妻冷清秋
到洛河岸邊去看海冷清秋
虎子梅寒
老人和馬梅寒
第五輯
蝴蝶庄司玉笙
七宗罪陳力嬌
戲神劉建超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蔡楠
蒲公英的歌唱曾穎
尋找一棵樹趙明宇
黑面陳墨中白
最恩愛的夫妻閔凡利
距離陳敏
六月六,曬紅綠徐成龍
半堂課王瓊華
謹慎邢慶傑
梅花引楊小凡
不說愛情顧文顯
許武之死徐水法
第六輯
桂花橋田雙伶
擺渡葉仲健
婚姻很脆弱崔立
碧璽立夏
白虎湯楊海林
講故事的老樹顧亞紅
穿越時光的紅衛衣白雲朵
浪漫之夜孫道榮
牛斗金光
瘦馬孟憲歧
亮蟲朱道能
機關的人蔣寒
平中見奇蔡中鋒
局長念白字韋名
第七輯
世界以痛吻我郭震生
絕鑒何一飛
一個人和羊王族
鱖魚魏柏林
老朋友李曉
夭桃穠李念一
怯懦安寧
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戴玉祥
唱戲的趙興隆周伶俐
賣油條的兩口子劉摘星
風雪夜歸人惠中平
大城小事錦瑟
自助餐尹廣
湊數王振東
第八輯
鼴鼠路也
墨一迪的畫常聰慧
陪一隻螞蟻去散步寧柏
小河悠悠劉德剛
最後閆高巍
古董耿春元
婚誓胡曉宇
黑手張洪學
杮樹茨園
父親的春運黑王輝
愛情保鮮黃華
你撥打的電話已關機張尚潔
穿裙子的少年橡皮
第九輯
檔案里的紙條陳永平
愛情沉醉的春夜黑王輝
報恩記牧娃
蘇小妹藍月
顆粒歸倉孫昊
秘密王生文
葛花兒燦爛張紹廣
朋友孫艷梅
姥爺李立泰
老孫李永生
撿豆腐衣袂
行為藝術家雷傑龍
拉住太陽不下山王存華
求你一件事朱紅娜
空房子王選
第十輯
魚刺沈洛羊
新鮮空氣陳樹茂
你像一袋鹽楊松華
趙秀公園的鴿子杜文娟
我是一個病人郭震海
手術何君
時差男孩張曉晗
最後一次告別胡發平
采編方法張炎
尋找一張臉陳勤
一棵被聲名所累的杮子樹秦羽墨
承諾白旭初
黑暗中你會看見什麼明曉東
捧硯張曉林

序言

2013微型小說印象
盧翎
如果,將這一年又一年的微型小說放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獨立發展的微型小說歷史進程中考量,那么,今天的微型小說無疑是精彩的、好看的,是日臻圓熟與精緻的。其實,文學本身是一個不斷積累與建設的過程,一年又一年,添磚加瓦,平緩而從容,卻也有一種前行中的自足與歡悅。2013年,應該是這一“進程”中的一個段落,是走向“氣象萬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平實、穩健,應和著潮流與趨勢。在現實與歷史的雙重維度上,它關注著進程中的“當下”,記錄歷史前行中的“身影”;在當下的語境回眸“歷史”,在重敘中走向“歷史”的深處。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漫長歷史進程中穩固的農業文明傳統不可遏制地龜裂、瓦解、消逝。近幾年來,鄉村的凋蔽、家園的荒蕪、傳統鄉村倫理的潰敗成為微型小說鄉土敘事的重要表征。2013年的微型小說在這一方面有著較為突出的體現。
土地就是家園,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根,失去了祖祖輩輩於血脈中留存的記憶。陳柳金的《出閣》,在近60年社會歷史變遷的宏闊背景下,以悲傷的語調講述了農民在失去土地的那一刻無限的悲哀與無助。作品以祖母的“紫藤盒”貫穿始終,這個神秘的、祖母珍藏了一生的“紫藤盒”,是祖母出嫁時的嫁妝,它裝滿“紅棗、板栗、蓮子、花生、稻穀、小麥”,是祖祖輩輩對土地和五穀的膜拜。“紫藤盒”還是祖母一生辛勤勞作、守護土地與家園的見證。如今,即將成為“裸體農民”的祖母,失去了一切。訣別時刻,儀式的莊嚴、“紫藤盒”的美麗、“撒帳歌”的歡快將失去土地、家園人們內心的茫然映襯得無限淒涼。
失去了土地、家園的人們,也就如同風雨中的浮萍。趙明宇在《尋找一棵樹》中,以主人公近乎瘋狂的行為,將這種“懷念”詮釋得撕心裂肺。大樹陪伴“我”長大成人,它記載了“我”全部生命的記憶。大樹被賣到了城裡,“我看到大樹在風中搖晃著枝頭”,仿佛聽到它在城市風中悲咽。這悲咽是唱給土地和家園的輓歌,也是人性被轔轔前行的歷史車輪碾壓時的呻吟與悲咽。 還有《最後的魚鷹》(陳柳金)、《麥垛》(蘆芙葒)、《一頭牽不上樓的黑驢》(徐國平)等等,它們不企求記錄大時代、大裂變,藉助微型小說獨有的品質,將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生命質感的片斷、瞬間呈現出來,成為這個時代的註解。
以土地、血緣、親情為根本維繫鄉村生活和睦與溫馨的傳統鄉土倫理,隨著土地喪失而崩塌。貪婪、冷酷、醜惡……潘多拉盒子裡被釋放出來的惡魔,在鄉間肆意橫行。石建希的《空巢》中,老崔內心的猜疑、恐懼和焦慮映現出空曠的鄉村中邪惡如雜草般瘋狂地生長,人人自危。田洪波的《請叫我麥子》中,回鄉報恩的麥子時時感受著恭敬之中陣陣的“寒意”,這不再是他所熟悉的家鄉,那些“重情重義”鄉鄰既熟悉又陌生,他渴望一聲親切的“麥子”,渴望那曾經的“情義”。安寧的《怯懦》則以女兒的懺悔,將親情在金錢、地位、社會階層差距面前的無奈與無助渲染令人心酸。而江岸的《一個人的村莊》則將這鄉村生活中傳統倫理的潰敗推向了極致。年邁的父親被得到了財產的兒子們遺棄在“大山的褶皺里”,父慈子孝溫馨和睦的村莊,“成為了老人一個人的村莊”,孤苦無依寂寞冷清。種菜、賣菜,老人倒也自得其樂。然而,這孤苦無依寂寞清冷的“自得其樂”,卻一次次地被山下的兒子們“洗劫一空”。老人茅草屋內一片狼藉,慘不忍睹,這也成為了傳統鄉土倫理的崩塌後的鄉土世界的寫照。
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鄉土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地喚醒了那些沉潛於生命中記憶與情結。著力挖掘生命記憶中往昔生活的詩意,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審美訴求。江岸在一篇創作談中曾這樣寫道:“每次寫黃泥灣,我都看見孩提時期的許多人,我的父老鄉親,我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我的童年時期,和當下的生活格格不入。……就是這樣的山水養育了我,那個時期的生活給我打下了太深的烙印。我更喜歡憶舊,只有那個時代的鄉村才屬於我。我在那個時代切切實實地生活過,生活苦澀困窘得難以想像,但那時我們無拘無束,我是快樂的。”(江岸:《我的微型小說創作》,《親吻爹娘》,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麥芽糖”或許就是江岸苦澀生活中“甜美”的記憶。《麥芽糖》中,田大媽終於在麥收時節回到了家鄉,“那年秋後,整個村莊的孩子都吃到了田大媽親手做的又香又甜的麥芽糖”。製作麥芽糖,既不需要複雜的程式,也不需要神奇的秘方,因為田大媽對麥子的“深情厚意”,它格外的“香甜”,這香甜是與明麗純淨的天空、恬淡溫馨的日常生活、春種秋收日復一日的農事勞作的莊嚴與歡悅聯繫在一起的,是對田園牧歌生活的無限懷念。
麥芽糖的“香甜”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刻入生命的記憶中,那些和麥芽糖一起融入生命記憶中的還有鄉間挑著擔子的貨郎、走街穿巷的手藝人,他們的到來,是童年生活中最為快樂的記憶。衣袂的《撿豆腐》就講述一位手藝人的故事。“撿豆腐”即手工製作豆腐,因為這“手藝”,吳二化敵為友,與馬老六共赴歲月的艱辛。“撿豆腐居然撿得同生共死”,於是“手藝”,就不單純只是一種技藝,它還是擔當、情義和質樸淳厚的人情。也正是因此,它具有了“溫度”,溫暖著人心。還有李立泰的《姥爺》、張紹廣的《葛花燦爛》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童年的敘述視角、以回憶的方式講述故事,追憶生命中留下了深刻記憶的人和物件,因為這“溫度”,他(它)們成為一種象徵,鄉土詩意的象徵。
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講,手藝是前工業時代的產物,它不僅存在於鄉村,也遍布於城市。那些身懷絕技的人們,曾經是我們生活里的一道風景。在工業化的流水線可以生產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的今天,他們或留存於記憶中,或隱沒於繁華喧鬧的城市的邊緣。穿小巷、過窄橋,在陋巷裡、在不起眼的小店中,這些擁有精湛技藝的人們,固執地保留著一種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守望著一種精神。他們的存在似乎只為一些“微不足道”的“手藝”:包包子、切乾絲、打燒餅……明前茶在《包子王》《煮乾絲》《燒餅葛》《藥劑師》《熬果醬的女孩》等等作品中,講述了這樣一群人的故事。明前茶是深諳微型小說之道的,在這些作品中。他並不急於表白什麼,傳達什麼,只是平靜、舒緩而又溫情地講述每一項平常卻又絕世的技藝以及它的一招一式,專注於它們的“體溫”、它們所蘊含的歲月滄桑、它們同心靈之間的秘密、它們對自然的敬畏。無疑,作者是要力圖保存一些過去的東西,像傳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情感方式,這一切又無不指向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弊端。但同時,作者也深知,這些技藝終將會被機器替代,只適宜放在博物館中,供人鑑賞、回憶。因此,我很難用反抗工業文明或反思現代化這樣的概念去概括這些作品,貼上某種理念的標籤。或許明前茶也無意於急切地傳達某種價值判斷,他只是將生活中稍縱即逝的那一剎那捕捉到,並傳達了出來;或許只為一次匆忙凌亂前行中的駐足回眸;為了農業文明殘照中那一抹緋紅的悽美;為了一種複雜而難盡言的生命意緒……
幾年來,在我的閱讀視野中,微型小說中書寫“文革”的作品不多,且多注重荒謬歲月中美好情愫與高潔人格的呈現。總體上的印象是輕了些,缺乏一種詰問歷史的力量。2013年的微型小說中,也不乏這樣的作品,像《顆粒歸倉》(孫昊)、《秘密》(王生文)、《蒼生》(田洪波)、《蘇小妹》(藍月)等等。同時,我還讀到了這樣一些作品,像謝志強的《歐遠芳的誓言》(系列微型小說)、陳敏的《距離》、楊小凡的《梅花引》、孫艷梅的《朋友》、李永生的《老孫》等,它們顯示出微型小說走向歷史深處的一種努力。這些作品巧妙地以一個個蘊含豐富歷史內涵的片斷或物件為敘述的核心,在冷靜、內斂的敘述中,撕開歷史的重重帷幕,展現極左政治的荒謬、對人的扭曲。
以“革命”的名義,謝志強在《歐遠芳的誓言》、《沃土》等微型小說中展現了政治權力夥同男性權力,壓抑與戕害女性生命的慘烈圖景。為了表明“紮根”的決心,歐遠芳剪掉了婀娜多姿令男生們產生無限遐想的辮子。她的性別被泯滅,成了“誓言”的化身,政治的工具。然而,場長兒子使歐遠芳懷孕了。雖然作者表達得十分隱晦,但是,還是可以看得出,歐陽芳是不情願的,她只不過是場長兒子的“獵物”。場長的權力使歐遠芳避免了被批判的厄運,她卻為了“誓言”一次次地墮胎,子宮——象徵著女性孕育生命的沃土——備受摧殘,再也無法孕育生命。失去了“傳宗接代”能力的歐遠芳,終被場長兒子拋棄。當“我”再次見到歐遠芳,她的長髮重又垂腰,仿佛又回到了“起點”,然而,此刻的歐遠芳已被剝奪殆盡。“翩翩飛舞”的辮子將政治與男性雙重權力下女性的悲劇和作者對生命內在疼痛的悲憫與體恤,意味深長地傳達出來。
陳敏的《距離》、楊小凡的《梅花引》,都選擇了“晚輩”作為敘述者或敘述視點。相對於父輩而言,“我”、麥豆因年幼,“文革”只是懵懂之時內心中一個個謎團,這謎團深深地植入生命記憶中,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膨脹。“晚輩”們不得不因此探究在那個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從父輩們的“怪異”行為入手,進入了他們個人的精神空間,在這裡,看到的是“噩夢”並未隨“文革”的結束而終結,相反父輩們的“噩夢”開始於結束之處:懺悔與贖罪伴隨著父親(《距離》)和三弄叔(《梅花引》),父親在懺悔中度過餘生,直到生命結束,而三弄叔終因無法獲得救贖,在幾十年後投塘自盡。與《距離》、《梅花引》不同,孫艷梅的《朋友》中,老楊以一生的潦倒與平庸保全了父親,父親一生固守著這份情義,既是報恩,又是另一種形式的贖罪。“你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你不知道其中的厲害。”——父親一語道破其中“關鍵”。不難發現,這些作品的敘述無意於重返歷史的現場,探尋“真相”。已經長大成人的“晚輩”們更為關注的是對“文革”結束後的漫長歲月里(這也是他們成長,並獲得認知的歲月)父輩們個體精神空間的凝視,這種凝視,意味作品對“文革”反思在“非人性”“荒謬性”中走向了荒謬歷史中個體生命的際遇的呈現,它昭示出,生命中政治暴力所造成的精神創傷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生命記憶,它頑強地生長著,作用於人的心靈與精神,並使人們永遠無法走出歷史的陰影。同時,這種凝視,也將拷問指向了個體,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虐者,作為個體在歷史悲劇中的責任。
2013年微型小說中,“小說性”的缺失令人堪憂。在閱讀與遴選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作品成為了某種理念的直接演繹與詮釋,為了所謂的深度、所謂的思想,犧牲了微型小說的“小說性”。微型小說不是概念、理念的傳達,這是它與寓言的邊界。寓言只需提煉、概括出一個理念、說清一個道理就可以了,而微型小說則不然,它的目的性不如寓言那般直接與強烈的,它的“小說性”要求它是模糊的、感性的、具體的、豐滿的、偶然性的、充滿煙火味的,它不排斥理念,它排斥的是沒有血肉的理念,理念應該如同肌體中的血管那樣,深深地植於肌體中,渾然一體。同時,它又拒絕與現實捆綁在一起,拒絕向現實經驗臣服。它喜歡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它倚仗高超的藝術的智慧,它嚮往羚羊掛角之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與故事分道揚鑣。它是微小的,但是,與廣闊生活世界有著種種隱秘的關聯,所以它並不卑微。因為對那個廣闊的生活世界“抱有熱忱和情感”,於是,“便懷有敬畏之心,自知不得超越有限,將目光放平了”,“專注於局部”,而“惟有特別溫柔豐富的心靈,才可能賦局部以完整而活潑的過程” (參見:王安憶,《故事和講故事》第42、4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才能建構起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世界。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對微型小說創作中小說性的缺失抱有一份應有的警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