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黃石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黃石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1年
  • 地點:黃石市
  • 類型:工作報告
一、過去四年工作回顧
過去四年,是我市面臨重大挑戰、經受重大考驗的四年,也是發展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城鄉面貌變化最為顯著、人民民眾生活改善最多的時期之一。四年來,本屆政府肩負起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的歷史重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三大戰略”,推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書寫了黃石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衝擊,堅持化危為機、彎道超越,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在困難中實現了“完美”轉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外貿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發展指標提前實現五年翻番目標,繼2010年進入工業總產值千億元“俱樂部”後,今年農業又邁上總產值百億元新台階。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25.96億元,年均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1.54億元,年均增長17.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47.23億元,年均增長35.0%;財政總收入92.17億元,年均增長15.7%,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84億元,年均增長28.6%。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9萬戶,新增億元以上企業117家,百億元企業達到3家,4家企業入選全國500強,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華新、東貝、鍛壓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大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堅持新型工業化方向,奮力推進八大主導產業向集群化、高新化和延伸加工型發展。四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583.07億元,實施了新冶鋼綜合改造升級、有色20萬噸銅冶煉改造和30萬噸銅加工清潔生產示範、興冶薄板120萬噸板材深加工、新興管業150萬噸球墨鑄管等200多個重大項目,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總產值分別超過420 億元、300億元和130億元;寶加鞋業、東貝工業園一期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機械製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化工醫藥等接續替代產業加快發展,年均增速均達到30%以上;物流、旅遊、商貿等服務業發展晉檔提速,實現增加值279.59億元,年均增長11.3%;光伏發電、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產業在轉型發展中結構不斷最佳化、競爭力不斷提升,呈現出“兩升一降”態勢,與2007年比,四大接續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提高9.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值占工業比重下降4.6個百分點。黃石先後被評為中國經濟轉型示範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大園區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堅持通盤謀劃、統籌推進“三園一帶”開發建設,高水平編制規劃,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科學化布局項目,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明顯加快。歷經16年的努力,黃石經濟開發區成功晉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冶城西北工業園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新增省級工業園(物流園)5家,全市園區規劃面積突破200平方公里,四年累計完成各類投資746億元,新增入園企業3300家,園區產業特色初步形成,大規模開發建設的條件已經具備,滬士電子、新興際華、深圳鹽田港等一批戰略投資者相繼入駐園區,“三園一帶”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增長極。
——大城市格局全面拉開。堅持“南向對接、東向開拓、環湖開發、沿江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四城同創”為抓手,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開發工作,城市發展空間從環磁湖拓展到廣闊的“一江兩湖”區域,打造了跨越發展的堅實平台。四年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59.4億元,年均增長15.8%,新增城區道路里程160公里,新增綠地面積281公頃,城鎮化率達到57.8%,中心城區與大冶城區融合、與陽新縣城對接步伐加快,鐵山區與中心城區實現了交通同城化。我市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節水城市,並成功奪取第四屆、第五屆“楚天杯”。大力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交通投資150億元,比前四年增長9倍,實施了大廣高速黃石段、武黃城際鐵路、棋盤洲新港一期等一批重大設施項目,鄂東長江大橋、杭瑞高速黃石段等建成通車,改造完成國省幹線300多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50公里,結束了黃石境內無實質性高速公路的歷史,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城市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穩步實施,格線化、精細化、數位化城管取得新的突破,城市衛生狀況明顯改善。生態黃石建設紮實推進,先後實施了黃荊山南北麓開山塘口、板岩山地質災害治理、有色銅冶煉節能減排等重點項目300多個,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6座,黃金山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投產,森林覆蓋率達到32%,超額完成省定節能減排任務。
——體制機制創新始終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堅持先行先試,大膽突破,全面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在全國,率先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兩掛鈎、工礦廢棄地復墾與調整利用機制,累計新增建設用地9.07萬畝,新增耕地15.23萬畝,爭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指標7200畝;率先建立“一個籃子歸併、一個口子保障、一個通道轉換、一個平台匯集、一個槓桿調節”的住房保障模式,得到了國務院領導批示,並在全國、全省交流工作經驗;TD3G電子政務套用、創業型城市創建等多項全國性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區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兩個城區的街道辦事處,並下放市級管理許可權,實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增強了城區發展活力;率先推行“兩集中一代辦”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造審批流程,促進了行政審批全面提速;率先推行以“一主四化” 為核心的警務體制改革,實行重心下移,強化基層基礎,實現了基層警力、破案率上升和發案率下降,增強了民眾的安全感;藥品採購集中配送試點、基層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央企對接成效明顯。投融資改革實現新的突破,引進銀行分支機構5家,新增融資平台5家,累計融資123億元,成功發行企業債券17億元,三豐智慧型成功登入創業板,結束了黃石12年來無企業上市的歷史,為企業直接融資重新打開了通道。
——對外開放及對上爭取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取得重大成果。牢牢把握對外開放時代潮流,以大開放引領改革、促進發展,拓寬了對外開放的領域和範圍,實現了對外開放新跨越。先後與國外3個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關係,四年累計利用外資13.28億美元,年均增長6.8%;累計引進市外資金464億元,年均增長17.8%;2011年外貿出口突破10億美元大關,年均增長20.2%。成功舉辦中國·黃石首屆國際礦冶文化旅遊節和建市60周年等系列節慶活動,彰顯了礦冶文化的特色內涵,展示了山水黃石的獨特魅力,提升了黃石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堅持凝聚外力加快發展,爭取中央、省各類扶持資金90億元,黃石先後被確定為資源枯竭轉型、科技進步示範、公共租賃住房制度建設等9個國家級試點示範城市,集聚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
——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認真落實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成功戰勝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和建國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災害,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成功引進和培育了中糧、雨潤、永大、勁牌等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加快大冶畜禽養殖加工、陽新糧油加工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示範園建設,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轉機制不斷完善,湧現了侯安傑等全國種糧大戶。四年投資16.7億元,完成中小水庫整險加固、泵站更新等各類水利工程3800多處;投資6.4億元,實施農村土地治理和低丘崗地改造34.1萬畝;投資3.6億元,完成通村水泥路1620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通寬頻、通廣播電視,農村飲用水安全覆蓋率達73.3%,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縣域經濟高速發展,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別比2007年提高5個、7個百分點,大冶市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陽新縣進入脫貧縣(市)先進行列。
——城鄉居民生活更加殷實。堅持民生優先、共建共享,著力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增進民生福祉。四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12.2%和14.2%。深入開展創業促就業“七個接力棒” 活動,累計成功創業2.3萬人,帶動就業5.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幫助困難民眾就業14.5萬人。切實加強社會保障能力建設,全市統籌城鄉的就業機制和“五險合一” 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五險參保人數突破245萬人次;在全省率先將城區新農合納入城市居民醫療保險,醫保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建立低收入群體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較好保障了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城鄉低保水平穩步提高,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救助體系初步形成,惠及民眾30萬人次。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9萬人。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解決了3.8萬戶居民飲水難問題。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設,累計投入23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156萬平方米,解決了2.2萬戶家庭住房問題,向1.6萬戶(次)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2500萬元,實現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