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火炬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火炬

火炬的形狀是受雪橇和冰鞋滑行後產生的流暢線條啟發。此外加拿大景觀的輪廓和聖火傳遞路線也在火炬設計上有所體現。火炬設計氣勢宏大,反映了加拿大領土的廣闊。象徵加拿大楓葉形狀的切口用作火焰的進氣口。火炬上印有本屆運動會的會徽和口號:“With Glowing Hearts, Des plus brillants exploits”(用熾熱的心輝煌的探險)。

本屆冬奧會使用了兩個主火炬,一個是位於主體育場、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亮相的主火炬;另一個安置在高豪港的傑克·普爾廣場。主體育場的主火炬在開幕式結束後熄滅,而普爾廣場的主火炬隨後由韋恩·格雷茨基點燃,並在冬奧會期間持續燃燒。閉幕式上,兩個主火炬同時熄滅。

在溫哥華仍然可以看到傑克·普爾廣場的主火炬。 它大約高10米,每根柱子長16.5米。

龐巴迪公司生產了八支帶有組委會標誌的礦燈形狀安全燈。它們的燃燒時間約為15小時,使用了基於石腦油的燃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火炬 
  • 外文名:Olympic Winter Games Vancouver 2010
  • 別名:法語:les XXI Jeux olympiques d'hiver
  • 顏色:銀色、白色
  • 長度:約 0.95 m
  • 燃料:丙烷,異丁烷和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
  • 材質:不鏽鋼、鋁、塑膠、銅、黃銅
運動的劇場,路線設計,相關數據,

運動的劇場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和殘冬奧會的場館分布從列治文起,延伸了120公里。穿過溫哥華市中心,北至惠斯勒山區滑雪樂園。冬奧會場館分為翻新和新建兩種,溫哥華奧組委希望打造運動的劇場,為運動員提供最優越的條件,為觀眾提供感受比賽精彩的怡人觀賽地。

路線設計

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後,傳遍了整個希臘。之後,聖火搭乘飛機從雅典飛到維多利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拿大境內的聖火傳遞遍跡加拿大每一個省市地區,包括曾經於1976年和1988年舉辦過奧運會的蒙特婁和卡爾加里。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火炬
聖火傳遞中
2009年10月30日,火焰降落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州。兩位奧運獎牌獲得者卡特里奧娜·勒梅·多安和西蒙·懷特菲爾德一起完成了火炬傳遞的第一棒。
11月8日,聖火搭乘飛機抵達努納武特的城市阿勒特,努納武特是世界上有人口永久居住的最北端城市,那裡距離北極817公里。
2010年2月9日,為了紀念美國、加拿大兩國之間的友誼,聖火通過和平拱門短暫入境美國。 2月12日開幕式當天,儘管由於技術問題,導致主火炬一個支撐臂無法升起,但是最後一棒火炬手南希·格林·雷恩、韋恩·格雷茨基、史蒂夫·納什依然站在另外一個支撐臂上成功點燃了主火炬。閉幕式上,卡特里奧娜·勒梅·多安獨自站在已經修復的第四支架上,再次點燃了主體育場的主火炬。

相關數據

開始日期:2009年10月22日,奧林匹亞(希臘)
結束日期:2010年2月12日,不列顛哥倫比亞體育場和傑克·普爾廣場,溫哥華(加拿大)
第一位火炬手:瓦西里斯·迪米特里亞迪斯,冬奧會高山滑雪運動員(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他還是1998年長野冬季火炬傳遞希臘階段的第一位火炬手。
最後一位火炬手:卡特里奧娜·勒梅·多安,冬奧會速滑運動員(1992年、1994年、1998年、2002年)。她在1998年在長野冬奧會上贏得金牌和銅牌;在2002年鹽湖城獲得金牌。南希·格林·萊內,冬奧會高山滑雪運動員(1960年、1964年、1968年),1968年格勒諾布爾冬奧會上摘得金牌和銀牌各一枚;韋恩·格雷茨基冬奧會冰球運動員(1998年);史蒂夫·納什,奧運會籃球運動員(2000年),NBA巨星。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火炬
路線圖
火炬手人數:希臘境內約560人,加拿大境內約12000人
火炬手的招募:火炬手招募由聖火傳遞贊助商可口可樂和RBC負責,共向公眾開放了8500個名額,其中30%的名額分配給對於冬奧會舉行有傑出貢獻的人。收到的申請不計其數。
火炬手招募項目中包括一個特別計畫:鼓勵因紐特人和梅蒂斯社區的原住民積極參與到聖火傳遞當中來,委以不同職責,包括火炬手。
距離:希臘2180公里,加拿大45000公里(其中4000公里由火炬手傳遞)。
經過的國家:希臘,美國和加拿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