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尖峰論壇”第62講:突發性災害與對策

2010年4月15日晚,陳冀勝做客“尖峰論壇”第62講,為師生作題為“突發性災害與對策”的講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尖峰論壇”第62講:突發性災害與對策
  • 舉辦時間:2010年4月15日
“2012”是傳說還是災難?機場斥巨資安檢是否淪為作秀?同學們拋出一個個“麻辣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研究院研究員、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陳冀勝一一輕鬆解答。
2010年4月15日晚,陳冀勝做客“尖峰論壇”第62講,圍繞災害的概念與類型、突發性災害發展態勢、突發性災害對策等3方面內容,為我校師生作題為“突發性災害與對策”的講座。
陳冀勝首先引用世界衛生組織對突發性災害的定義,將突發性災害概括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理措施予以應對的事件”,並指出就突發性災害發生機率性而言,是一種必然中的偶然現象,就像中美關係一樣複雜多變,難以預料。
在國際安全方面,陳翼勝著重講解了作為國際安全重大威脅高危害性突發災害的恐怖活動。陳冀勝從襲擊目標、襲擊次數、傷害人數、死亡人數等具體數據說明“雖然恐怖活動發生次數減少,但其殺傷力不斷加大。”
“1995年東京捷運沙林事件、2001年美國炭疽事件等恐怖事件表明恐怖活動的手段越來越高科技化、高智商化,其攻擊目標也轉向群體,因此恐怖活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並不斷加強應對的重大突發性災害。”   “不到一周,山西王家嶺、黑龍江七台河、河南伊川、陝西泉子溝、新疆沙吉海等地發生了突發性災害,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突發性災害呈發展態勢,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為災害不可避免。”對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陳冀勝說:“與社會現代化相隨而來的社會負面問題逐漸增多,社會越現代化就越容易顯示出脆弱的一面。”
陳冀勝說,發生在帶有脆弱性的現代化社會中的突發性災害具有放大效應,並且具有衍發與蔓延效應,往往以災害鏈或災害群出現的,如汶川地震,帶來一系列災難後果,對百姓生活、農業、工業、教育事業發展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陳冀勝列舉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說明突發性災害的放大和蔓延效應。2008年年底由於冰雪災害,引發交通擁堵、糧油食品供應不足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應對突發性災害 技術與管理並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範圍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大大增加,並具有跨國性威脅,如恐怖活動和金融危機;在我國,從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0年西南乾旱、青海地震,突發性災害頻繁發生。陳冀勝認為,危機難以預測和完全避免,但可以化解,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減少發生、減輕影響。在機械裝備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國家該如何應對這些突發性的災難哪?陳翼勝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強化災害應急處置能力,才能有效地化解危機、消滅風險、減輕危害”,陳冀勝說,我國在災害應急處置中的科學技術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用於救援的直升飛機數量太少,總共只有400多架,而美國的一個小城市就有幾百架。汶川地震發生後,對當地地震前後地形地貌對比的衛星資料,國外比我們更加全面精確。”
技術是應對災害的重要手段,但災害對策不僅僅是單一的技術問題。陳冀勝舉例說:“雖然我國災難救援能力還有待提升,但組織動員能力卻是世界領先。2003年發生的SARS災難最後靠管理解決,從全國各地採取嚴格隔離手段,有效控制了病毒傳播。”鑒於我國在SARS等突發事件中的經驗,陳冀勝表示有效的應對策略應該遵循“技術與管理並重”的原則,2007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就從法律上建立和完善應急管理的體制機制。《2012》是科幻不是現實。
在講座的提問環節,有學生問“普通民眾遇到恐怖攻擊怎么辦?”陳冀勝幽默地回答:“跑為上計,要懂得自我保護和自救,趕快逃離現場並報警。”被問到“飛機場花大成本進行安檢是不是一種作秀?”陳冀勝解釋,目前機場主要利用成像技術對炸藥等危險物品進行監測,當然也遇到一些技術難題。
對大學生時下比較關注的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傳言,陳冀勝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自然災害具有周期性特點,中國歷史上也曾有旱澇交替的時期。“至於《2012》中反映的世界末日,這只是科幻,不足為信,大家可以安心地度過2012年的每一天。”陳冀勝機智幽默、深入淺出的回答博得了在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