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大陸火山作用學術研討會

由國際火山學和地球內部化學協會(IAVCEI)發起,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和IAVCEI中國國家委員會共同承辦的“國際大陸火山作用學術研討會”(IAVCEI 2006)於5月14-18日在廣州市白天鵝賓館成功召開。

各方致詞,出度專家,主題研討,取得成果,

各方致詞

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徐義剛研究員。國際火山學和地球內部化學協會主席Navon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廣州市人民政府羅家祥副秘書長和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姚玉鵬博士也專程到會致辭,IUGG執行局委員、IUGG中國委員會主席陳運泰院士也發來了賀信。

出度專家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有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代表,其中,國外代表80人,台灣和香港地區代表6人,來自大陸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代表78人以及研究生50多人參加了該研討會。代表中既有德高望眾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年富力強的科研中堅,更有朝氣蓬勃的新生代力量。與會代表中有很多國際著名學者,其中包括地學Crawford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學會院士McKenzie教授、IAVCEI主席Navon教授,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O’Reilly教授,以及包括Ian Campbell (國際大火成岩省委員會主席),MA Menzies(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國際核心期刊GCA編委);N Arndt (Chemical Geology前任主編); Roberta Rudnick (Chemical Geology主編),Alan Robock (JGR主編),Y. Dilek (GSA Bulletin主編)等10餘名Thomson公司授予的高引用率科學家(highly cited, 全球共250名)。中科院院士塗光熾、殷鴻福、劉嘉麒等貴賓和12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位中科院“百人計畫”和3位“長江學者”等,顯示了此次會議的高學術水準。

主題研討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201篇,包括大陸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組成和演化等10個領域。
· 大陸岩石圈的年齡,成分和演化
· 岩石圈破壞的機制和地質效應
· 地幔柱和板塊構造在大火成岩省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 超深樣品與地球內部結構和組成
· 大陸火山作用的源區特徵
· 岩漿形成,抽提和上升的過程和時間尺度
· 火山噴發的動力學和潛在災害
· 鹼性和酸性火山作用
· 大陸火山作用的環境回響
· 大陸火山作用的資源效應

取得成果

中外代表們經過四天緊張的學術交流,完成了會議的主要議程。代表們相互交流,積極溝通,圓滿地達到了會議的預期目標,尤其在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演化和動力學機制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大陸岩石圈的組成、年齡和形成,特別是對華北岩石圈的形成、破壞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對推動大陸火山作用、大火成岩省與地幔柱關係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部分論文將於專集的形式在國際核心期刊《Lithos》和《Episodes》上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