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十大新聞

本資料來自新華社網站,由新華社評選出。

2006年國際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為序)
一、巴以政壇變化雙方衝突加劇
1月,以色列前進黨領導人奧爾默特接替病重的總理沙龍,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選舉中獲執政地位。以巴政府互不承認並相互敵視,美國等西方國家調解力度降低,導致巴以衝突此起彼伏。以色列於6月和11月對加沙發動“夏雨”和“秋雲”軍事行動,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傷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國家中止對巴經援,使巴經濟雪上加霜。巴各方組建聯合政府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現劇烈動盪。
二、埃及客輪紅海失事千人遇難
2月2日,埃及“薩拉姆(和平)98”號客輪在從沙烏地阿拉伯杜巴港開往埃及塞法傑港途中發生故障後在紅海沉沒,船上1000多人遇難,380多人受傷。調查顯示,客輪在事發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埃及總檢察長指控客輪沉沒事件中的6名責任人犯有玩忽職守罪,對他們正式提起訴訟,並對逃逸海外的事故船所屬公司的老闆發出國際通緝令。另外,埃及行政法院還將59名涉嫌玩忽職守人員移交紀律法院審判。
三、伊拉克安全局勢惡化
2月以來,伊拉克安全局勢不斷惡化,伊境內反美力量活躍,暴力襲擊頻仍,教派衝突愈演愈烈,數以萬計的伊拉克人在衝突中喪生,約42萬人逃離家園。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已有60萬伊拉克平民死於暴力活動,駐伊美軍已有近3000人死亡。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伊拉克已經陷入內戰。伊拉克亂局對美國內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美國民主黨在國會中期選舉中重新奪回參眾兩院的控制權,對伊政策持強硬態度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辭職。
四、黎以武裝衝突造成災難
7月12日,以色列以營救被綁架士兵為由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軍事入侵行動,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頑強抵抗。持續34天的血腥衝突造成約2000人喪生,近百萬人淪為難民,黎巴嫩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多億美元。8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1號決議。8月14日,黎以雙方實現全面停火。黎以衝突加劇了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對抗,中東局勢更趨複雜動盪。

五、國際原油價格劇烈波動7月14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受伊朗核問題等影響,一度創下每桶78.40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此後,隨著全球原油庫存增加,市場對原油供應緊張的擔憂緩解,油價開始大幅回落,曾跌破每桶60美元。10月20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決定削減原油產量,以阻止油價持續大幅下跌。目前紐約市場油價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動。油價回落有利於世界經濟持續增長。
六、冥王星不再列為太陽系行星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決議,不再將地位備受爭議的冥王星列為太陽系行星,從而使太陽系行星數目由傳統的9顆減為8顆。按照大會表決通過的行星新定義,太陽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歸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是兩種不同類別的天體。
七、安倍執政後迅速訪華
9月26日,安倍晉三當選日本首相,接替小泉純一郎。10月,中日雙方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障礙和促進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健康發展達成一致,為中日關係改善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安倍成功訪華,中日兩國領導人就構築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實現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大目標達成廣泛共識。中日關係已打開持續五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發展軌道。
八、核不擴散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10月9日,朝鮮無視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悍然實施核試驗。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譴責朝鮮核試驗,要求朝鮮放棄核武器和核計畫,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並決定針對朝方核、導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領域採取制裁措施。這一年中,伊朗核問題持續升溫,聯合國安理會介入和美、俄、中、英、法、德六國所作的努力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對伊朗的核計畫和彈道飛彈項目實施制裁,但伊朗表示拒絕執行這一決議。
九、聯合國產生新一任秘書長
10月13日,第61屆聯合國大會舉行全體會議並通過決議,正式任命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激烈的聯合國秘書長競選塵埃落定。接替現任秘書長安南的潘基文將是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是繼緬甸的吳丹之後第二位來自亞洲國家的聯合國秘書長,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十、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行
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行,中國和48個非洲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以及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中非國家領導人本著友誼、和平、合作、發展的宗旨,共商推動中非關係發展、促進開發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大計,一致同意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峰會審議通過的《北京峰會宣言》和《北京行動計畫》對今後中非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資料來源:新華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