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實力快速攀升的一年。農業經濟呈現基礎穩固、增產增收的特點。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5.4%。糧食生產經受住了50年一遇嚴重乾旱的考驗,水稻喜獲豐收。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吸引“三資”2.5億元開發農業,新增農業企業10家。農產品質量建設再創佳績,99個農畜水產品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累計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60隻、綠色食品33隻、有機食品7隻,28隻農產品被評為常州市名優、名牌產品。財政支農力度繼續加大,市農貸擔保中心共為68家農業企業擔保貸款2756萬元。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建成市級以上農業科技示範園區31家。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加大,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1.08萬人。水利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559萬方,整治塘壩175座,周城河、新昌河拓浚工程竣工投運,塘馬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順利實施。工業經濟保持提速增效、持續發展的態勢。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80億元,銷售收入258億元,利稅總額20億元,其中利潤8.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33.5%、30.7%和44.6%。工業納稅銷售收入和工業用電量增幅均超過45%。規模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全市湧現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4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超20億元企業1家,超10億元企業3家,超5億元企業3家。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全市完成工業技改投入49億元,比上年增長31.6%,輕工、機械、醫藥、化工、電子等行業的投資比重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12個市定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共完成投入19億元。品牌戰略加速推進,全市新增國家免檢產品3隻,申報江蘇省名牌產品6隻,上上牌交聯聚乙烯電力電纜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又有25家企業通過ISO9000、ISO14000等系列體系認證。全年申報註冊商標152隻、常州市知名商標7隻、省著名商標5隻。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私營企業總數累計已達2228家,註冊資本43.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和35.4%。建安業再創佳績,全市完成建安施工產值62.6億元,實現勞務收入19.3億元,均比上年增長10%,累計施工面積450萬平方米,創省級以上優質工程4隻。服務業經濟實現領域拓寬、結構最佳化的目標。全市完成三產增加值47.4億元,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2億元,蘇浙皖邊界市場成交額3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2%、13.8%和16.7%。商貿品位不斷提升,超市、連鎖店、專賣店、餐飲業發展良好。旅遊經濟不斷壯大,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服務收入2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12%。天目湖二期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完成旅遊基礎設施投入8000多萬元。全市新增五星級、四星級和三星級飯店各1家。金融安全區創建工作深入實施,金融形勢良好,年末各項存款餘額134.1億元,貸款餘額70.1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16.2億元和9.9億元。全市完成國稅收入6.6億元,地稅收入4.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5%和42.1%。信息諮詢、物流配送、社區服務、中介交易、保險業和證券業等新興服務業健康發展。
過去的一年,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的一年。各項改革繼續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改制工作紮實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和評聘分開工作取得成效,江蘇省溧陽中學成功實施公辦民營辦學體制改革試點,6所鎮衛生院分院、門診部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市屬農林場圃、殯儀館和溧北提水站基本完成改革改制。繼續深化企業改革,7家企業完成“二次改制”,鼓勵企業買斷土地使用權和電力設施等公有資產,國有、集體資本有序退出,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最佳化。按照“上下基本對應、權責一致”的原則,啟動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開放型經濟穩中有進。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5隻,協定利用外資2.9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6%和3.8%。全市實現自營出口1.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6%。外經合作不斷拓展,全市新簽外經契約額3823萬美元,實現營業收入3038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9.5%和36.5%。招商資源得到最佳化整合,專業化招商格局初步形成。海關、商檢辦事處在發展開放型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載體建設步伐加快。以“兩區一園”為龍頭、重點工業集中區為載體的開發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經濟開發區、旅遊度假區和天目湖工業園全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42億元,新批外資項目10隻,其中500萬美元以上項目6隻。鎮工業集中區工業企業實現銷售、利稅分別占全市總量的25%和28%,區內共有在建工業項目135隻,全年完成工業投入14.6億元。
過去的一年,是以“幾城共創”為重點,城鄉面貌明顯改觀的一年。“幾城共創”工作成果豐碩。在創建成江蘇省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基礎上,今年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又順利完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任務,實現了四年創“四城”的既定目標。“幾城共創”工作不斷鞏固深化,城市衛生、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生態系統建設初見成效,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複查和創建江蘇省園林城市工作調研,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城鎮建設管理再上台階。牢固確立規劃的龍頭地位,深化完善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以市政道路、景觀帶建設和老小區改造為重點,拉開城市框架,改善城市面貌,完成了平陵西路、西后街、人民廣場二期、崑崙南路綠化島改造以及平陵西路兩側景觀帶、南環路東延伸段建設等工程,實施了東門新村等8個總面積達32萬平方米的老住宅區綜合整治,城區新增道路面積28萬平方米,新增綠地47.2公頃,拆遷房屋18萬平方米。進一步增強城市功能,完成了大溪水庫自來水從新昌陶家轉盤至灣里原水管道鋪設工程,與沙河水庫原水管道實現了連線,清溪水廠5萬噸級擴能、新垃圾填埋場、宜興至溧陽天然氣管道等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城管隊伍建設繼續加強,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凸顯優勢。全年完成交通工程建設投入7.5億元,寧杭高速溧陽段竣工通車,揚溧高速溧陽段開工建設。完成了北山道路二期、戴埠至橫澗、平橋至小陳莊、竹簀至上姚、上黃至周山等重點工程,239省道改線、戴埠至溧城道路工程啟動建設,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全市各鎮(區)主要節點20分鐘上高速公路的目標。完成公車、計程車更型更新,加大治理運輸車輛超限超載力度,加強車輛密閉化運輸管理,道路運輸安全狀況明顯改善。電力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電力設施投入3.1億元,220千伏茶亭變、110千伏上黃變、燕山變和竹簀變等新建擴建工程和城網改造工程竣工投運。郵政、電信、移動通訊業務發展迅速,全市每百人擁有電話70部,網際網路用戶突破2萬戶。資源環境保護成效明顯。進一步規範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嚴格監督執行“環評”、“三同時”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建立完善污染源自動監測和監控系統,加大清潔生產推廣力度。嚴格保護山體林地、礦山資源和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天目湖退漁還湖工作全面完成。深入開展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切實加強土地資源開發管理,全市完成土地復墾1.65萬畝,掛牌出讓土地2570畝,實際成交總額13.5億元。村莊綠化工程建設得到加強,被評為“全國封山育林示範縣(市)”。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實施農村“三清”工作,城鄉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