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政府工作報告
日期:2003年6月24日在江門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主講人:王南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3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 日期:2003年6月24日
2003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五年工作回顧,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2003年的工作建議,
2003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戰勝困難加速前進的五年。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克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世界經濟成長放慢等因素帶來的困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大力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確定的各項任務。
一、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660.8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090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74億元,年均增長12.38%。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由13:49:38演進為11:48:41。
——工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湧現出一批有較強實力的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五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82.01%,去年達到1425.96億元。機車整車年產量由24.38萬輛增加到87.54萬輛,居全省第一位;紡織化纖服裝業規模擴大,開平市被授予“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稱號;空調器年產量從18.3萬台增至69.3萬台;造紙及紙製品業引進了新加坡金鷹造紙項目,維達紙業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我市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造紙基地已具雛型。抓質量、創名牌工作取得進展。“維達”、“豪爵”、“金羚”等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產品,32個產品和16個商標分別被評為省級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全市獲國際質量認證的工業企業由50家增加到150家。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進一步完善,我市被列入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和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五年工業企業技改總投資178.47億元。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43家發展到84家,民營科技企業從41家發展到160家,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精細化工、新能源和新型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2.8%提高到15.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17.95%,比1997年提高了31.35個百分點。信息化綜合指數為50.53%。
——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全市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由1997年的70:30調整為50:50,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24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3%以上;建立了38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8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實施強鎮富民戰略,發展“一鎮一品”的區域特色經濟,蓬江區的機車、新會區司前鎮的不鏽鋼製品、開平市水口鎮的水暖衛浴器材等被列為省級專業鎮區技術創新試點。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由1997年的651.8億元增至1106.3億元。鎮級財政收入10.88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2%,有32個鎮財政收入超千萬元。
——第三產業發展加快。以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為重點,全市初步形成了溫泉、沙灘、碉樓和僑鄉人文景觀四大旅遊品牌,2000年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開平立園、新會圭峰山風景名勝區、恩平金山溫泉度假村被評為國家4A級景點。引進外資建成五邑蒲葵高爾夫球場;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0.6%;去年旅遊外匯收入突破1億美元。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服務業,引進了人人樂、新一佳等著名超市和大型商場,提升了商貿流通業的競爭力和整體素質。培育和發展了汽車、機車、農副產品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5%。房地產業發展水平提高,五年新建住宅面積1153.93萬平方米,房地產投資占三產的40.63%。信息建設進展快速,通信設施全面實現程控化、光纖化和數位化,固定電話普及率從1997年的每百人12部增至27部,行動電話用戶由10.26萬戶增加到136.9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33.73萬戶。同時,金融保險業、中介服務業、運輸倉儲業、社區服務業和文化教育產業也有較大發展。
——民營經濟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制定和組織實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放開民資投資領域,積極改善各項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去年全市民資投資32億元個體工商戶總數突破10萬戶,私營企業總數超過10000戶,分別居全省第四位和第六位。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46%上升到去年的53.63%。全市私營企業戶均註冊資金由1997年的48.35萬元提高到2002年的67.56萬元,年產值超億元的私營企業增加到10家,繳稅500萬元以上的15家,新會天健集團和鶴山建昌集團進入全國500強私營企業行列。
二、對外開放上新水平
我們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設立市政府行政總匯、“馬上辦”和“投訴中心”,改革審批制度,簡政提速,開通市政府網上投資業務報批系統。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先後舉辦了經貿洽談暨機車工業博覽會、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暨機電產品博覽會等重大招商活動;與世界銀行合辦了投資環境推介會;組織小分隊到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以及台灣等地招商,開展網上招商、專業招商和委託代理招商,引進了一大批項目。開平市中暉複合纖維母粒、蓬江區大長江、新會區中集、現代等4家企業進入全國外商投資企業500強。發展工業園區經濟,全市工業園區五年共引入投資項目1370多個,外資投入16.3億美元,民資投入95.3億元。這五年,全市累計批准利用外資項目7400多個,興辦三資企業14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36.27億美元,相當於1979-1997年19年的總和。
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五年來全市累計出口總額達134.75億美元,比上五年增長24.2%,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71家。出口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民營進出口企業從空白髮展到145家。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機電產品年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33.8%提高到52.95%。出口市場多元化取得突破,遠洋貿易比1997年增長了46.34%,占出口比重提高到53.58%。
三、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
以國企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大力吸引外資民資對國企進行投資性重組,全市1904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面逾80%。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三年扭虧脫困兩大目標。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保率達96%以上,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00%社會化發放。
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繼續深化市、縣、鎮三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清理、修訂和廢除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規範性檔案;改革審批制度,把原有1166項審批和核准事項,削減至211項,減幅達82%。在幹部人事制度中引入和建立、完善競爭激勵機制。組織開展“三服務一滿意”活動,促進廉潔、高效、勤政、務實良好政風的形成。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實行政府統一採購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進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調整了市區財政管理體制。防範化解地方金融風險工作積極穩健,財政金融形勢比較穩定。
此外,全面完成農村土地延長承包期工作,撤併鄉鎮19個,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共取消272項收費,降低收費67項,減輕企業和民眾負擔4.78億元。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加強了市場管理。科技、教育、文化、藥品等管理體制改革都有新突破。
四、城市建設成績顯著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年來,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547.95億元,是我市歷史上固定資產投資最多的時期。新建高速公路174.5公里,公路密度從1997年的每百平方公里55.96公里提高到66.03公里,佛開、江鶴、新台、西部沿海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開陽高速公路即將建成,江中、江珠高速公路已經或即將動工。新會港被定為國家一類口岸,銀洲湖成為對外輪開放水域。台山魚塘港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台山電廠首期工程1號機組今年將建成發電。按期超額完成省人大“關於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議案任務,加固江新聯圍、錦江水庫等一批水利設施。
大力推進城市和鎮村規劃建設。江門中心城市完成行政區劃調整,總面積擴大為1818平方公里,人口130萬人,為整合區域資源、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以江門市區為中心,四個縣級城市為骨幹、73個建制鎮為節點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87.56平方公里發展到230.35平方公里,全市城市道路1642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44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從34.09%提高到37.68%。2002年江門市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五、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城鄉居民生活從小康向基本富裕邁進。2002年全市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11170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793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37.3%和24.5%。去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78.35億元。人均居住面積五年來增加了4.2平方米,達18.23平方米。攝像機、電腦、汽車等高檔消費品陸續進入百姓家庭。城鎮人均年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占總消費比重從1998年的21.5%提高到34%。
加強社會就業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五年累計安排就業1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省要求的指標以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1997年實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擴大到農村,城鄉低保救濟分別為人月均260元和130元。加強扶貧工作,開展農村掛鈎扶貧和對城鎮困難民眾送溫暖活動,切實解決“四難”問題,社會弱勢群體獲得基本生活保障。
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實效
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及土地、森林、礦產、海洋等重要資源。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實現甘化廠製漿紅液治理達標排放,新建了文昌沙污水處理廠和鶴山傑洲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從2.73%提高到28.49%。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全市1530家工業企業實現基本達標排放。小型飲食店全面使用清潔能源。加強跨市河流水質保護工作,243萬畝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全市環境考核綜合指標由64.14分提高到83.96分,進入全省優秀行列。
人口計畫生育工作逐步納入了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8.98‰,比1997年下降5.9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1‰,下降了6.11個千分點;計畫生育率達到90.02%,提高了7.76個百分點。
七、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有新進展
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創建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文明城市為載體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明顯成效,開平市被評為省文明城市,江門、新會被評為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江門連續兩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全市完成275所薄弱學校的改造,建成省和地市一級中國小總數比例居全省前列。鞏固“普九”成果,推進“普高”工作,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由1997年的67.75%上升到2002年的83.43%每萬人口有高中階段在校學生295人。職業教育繼續名列全省前茅,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職業中學各8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學前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也有新發展。五邑大學辦學水平在省內地方大專院校中繼續保持先進,並不斷發展提高。全市適齡青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1.39%。制定和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政策,全市每十萬人口大專以上人數由1474人增加到2458人。
文化建設創佳績。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僑鄉文化、民俗文化、旅遊文化、廣場文化和社區文化,大力活躍民眾文化,新會、台山、開平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創作了一批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五年來全市有326件作品獲得國家和省文化部門的獎勵;廣播電視實現全市光纖聯網;開展華僑博物館資料徵集工作,新聞、出版、地方志、檔案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衛生事業取得新進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藥品集中採購招標制度。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推進社會無償獻血。新建了一批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改善了民眾就醫條件。預防保健工作全面加強,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2002年設立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衛生監督所,依法加強公共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廣泛深入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最近幾個月全力以赴抗擊非典型肺炎,有效控制了疫情。
體育運動水平有新提高。各類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全市成年人國民體質檢測合格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五邑各市都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市)。成功承辦了世界盃花劍賽、亞洲檯球錦標賽、世界女子圍棋錦標賽、陳杰恆杯全國游泳錦標賽等一系列重大體育賽事。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在第十一屆省運會中,江門代表團共奪獎牌133.5枚,其中金牌52枚,比上屆翻了一番。江門輸送的優秀運動員在全國和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喜人成績,陳小敏奪得奧運會舉重金牌。
社區建設全面啟動。完成了以社區調整劃分和社區居委會成員民主選舉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社區民主自治體制基本形成,社區服務逐步完善。全市現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6個,社區服務站點149個,便民服務點582個,基本實現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轉變。
認真落實歸僑僑眷保護法,加強與海外華僑社團的溝通聯繫,積極發展僑務事業。民政、宗教、人防、殘聯、老齡、氣象等各項事業都有新發展。
八、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
深入開展普法教育,落實依法治市五年規劃。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行政執法監督,建立健全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和行政管理公示制度。各級政府自覺接受同級人大的監督,切實辦好人大議案、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注意經常聽取工青婦、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推進重大決策的民主化、法制化。認真做好人民來信來訪工作。積極推行政務公開,開展“萬人評機關”活動。完成撤銷農村管理區建立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理順基層管理體制。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開展專項整治和嚴打鬥爭,堅決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大力整治非法傳銷活動,及時疏導和處置各類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抓好安全生產,對重點行業的防火、安全工作開展經常性檢查,加強交通安全宣傳和秩序管理,有效消除安全事故隱患。
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建立健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領導層級責任制,突出抓好領導幹部的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政府機關作風明顯好轉。
回顧本屆政府五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必須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上級指示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創新我市發展思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必須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以國企改革為核心的各項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保穩定;必須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一起抓,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始終把改善人民民眾生活作為發展的立足點,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關心和解決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調動海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加快僑鄉現代化建設。
各位代表:本屆政府五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大和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和中央、省駐江各單位及各駐軍部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本屆政府,向關心支持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鄉親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經濟成長的速度與效益還不夠高,產業的總體競爭力還不夠強;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歷史原因形成的各級政府的債務負擔還比較重;金融風險遺留隱患未完全消除;國企改革攻堅力度還不夠大,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城市化進程仍需加快;機關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660.8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2090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74億元,年均增長12.38%。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由13:49:38演進為11:48:41。
——工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湧現出一批有較強實力的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五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82.01%,去年達到1425.96億元。機車整車年產量由24.38萬輛增加到87.54萬輛,居全省第一位;紡織化纖服裝業規模擴大,開平市被授予“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稱號;空調器年產量從18.3萬台增至69.3萬台;造紙及紙製品業引進了新加坡金鷹造紙項目,維達紙業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我市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造紙基地已具雛型。抓質量、創名牌工作取得進展。“維達”、“豪爵”、“金羚”等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產品,32個產品和16個商標分別被評為省級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全市獲國際質量認證的工業企業由50家增加到150家。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進一步完善,我市被列入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和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五年工業企業技改總投資178.47億元。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43家發展到84家,民營科技企業從41家發展到160家,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精細化工、新能源和新型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2.8%提高到15.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17.95%,比1997年提高了31.35個百分點。信息化綜合指數為50.53%。
——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全市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由1997年的70:30調整為50:50,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24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3%以上;建立了38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8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實施強鎮富民戰略,發展“一鎮一品”的區域特色經濟,蓬江區的機車、新會區司前鎮的不鏽鋼製品、開平市水口鎮的水暖衛浴器材等被列為省級專業鎮區技術創新試點。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由1997年的651.8億元增至1106.3億元。鎮級財政收入10.88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2%,有32個鎮財政收入超千萬元。
——第三產業發展加快。以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為重點,全市初步形成了溫泉、沙灘、碉樓和僑鄉人文景觀四大旅遊品牌,2000年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開平立園、新會圭峰山風景名勝區、恩平金山溫泉度假村被評為國家4A級景點。引進外資建成五邑蒲葵高爾夫球場;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0.6%;去年旅遊外匯收入突破1億美元。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服務業,引進了人人樂、新一佳等著名超市和大型商場,提升了商貿流通業的競爭力和整體素質。培育和發展了汽車、機車、農副產品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5%。房地產業發展水平提高,五年新建住宅面積1153.93萬平方米,房地產投資占三產的40.63%。信息建設進展快速,通信設施全面實現程控化、光纖化和數位化,固定電話普及率從1997年的每百人12部增至27部,行動電話用戶由10.26萬戶增加到136.9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33.73萬戶。同時,金融保險業、中介服務業、運輸倉儲業、社區服務業和文化教育產業也有較大發展。
——民營經濟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制定和組織實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放開民資投資領域,積極改善各項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去年全市民資投資32億元個體工商戶總數突破10萬戶,私營企業總數超過10000戶,分別居全省第四位和第六位。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46%上升到去年的53.63%。全市私營企業戶均註冊資金由1997年的48.35萬元提高到2002年的67.56萬元,年產值超億元的私營企業增加到10家,繳稅500萬元以上的15家,新會天健集團和鶴山建昌集團進入全國500強私營企業行列。
二、對外開放上新水平
我們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設立市政府行政總匯、“馬上辦”和“投訴中心”,改革審批制度,簡政提速,開通市政府網上投資業務報批系統。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先後舉辦了經貿洽談暨機車工業博覽會、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暨機電產品博覽會等重大招商活動;與世界銀行合辦了投資環境推介會;組織小分隊到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以及台灣等地招商,開展網上招商、專業招商和委託代理招商,引進了一大批項目。開平市中暉複合纖維母粒、蓬江區大長江、新會區中集、現代等4家企業進入全國外商投資企業500強。發展工業園區經濟,全市工業園區五年共引入投資項目1370多個,外資投入16.3億美元,民資投入95.3億元。這五年,全市累計批准利用外資項目7400多個,興辦三資企業14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36.27億美元,相當於1979-1997年19年的總和。
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五年來全市累計出口總額達134.75億美元,比上五年增長24.2%,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71家。出口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民營進出口企業從空白髮展到145家。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機電產品年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33.8%提高到52.95%。出口市場多元化取得突破,遠洋貿易比1997年增長了46.34%,占出口比重提高到53.58%。
三、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
以國企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大力吸引外資民資對國企進行投資性重組,全市1904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面逾80%。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三年扭虧脫困兩大目標。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保率達96%以上,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00%社會化發放。
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繼續深化市、縣、鎮三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清理、修訂和廢除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規範性檔案;改革審批制度,把原有1166項審批和核准事項,削減至211項,減幅達82%。在幹部人事制度中引入和建立、完善競爭激勵機制。組織開展“三服務一滿意”活動,促進廉潔、高效、勤政、務實良好政風的形成。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實行政府統一採購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進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調整了市區財政管理體制。防範化解地方金融風險工作積極穩健,財政金融形勢比較穩定。
此外,全面完成農村土地延長承包期工作,撤併鄉鎮19個,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共取消272項收費,降低收費67項,減輕企業和民眾負擔4.78億元。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加強了市場管理。科技、教育、文化、藥品等管理體制改革都有新突破。
四、城市建設成績顯著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年來,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547.95億元,是我市歷史上固定資產投資最多的時期。新建高速公路174.5公里,公路密度從1997年的每百平方公里55.96公里提高到66.03公里,佛開、江鶴、新台、西部沿海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開陽高速公路即將建成,江中、江珠高速公路已經或即將動工。新會港被定為國家一類口岸,銀洲湖成為對外輪開放水域。台山魚塘港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台山電廠首期工程1號機組今年將建成發電。按期超額完成省人大“關於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議案任務,加固江新聯圍、錦江水庫等一批水利設施。
大力推進城市和鎮村規劃建設。江門中心城市完成行政區劃調整,總面積擴大為1818平方公里,人口130萬人,為整合區域資源、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以江門市區為中心,四個縣級城市為骨幹、73個建制鎮為節點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87.56平方公里發展到230.35平方公里,全市城市道路1642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44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從34.09%提高到37.68%。2002年江門市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五、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城鄉居民生活從小康向基本富裕邁進。2002年全市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11170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793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37.3%和24.5%。去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78.35億元。人均居住面積五年來增加了4.2平方米,達18.23平方米。攝像機、電腦、汽車等高檔消費品陸續進入百姓家庭。城鎮人均年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占總消費比重從1998年的21.5%提高到34%。
加強社會就業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五年累計安排就業1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省要求的指標以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1997年實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擴大到農村,城鄉低保救濟分別為人月均260元和130元。加強扶貧工作,開展農村掛鈎扶貧和對城鎮困難民眾送溫暖活動,切實解決“四難”問題,社會弱勢群體獲得基本生活保障。
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實效
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及土地、森林、礦產、海洋等重要資源。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實現甘化廠製漿紅液治理達標排放,新建了文昌沙污水處理廠和鶴山傑洲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從2.73%提高到28.49%。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全市1530家工業企業實現基本達標排放。小型飲食店全面使用清潔能源。加強跨市河流水質保護工作,243萬畝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全市環境考核綜合指標由64.14分提高到83.96分,進入全省優秀行列。
人口計畫生育工作逐步納入了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8.98‰,比1997年下降5.9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1‰,下降了6.11個千分點;計畫生育率達到90.02%,提高了7.76個百分點。
七、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有新進展
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創建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文明城市為載體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明顯成效,開平市被評為省文明城市,江門、新會被評為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江門連續兩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全市完成275所薄弱學校的改造,建成省和地市一級中國小總數比例居全省前列。鞏固“普九”成果,推進“普高”工作,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由1997年的67.75%上升到2002年的83.43%每萬人口有高中階段在校學生295人。職業教育繼續名列全省前茅,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職業中學各8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學前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也有新發展。五邑大學辦學水平在省內地方大專院校中繼續保持先進,並不斷發展提高。全市適齡青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1.39%。制定和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政策,全市每十萬人口大專以上人數由1474人增加到2458人。
文化建設創佳績。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僑鄉文化、民俗文化、旅遊文化、廣場文化和社區文化,大力活躍民眾文化,新會、台山、開平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創作了一批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五年來全市有326件作品獲得國家和省文化部門的獎勵;廣播電視實現全市光纖聯網;開展華僑博物館資料徵集工作,新聞、出版、地方志、檔案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衛生事業取得新進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藥品集中採購招標制度。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推進社會無償獻血。新建了一批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改善了民眾就醫條件。預防保健工作全面加強,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2002年設立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衛生監督所,依法加強公共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廣泛深入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最近幾個月全力以赴抗擊非典型肺炎,有效控制了疫情。
體育運動水平有新提高。各類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全市成年人國民體質檢測合格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五邑各市都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市)。成功承辦了世界盃花劍賽、亞洲檯球錦標賽、世界女子圍棋錦標賽、陳杰恆杯全國游泳錦標賽等一系列重大體育賽事。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在第十一屆省運會中,江門代表團共奪獎牌133.5枚,其中金牌52枚,比上屆翻了一番。江門輸送的優秀運動員在全國和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喜人成績,陳小敏奪得奧運會舉重金牌。
社區建設全面啟動。完成了以社區調整劃分和社區居委會成員民主選舉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社區民主自治體制基本形成,社區服務逐步完善。全市現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6個,社區服務站點149個,便民服務點582個,基本實現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轉變。
認真落實歸僑僑眷保護法,加強與海外華僑社團的溝通聯繫,積極發展僑務事業。民政、宗教、人防、殘聯、老齡、氣象等各項事業都有新發展。
八、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
深入開展普法教育,落實依法治市五年規劃。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行政執法監督,建立健全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和行政管理公示制度。各級政府自覺接受同級人大的監督,切實辦好人大議案、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注意經常聽取工青婦、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推進重大決策的民主化、法制化。認真做好人民來信來訪工作。積極推行政務公開,開展“萬人評機關”活動。完成撤銷農村管理區建立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理順基層管理體制。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開展專項整治和嚴打鬥爭,堅決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大力整治非法傳銷活動,及時疏導和處置各類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抓好安全生產,對重點行業的防火、安全工作開展經常性檢查,加強交通安全宣傳和秩序管理,有效消除安全事故隱患。
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建立健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領導層級責任制,突出抓好領導幹部的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政府機關作風明顯好轉。
回顧本屆政府五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必須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上級指示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創新我市發展思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必須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以國企改革為核心的各項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保穩定;必須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一起抓,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始終把改善人民民眾生活作為發展的立足點,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關心和解決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調動海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加快僑鄉現代化建設。
各位代表:本屆政府五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大和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和中央、省駐江各單位及各駐軍部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本屆政府,向關心支持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鄉親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經濟成長的速度與效益還不夠高,產業的總體競爭力還不夠強;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歷史原因形成的各級政府的債務負擔還比較重;金融風險遺留隱患未完全消除;國企改革攻堅力度還不夠大,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城市化進程仍需加快;機關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2003年的工作建議
今後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是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在增強,國際間新一輪產業轉移在加快,粵港澳經濟合作在加深;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繼續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政策,投資吸引力為世界之最。而我市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江中、江珠、開陽、江肇高速公路、濱江大道和廣珠鐵路將陸續開通,作為珠三角西岸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將有更大的提升。新的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奮力開拓,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錦濤同志視察廣東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統攬全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按照市委提出的工業強市、民資外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營造優良的人居和創業環境,建設具有僑鄉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山水園林生態城市;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富民強市新僑鄉。
今後五年我市的主要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10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60%。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達到60%。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任務,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5%,貧困地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即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2003年是我市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實現“十五”計畫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外貿出口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以下。
為實現上述目標,建議新一屆政府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成長質量
要堅持速度、結構與質量、效益相統一,努力實現經濟成長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
不斷最佳化工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機電產品、造紙及紙製品、紡織服裝、食品、電子信息五大製造業基地,打造機車、紙業、食品、家電、機械裝備、電子產品和金屬製品等名牌產品,做大做強工業龍頭企業。加大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推動企業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著力扶持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強區域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搞好對企業的科技服務,增強地區、行業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培育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鼓勵發明專利,加強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加大企業技改項目和新產品開發項目的投入,努力提升產業素質。
擴大產業“族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大力推進沿海、沿湖、沿江、沿路組團式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重點加快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會銀洲湖、江沙工業走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沿線、325國道沿線等區域開發,以及市、區、鎮重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積極引導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蓬江區的機車及零部件、新會區司前鎮的不鏽鋼製品和大敖鎮的貨櫃、開平市水口鎮的水暖衛浴設備、恩平市的麥克風及電聲器材、鶴山市的製鞋等特色經濟做大做強,形成產業鏈條,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位置的製造業名市、名鎮。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箇中心,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上下功夫。要推進農業生產的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具有市場潛力的名、優、特農產品和安全食品,重點建設十大無公害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繼續最佳化種植結構,做大做強畜牧業、林業、水產業和海洋漁業,發展園藝業,扶持旅遊農業。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搞好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壯大科技示範村、示範戶、示範基地,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辦好農業信息網,加強農副產品市場建設,擴大農產品的市場流通。調整市、縣兩級農科機構,全面啟動農業科技創新“七大工程”。拓寬農業投入渠道,搞好農業招商引資,鼓勵外資民資興辦農業項目。繼續推進扶貧開發。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以旅遊業和現代物流業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旅遊業要進一步開發優質溫泉、濱海沙灘、僑鄉風情、森林生態等旅遊資源,努力培育休閒度假品牌,打造旅遊精品,創更多的國家4A級旅遊景點,辦好在開平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特別是連鎖經營、大型超市、現代物流業、中高檔批發市場和現代會展業;繼續發展房地產業,抓好規劃和市場調控,提高物業管理水平,促進房地產穩步健康發展。開展會計、審計、法律諮詢、建設監理、房地產交易、職介、信息諮詢等社會中介服務,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倉儲運輸、智力開發、體育健身、衛生保健、文化娛樂和社區服務業,拓寬第三產業發展的新領域。鼓勵信貸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引導居民消費預期,開發農村消費市場,使其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二、 營造優良環境,加快發展外源性經濟和內源性經濟
充分發揮江門的僑鄉、區位、資源、產業優勢,實現外源經濟和內源經濟的協調發展。
發揮“僑”的優勢,著力發展外資經濟。華僑眾多是我市發展外源性經濟的一大優勢。抓好以僑引資,把江門僑鄉優勢轉化為投資發展優勢,過去是今後仍然是我市加快發展的重要法寶。要創新招商模式和招商策略,積極推行代理招商、網上招商、小分隊招商等,重點瞄準國內外的大企業、大財團,提高招商引資的實效。僑務外事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引資引智工作。當前重點抓好金鷹造紙、華爾潤玻璃、大冶摩托、台山泰立斯國際電子、鶴山捷士克汽車配件、“李錦記”食品、新會羅坑冠華、中集貨櫃、吉事多衛浴、雅圖士擴產等大型項目的上馬和增資擴產。
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著力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和希望所在,大力培育和發展。堅持“政治平等、政策公正、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激活本地民資,吸引外地民資。重點扶持民資出口創匯企業、科技企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以及擴大就業型和規模經營型企業,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用事業以及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領域,鼓勵民營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國企的重組改造,努力為民營企業家營造“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利、管理上有秩序”的良好發展氛圍,切實保護私人投資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做好服務,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的作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發揮機電等支柱產業的聚集優勢,著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發揮我市機電、紙業等品牌的優勢,充分運用各種推介方式,進一步開拓和搶占國內外市場。要搞好重點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招商工作,加快進園項目的基建和投產達效,使之成為拉動我市工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發揮現有外貿出口優勢,著力開創外貿出口新局面。要根據入世後的新形勢,努力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擴大一般貿易出口,增加遠洋貿易。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港澳、歐美日、東南亞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等新市場。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對外加工業務,增強產品出口競爭力,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出口,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和國際旅遊業。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發展壯大技工貿一體化的外向型企業,全力支持更多的民營生產企業取得進出口經營權,使民營企業逐步成為外貿出口的主力軍。
發揮江門地緣、人緣、資源等優勢,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成果。認真落實優惠政策,千方百計降低投資者的初始成本和比較成本。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健全首問責任制,實行機關作風行政首長負責制,努力創造省內乃至全國堪稱一流的行政管理效能和辦事效率。
三、深化改革,創新體制
在深化改革中要堅決打好四個攻堅戰:
打好以產權為核心的國企改革攻堅戰。國企改革要以產權改革為核心,鼓勵民資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加快國有企業民營化步伐,形成僑鄉經濟以民資外資為主體的格局。今年要基本完成國企轉制工作。要搞好改革配套,特別是做好企業改制後的人員安置補償和債務處置工作,抓好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和生活保障,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強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規範產權交易行為。加快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重組,最佳化股權結構,打造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打好公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攻堅戰。進一步改革公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起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公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完善公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者業績考核和分配體系,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
打好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攻堅戰。構建公共財政基本框架,加強依法征管稅收,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保工資、保教育、保農業、保穩定。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擴大政府公開採購,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完善收支兩條線制度,確保財政增收和實現收支平衡。
打好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攻堅戰。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繼續開展以食品、藥品、農資等關係民眾生活和生產安全的商品為重點的專項整治,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傳銷行為,保護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企業信用評價、監督管理、責任追究等信用制度,促進企業守法經營。
此外,要繼續深入推進城市管理、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等管理體制改革,消除各種體制性障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四、加強城市環境建設,增創可持續發展優勢
要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大組團”和“五大工程”的發展思路,加大城市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的輻射力。
承接廣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從更好地融入珠三角經濟圈,提升我市區位優勢的高度,加快道路、港口、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打造四通八達、快捷方便的交通網路,構築現代化交通新格局。重點抓好開陽、江中、江珠、江肇、江鶴二期高速公路、濱江大道、珠三角輕軌江門段、廣珠鐵路江門段等項目的建設。二是加快新會港和台山魚塘港建設,疏浚崖門出海航道和勞龍虎水道,增創沿海臨港經濟新優勢。三是加大電力、供氣、信息網路建設的力度,重點加快台山電廠、輸變電工程、城鎮液化氣供應網、信息高速公路網建設。四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江新聯圍整治等項目,提高防險抗災能力。
整合資源,加強中心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要以建設現代化濱江臨港大城市為目標,做好江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江門市區以建設濱江新城(含北新區)為亮點,搞好老市區與新會區的功能布局和資源整合,擴大城市發展空間,最佳化城市功能結構。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市、區、街道(鎮)三級相互銜接、合理分工、規範高效的城市綜合管理體制。精心經營城市,全面整合城市土地、交通、能源、水務、房產等資源,在盤活有形資產的同時,積極探索把分散的處於非經營狀態的國有資產物業集中統籌運營,鼓勵外資民資投資建設城市公共設施,拓寬城市建設的籌資渠道。改革公用事業投資運營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運作成本,提高資金效益,積極引入BOT(建設-運營-移交)和TOT(移交-運營-移交)等有效模式,推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權招標,加快城市建設。
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大力培育中心鎮。各市要高標準、高起點搞好城區和中心鎮的規劃和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以各市城區為重點、中心鎮為骨幹的城鎮化網路體系。把縣域中心城市、中心鎮建設與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土地整理和易地置換,拓寬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空間。大力推進村鎮建設,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產業聚集發展促進城鎮發展。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確保環境質量達標。以保護飲用水質為重點,實施流域水質保護規劃和區域水污染整治計畫,強化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全面治理河涌,限期解決污染問題。各市和中心鎮要加快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嚴格控制新上污染項目,嚴格監管危險廢物和進口廢物。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加強對生產生活噪音的監管。繼續抓好生態示範區和生態示範村建設,鞏固發展造林綠化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重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保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帶、珊瑚礁等生態系統。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區。通過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做好就業和社保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在實現經濟有效增長的同時,努力增加城鎮職工和農村農民的可支配收入。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公務員崗位津貼發放,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公務員和享受公務員待遇人員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促進共同富裕。大力發展公共運輸、社區服務和教育文化產業,豐富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
抓好社會就業工作。通過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社區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廣開就業門路,拓寬就業渠道。引導擇業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就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再就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職業培訓等“一站式”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制度規範化、資金多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性保障體系。積極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法擴大社會保險基金的征管面,強化征繳,規範支出,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嚴格規範社會保險業務管理。
要關心民眾疾苦,切實幫助城鄉困難民眾解決就業難、就學難、就醫難、打官司難等突出問題。繼續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積極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逐步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補助,努力改善困難民眾的生活。
六、重視人才培養,實施科教興市戰略
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深化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全面落實農村基礎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完善中國小“一費制”,最佳化教育結構,積極穩妥地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示範性普通高中,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優勢,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人才。整合我市高等教育資源,五邑大學要在提高辦學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同時,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本地企業的合作,積極為地方建設服務。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平台,加強創業載體建設,引導更多的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組織實施專業性的鎮級技術創新示範工程。發揮科技中介機構的作用,發展技術市場。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熟悉WTO規則的專才、懂行政管理和業務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以及工程技術人才、金融人才和法律人才。認真落實人才政策,建立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七、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僑鄉先進文化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中心,組織開展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開拓創新、文明開放、勤勞創業、團結奉獻”的僑鄉精神,全面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對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進公民道德素質提高,樹立昂揚向上的社會風尚。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高水平建設好五邑文化廣場、華僑博物館、美術館、電視中心、會展中心、體育公園、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文化娛樂基礎設施。繁榮各項文藝創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進一步活躍廣場文化,推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民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活動,營造文明開放、健康向上、奮發創業的僑鄉文化氛圍。辦好2003年江門藝術節。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僑鄉文化資源,做大做強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重點產業,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
加強醫療衛生預防保健工作。以農村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老年保健、社區衛生和公共衛生為重點,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積極推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民營醫療機構,擴大藥品集中招標採購,規範醫療收費。強化醫療衛生質量管理,堅決打擊和取締無證行醫,規範醫療市場秩序。繼續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推進改水、改廁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衛生城鎮、衛生村活動,把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鞏固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成果,建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我市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控制防治能力。
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好計畫生育基礎工作,加強對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的管理和服務,確保實現今年人口增長控制目標。
發展體育事業。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和《奧運爭光計畫綱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努力培養優秀體育人才,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強體育設施建設。辦好2003年世界檯球錦標賽和江門市第四屆老年人運動會。
與此同時,加強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工作。抓好國防教育,做好徵兵和復退軍人安置工作,提高軍民共建“雙擁模範城”活動的水平。積極做好外事、僑務、台灣事務、人防、殘聯、宗教、老齡、檔案、地方志等工作,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八、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水平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工作,抓好普法教育,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行政執法監督,健全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和行政管理公示制,提高行政決策透明度。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大的監督,切實辦好人大議案、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重大情況向人大報告,經常聽取人民代表意見。主動聽取工青婦、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加強人民來信來訪工作。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建立防範機制為重點,嚴厲打擊“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創建安全小區和“無毒社區”。持續開展以打擊偷搶為重點的刑事犯罪專項鬥爭,堅決打擊各種經濟犯罪。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人員和公安幹警的整體素質。切實搞好安全生產和交通安全。嚴厲打擊″法輪功″違法犯罪活動。及時疏導各種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落實機關作風建設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繼續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三項重點工作,完善土地使用權出讓、工程項目建設、政府採購和產權交易招投標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自覺接受人民民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推行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強化勤政為民意識,建設廉潔高效、勤政務實的政府機關。
各位代表,未來的五年,是我市現代化建設在新的起點上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五年,任務光榮而艱巨。下一屆政府將與全市人民一道,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團結奮進,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富民強市新僑鄉而奮鬥!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錦濤同志視察廣東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統攬全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按照市委提出的工業強市、民資外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營造優良的人居和創業環境,建設具有僑鄉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山水園林生態城市;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富民強市新僑鄉。
今後五年我市的主要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10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60%。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達到60%。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任務,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5%,貧困地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即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2003年是我市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實現“十五”計畫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外貿出口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以下。
為實現上述目標,建議新一屆政府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成長質量
要堅持速度、結構與質量、效益相統一,努力實現經濟成長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
不斷最佳化工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機電產品、造紙及紙製品、紡織服裝、食品、電子信息五大製造業基地,打造機車、紙業、食品、家電、機械裝備、電子產品和金屬製品等名牌產品,做大做強工業龍頭企業。加大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推動企業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著力扶持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強區域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搞好對企業的科技服務,增強地區、行業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培育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鼓勵發明專利,加強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加大企業技改項目和新產品開發項目的投入,努力提升產業素質。
擴大產業“族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大力推進沿海、沿湖、沿江、沿路組團式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重點加快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會銀洲湖、江沙工業走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沿線、325國道沿線等區域開發,以及市、區、鎮重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積極引導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蓬江區的機車及零部件、新會區司前鎮的不鏽鋼製品和大敖鎮的貨櫃、開平市水口鎮的水暖衛浴設備、恩平市的麥克風及電聲器材、鶴山市的製鞋等特色經濟做大做強,形成產業鏈條,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位置的製造業名市、名鎮。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箇中心,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上下功夫。要推進農業生產的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具有市場潛力的名、優、特農產品和安全食品,重點建設十大無公害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繼續最佳化種植結構,做大做強畜牧業、林業、水產業和海洋漁業,發展園藝業,扶持旅遊農業。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搞好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壯大科技示範村、示範戶、示範基地,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辦好農業信息網,加強農副產品市場建設,擴大農產品的市場流通。調整市、縣兩級農科機構,全面啟動農業科技創新“七大工程”。拓寬農業投入渠道,搞好農業招商引資,鼓勵外資民資興辦農業項目。繼續推進扶貧開發。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以旅遊業和現代物流業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旅遊業要進一步開發優質溫泉、濱海沙灘、僑鄉風情、森林生態等旅遊資源,努力培育休閒度假品牌,打造旅遊精品,創更多的國家4A級旅遊景點,辦好在開平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特別是連鎖經營、大型超市、現代物流業、中高檔批發市場和現代會展業;繼續發展房地產業,抓好規劃和市場調控,提高物業管理水平,促進房地產穩步健康發展。開展會計、審計、法律諮詢、建設監理、房地產交易、職介、信息諮詢等社會中介服務,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倉儲運輸、智力開發、體育健身、衛生保健、文化娛樂和社區服務業,拓寬第三產業發展的新領域。鼓勵信貸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引導居民消費預期,開發農村消費市場,使其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二、 營造優良環境,加快發展外源性經濟和內源性經濟
充分發揮江門的僑鄉、區位、資源、產業優勢,實現外源經濟和內源經濟的協調發展。
發揮“僑”的優勢,著力發展外資經濟。華僑眾多是我市發展外源性經濟的一大優勢。抓好以僑引資,把江門僑鄉優勢轉化為投資發展優勢,過去是今後仍然是我市加快發展的重要法寶。要創新招商模式和招商策略,積極推行代理招商、網上招商、小分隊招商等,重點瞄準國內外的大企業、大財團,提高招商引資的實效。僑務外事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引資引智工作。當前重點抓好金鷹造紙、華爾潤玻璃、大冶摩托、台山泰立斯國際電子、鶴山捷士克汽車配件、“李錦記”食品、新會羅坑冠華、中集貨櫃、吉事多衛浴、雅圖士擴產等大型項目的上馬和增資擴產。
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著力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和希望所在,大力培育和發展。堅持“政治平等、政策公正、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激活本地民資,吸引外地民資。重點扶持民資出口創匯企業、科技企業、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以及擴大就業型和規模經營型企業,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用事業以及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領域,鼓勵民營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國企的重組改造,努力為民營企業家營造“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利、管理上有秩序”的良好發展氛圍,切實保護私人投資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做好服務,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的作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發揮機電等支柱產業的聚集優勢,著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發揮我市機電、紙業等品牌的優勢,充分運用各種推介方式,進一步開拓和搶占國內外市場。要搞好重點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招商工作,加快進園項目的基建和投產達效,使之成為拉動我市工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發揮現有外貿出口優勢,著力開創外貿出口新局面。要根據入世後的新形勢,努力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擴大一般貿易出口,增加遠洋貿易。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港澳、歐美日、東南亞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等新市場。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對外加工業務,增強產品出口競爭力,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出口,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和國際旅遊業。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發展壯大技工貿一體化的外向型企業,全力支持更多的民營生產企業取得進出口經營權,使民營企業逐步成為外貿出口的主力軍。
發揮江門地緣、人緣、資源等優勢,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成果。認真落實優惠政策,千方百計降低投資者的初始成本和比較成本。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健全首問責任制,實行機關作風行政首長負責制,努力創造省內乃至全國堪稱一流的行政管理效能和辦事效率。
三、深化改革,創新體制
在深化改革中要堅決打好四個攻堅戰:
打好以產權為核心的國企改革攻堅戰。國企改革要以產權改革為核心,鼓勵民資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加快國有企業民營化步伐,形成僑鄉經濟以民資外資為主體的格局。今年要基本完成國企轉制工作。要搞好改革配套,特別是做好企業改制後的人員安置補償和債務處置工作,抓好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和生活保障,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強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規範產權交易行為。加快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重組,最佳化股權結構,打造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打好公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攻堅戰。進一步改革公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起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公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完善公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者業績考核和分配體系,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
打好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攻堅戰。構建公共財政基本框架,加強依法征管稅收,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保工資、保教育、保農業、保穩定。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擴大政府公開採購,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完善收支兩條線制度,確保財政增收和實現收支平衡。
打好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攻堅戰。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繼續開展以食品、藥品、農資等關係民眾生活和生產安全的商品為重點的專項整治,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傳銷行為,保護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企業信用評價、監督管理、責任追究等信用制度,促進企業守法經營。
此外,要繼續深入推進城市管理、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等管理體制改革,消除各種體制性障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四、加強城市環境建設,增創可持續發展優勢
要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大組團”和“五大工程”的發展思路,加大城市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的輻射力。
承接廣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從更好地融入珠三角經濟圈,提升我市區位優勢的高度,加快道路、港口、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打造四通八達、快捷方便的交通網路,構築現代化交通新格局。重點抓好開陽、江中、江珠、江肇、江鶴二期高速公路、濱江大道、珠三角輕軌江門段、廣珠鐵路江門段等項目的建設。二是加快新會港和台山魚塘港建設,疏浚崖門出海航道和勞龍虎水道,增創沿海臨港經濟新優勢。三是加大電力、供氣、信息網路建設的力度,重點加快台山電廠、輸變電工程、城鎮液化氣供應網、信息高速公路網建設。四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江新聯圍整治等項目,提高防險抗災能力。
整合資源,加強中心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要以建設現代化濱江臨港大城市為目標,做好江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江門市區以建設濱江新城(含北新區)為亮點,搞好老市區與新會區的功能布局和資源整合,擴大城市發展空間,最佳化城市功能結構。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市、區、街道(鎮)三級相互銜接、合理分工、規範高效的城市綜合管理體制。精心經營城市,全面整合城市土地、交通、能源、水務、房產等資源,在盤活有形資產的同時,積極探索把分散的處於非經營狀態的國有資產物業集中統籌運營,鼓勵外資民資投資建設城市公共設施,拓寬城市建設的籌資渠道。改革公用事業投資運營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運作成本,提高資金效益,積極引入BOT(建設-運營-移交)和TOT(移交-運營-移交)等有效模式,推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權招標,加快城市建設。
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大力培育中心鎮。各市要高標準、高起點搞好城區和中心鎮的規劃和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以各市城區為重點、中心鎮為骨幹的城鎮化網路體系。把縣域中心城市、中心鎮建設與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土地整理和易地置換,拓寬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空間。大力推進村鎮建設,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產業聚集發展促進城鎮發展。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確保環境質量達標。以保護飲用水質為重點,實施流域水質保護規劃和區域水污染整治計畫,強化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全面治理河涌,限期解決污染問題。各市和中心鎮要加快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嚴格控制新上污染項目,嚴格監管危險廢物和進口廢物。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加強對生產生活噪音的監管。繼續抓好生態示範區和生態示範村建設,鞏固發展造林綠化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重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保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帶、珊瑚礁等生態系統。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區。通過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做好就業和社保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在實現經濟有效增長的同時,努力增加城鎮職工和農村農民的可支配收入。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公務員崗位津貼發放,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公務員和享受公務員待遇人員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促進共同富裕。大力發展公共運輸、社區服務和教育文化產業,豐富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
抓好社會就業工作。通過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社區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廣開就業門路,拓寬就業渠道。引導擇業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就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再就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職業培訓等“一站式”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制度規範化、資金多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性保障體系。積極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法擴大社會保險基金的征管面,強化征繳,規範支出,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嚴格規範社會保險業務管理。
要關心民眾疾苦,切實幫助城鄉困難民眾解決就業難、就學難、就醫難、打官司難等突出問題。繼續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積極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逐步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補助,努力改善困難民眾的生活。
六、重視人才培養,實施科教興市戰略
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深化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全面落實農村基礎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完善中國小“一費制”,最佳化教育結構,積極穩妥地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示範性普通高中,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優勢,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人才。整合我市高等教育資源,五邑大學要在提高辦學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同時,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本地企業的合作,積極為地方建設服務。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平台,加強創業載體建設,引導更多的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組織實施專業性的鎮級技術創新示範工程。發揮科技中介機構的作用,發展技術市場。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熟悉WTO規則的專才、懂行政管理和業務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以及工程技術人才、金融人才和法律人才。認真落實人才政策,建立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七、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僑鄉先進文化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中心,組織開展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開拓創新、文明開放、勤勞創業、團結奉獻”的僑鄉精神,全面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對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進公民道德素質提高,樹立昂揚向上的社會風尚。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高水平建設好五邑文化廣場、華僑博物館、美術館、電視中心、會展中心、體育公園、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文化娛樂基礎設施。繁榮各項文藝創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進一步活躍廣場文化,推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民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活動,營造文明開放、健康向上、奮發創業的僑鄉文化氛圍。辦好2003年江門藝術節。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僑鄉文化資源,做大做強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重點產業,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
加強醫療衛生預防保健工作。以農村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老年保健、社區衛生和公共衛生為重點,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積極推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民營醫療機構,擴大藥品集中招標採購,規範醫療收費。強化醫療衛生質量管理,堅決打擊和取締無證行醫,規範醫療市場秩序。繼續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推進改水、改廁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衛生城鎮、衛生村活動,把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鞏固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成果,建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我市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控制防治能力。
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好計畫生育基礎工作,加強對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的管理和服務,確保實現今年人口增長控制目標。
發展體育事業。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和《奧運爭光計畫綱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努力培養優秀體育人才,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強體育設施建設。辦好2003年世界檯球錦標賽和江門市第四屆老年人運動會。
與此同時,加強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工作。抓好國防教育,做好徵兵和復退軍人安置工作,提高軍民共建“雙擁模範城”活動的水平。積極做好外事、僑務、台灣事務、人防、殘聯、宗教、老齡、檔案、地方志等工作,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八、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水平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工作,抓好普法教育,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行政執法監督,健全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和行政管理公示制,提高行政決策透明度。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大的監督,切實辦好人大議案、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重大情況向人大報告,經常聽取人民代表意見。主動聽取工青婦、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加強人民來信來訪工作。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建立防範機制為重點,嚴厲打擊“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創建安全小區和“無毒社區”。持續開展以打擊偷搶為重點的刑事犯罪專項鬥爭,堅決打擊各種經濟犯罪。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提高司法人員和公安幹警的整體素質。切實搞好安全生產和交通安全。嚴厲打擊″法輪功″違法犯罪活動。及時疏導各種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落實機關作風建設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繼續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三項重點工作,完善土地使用權出讓、工程項目建設、政府採購和產權交易招投標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自覺接受人民民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推行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強化勤政為民意識,建設廉潔高效、勤政務實的政府機關。
各位代表,未來的五年,是我市現代化建設在新的起點上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五年,任務光榮而艱巨。下一屆政府將與全市人民一道,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團結奮進,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富民強市新僑鄉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