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宜春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宜春市政府工作報告

一、2000年工作的回顧
2000年是宜春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一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宜春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總攬全局,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為宜春跨世紀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運行質量不斷提高
2000年,我們集中精力抓發展,加大力度搞改革,千方百計調結構,努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健康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91億元,增長6%;財政總收入15.57億元,增長3%,地方財政收入10.78億元,增長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億元,增長2.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7%。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農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加快。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全市農民的共識和實際行動,在早稻退出保護價收購、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開闢了新的途徑。全市調減早稻種植面積30萬畝,用於種植蔬菜、水果、飼草、中草藥等高效經濟作物。訂單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步伐。在傳統農業普通農產品持續增長的同時,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得到較大發展,全市建成一批綠色食品基地,農產品品質顯著提高,在江西省農業“三新”博覽會上獲得省內外領導、專家好評。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企業素質和效益不斷提高。林業建設、耕地保護、農業綜合開發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工業企業逐步走出困境,支柱產業長足發展。通過改革和結構調整,工業增長質量提高,發展後勁增強,三大支柱產業尤其是食品工業得到長足發展。三九宜工公司、四特酒廠、宏豐公司、七寶山酒業集團和江特公司等利稅大戶實現利稅總額超千萬元。全市地方工業實現利潤1億多元,增長35%;利稅總額5億多元,增長6.4%。依據國家產業政策,關閉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十小”企業,近兩年關閉小煤窯611個、小花爆廠1132個,工業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第三產業成為重要的經濟成長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億元,增長8%。市場建設力度加大,高安瑞州商貿廣場、萬載名優產品大市場等一批新市場相繼落成,宜春商貿廣場等一批大市場日漸繁榮。進一步推進了流通體制改革,加強了市場管理、整頓了市場秩序,市場物價保持了基本穩定。旅遊業發展明顯加快,全市共接待海外遊客3300人次、國內遊客110萬人次。全市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4500萬人、貨運量3000萬噸,分別增長3.28%和5.96%。高安等地民營運輸業長足發展,為搞活流通、促進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信息通訊得到迅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網路廣泛套用,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工程順利啟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
(二)企業改革全面深入推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
在改革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因企施策,分類指導,突出了產權制度改革。全市352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中,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的有153家,占總數的43.5%。高安、奉新、上高、萬載等地改革力度較大,一些企業實施了產權出售和職工身份置換;高安紅梅瓷廠、奉新聯合紙廠等依法實施了破產。重點篩選了一批成長性較好的國有和民營企業如袁州區的江特、豐城市的華伍等進行公司制改造。通過下崗分流進入再就業中心、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置換身份和改制後的企業重新安排上崗等形式,使大多數職工平衡過渡。在改制中注意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最大限度保全銀行債權。各家金融機構對企業改革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剝離企業不良債務22億元,增強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
(三)“雙優”工作初見成效,招商引資不斷擴大。
在全市上下廣泛開展“最佳化環境、優質服務”的“雙優”活動。市、縣(市、區)兩級分別成立了發展環境整治辦公室和投資與發展服務中心,設立綜合辦證收費大廳。加大了發展環境的整治力度,對阻礙經濟發展的規定進行了清理,取消收費項目252個,降低收費標準120個;全市處理侵犯企業合法權益事件340件次,立案查處影響經濟發展環境案件39件。對重點企業和“三資”企業實行掛牌保護,重點服務。市政府先後組織參加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並在撤地設市慶典期間成功舉辦了宜春市投資貿易洽談會,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137萬美元,實際引進內資15億元,出口創匯完成1700萬美元。個私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共上繳稅金3.92億元,增長速度5%。
(四)教育、科技優先發展,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不斷深入。
教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宜春學院正式掛牌,招收了2200多名新生。“兩基”成果鞏固提高,高中教育快速發展,素質教育不斷推進,民辦教育開始起步,以計算機教育為主的教育現代化工程成效明顯,教育整體水平有新的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農業技術創新成效顯著,兩系雜交油茶的選育被列入國家具63攻關計畫,引進推廣了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建了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園。工業技術創新有新的起色,2000年有25個新產品列入省科委新產品計畫,有一項列入國家新產品計畫,三項列為國家高科技產業化推進項目。進一步加強了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民營科技企業加快發展。
(五)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城鄉面貌不斷更新。
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加。投入了2億多元資金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贛撫大堤、豐城大聯圩等一批重點圩堤和上游、飛劍潭、紫雲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全面鋪開,完成投資1.6億元,宜春市城網改造總投資4000萬元,袁州、上高、豐城三個中央糧庫竣工使用,萬載、樟樹、奉新、高安等地的四個中央糧庫已破土動工。公路交通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共投入資金6230萬元,完成縣鄉油路、水泥路改造220多公里,是完成任務最多的一年。贛西大橋建設順利進行。
城鎮建設全面展開。確定了宜春城區建設“五大系列工程”,已初步完成了一江兩岸、袁山公園、老城中心區、城區路網等九個控制性詳規。全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高安連錦、靖安清華苑、袁州官園等安居工程初具規模,緩解了城市居民住房緊張狀況。全市縣市城區新增公共綠地面積30公頃,園林綠地面積近月來0公頃;新建城市道路10.5萬噸,新建垃圾中轉站不住個。環保“一控雙達標”目標基本實現。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建設有新的變化,省政府已批准10縣(市、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平解決縣級城市規劃方案,25個全省重點小城鎮建設有新的發展。
(六)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人民生活不斷提高
加強了“三條保障線”建設,“兩個確保”得到鞏固。加大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籌措力度,建立了社會保險金征繳激勵機制,確保了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養老和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實施,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深入推行,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市養金社會化發放率達94%。
城鄉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450元。社會就業面擴大,再就業人數占當年新增下崗職工人數的比例達到50%,城鎮當年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民不合理負擔得到了有效遏制。靖安縣妥善安置了重慶市雲陽縣186戶806名三峽移民,超額完成任務。“八七”國家扶貧計畫順利完成,全市有2.6萬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