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首先分析了1930年代發生的左翼電影文化運動的主客觀因素,探尋左翼電影批評存在的歷史合理性。左翼電影批評不是孤立的文藝現象,而是有其國際大背景和國內特定的社會歷史、文藝思潮構成的語境。“左翼電影文化運動”首先是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當頭的必然產物;其次是中國gong chan dang謀求文化領導權的政治需要;再其次是左翼知識分子實現社會革命理想的一次藝術實踐。因此,本書認為儘管“左翼電影文化運動”有一些過激偏向,但即使是“去意識形態化”批評也無法否認“左翼電影文化運動”的歷史合理性。這對於政治與藝術關係的認識,對全面發展中國電影文化現狀的思考都是有重要參考意義。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左翼影評生成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
第一節 世界電影史上的左翼電影思潮
一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
二 日本“傾向電影”和“無產階級電影同盟”
三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最初動力”
四 風靡全球的卓別林“流浪漢”影片
第二節 中國左翼電影文化運動本事記述
一 前奏:中國左翼文化(文學)運動的大背景
二 興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電影文化運動
三 高潮:從創作和批評兩翼創穫“中國電影年”
四 困境:左翼電影遭遇國民黨的文化“圍剿”
五 終結:抗戰全面爆發與左翼電影運動結束
第三節 左翼電影文化運動生成的多重原因
一 民族危亡和社會危機製造的機遇
二 貫徹反帝反封建文化思想的需要
三 左翼電影人對黨“召喚”的積極回應
第二章 左翼影評的理論資源和接受影響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一 傳播語境:多種因素的合力促成
二 傳播過程:從理論譯介到與實踐結合
三 傳播路徑:西歐、日本、蘇聯一中國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一 經典文藝理論著述的譯介與傳播
二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論介紹和移植
三 左翼文藝思想在中國傳播的意義
第三節 左翼電影理論的譯介與傳播
一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譯介
二 岩崎昶等日本左翼電影理論的譯介
第三章 左翼影評的運行模式與主體構成
第一節 黨領導下左翼影評空間的廣泛開拓
一 直接接受“電影小組”的領導
二 遵循“有片必評,爭鳴互糾”的原則
三 利用電影期刊、大報副刊開拓影評陣地
第二節 左翼影評人各自為戰與群體運作
一 左翼影評主體:“影評小組”
二 “左翼影評人”隊伍構成
三 集體發聲的“集束炸彈”
第三節 左翼影評主將的個人話語風格
一 夏衍:領導者、劇作家、影評人集於一身
二 鄭伯奇:反對“電影八股”,呼喚“前進的影片”
三 王塵無:“威信最高的影評家”
第四章 左翼影評在“軟”“硬”論戰中爭取話語權
第一節 “軟”“硬”電影論戰的特定文化語境
一 左翼思想與所謂文學“中立論”的論爭
二 上海“新感覺派”的“純文學夢”之影響
三 當局對“電影法規”強權推行的壓力
第二節 “軟性論者”的基本觀點和論戰態度
一 “給眼睛吃的冰淇凌”“給心靈坐的沙發椅”
二 “從形式和技術入手,內容在其次”
三 作為“軟性論”前鋒的《現代電影》雜誌
第三節 左翼影評人對“軟性論”的理論清算
一 批評“娛樂品”和“趣味主義”
二 批評“藝術至上”和“形式論”
三 批駁“偏重主義”和“紅色素”
第四節 “軟”“硬”論爭的實質和潛在的理論價值
一 電影理論界對“軟”“硬”論戰的評價
二 左翼影評人旨在通過論戰爭取話語權
三 “軟性論”對確立電影本體批評的潛在貢獻
第五章 左翼影評的現實主義原則和方法
第一節 抵抗政治的籲求與階級意識的確立
一 以階級意識為武器推動中國電影向左轉
二 主張電影必須堅持反映客觀真實的原則
三 遵循社會學方法,創構左翼影評範式
第二節 民族國家想像與社群共同體整合
一 民族國家想像的影像話語表達
二 啟蒙理性呼喚和導引“烏合之眾”
第三節 “救亡圖存”主題與苦難敘事的闡釋
一 左翼電影是“底層人的電影”
二 形塑苦難中吶喊的“民眾形象”
三 拆解舊式銀幕女性,呼喚時代“新女性”
第六章 左翼影評的革命性和現代性特徵
第一節 “革命”與左翼影評的革命性
一 堅持並實踐電影觀念的革命
二 運用電影話語參與社會革命
三 推動中國電影的革命轉型
第二節 “現代性”與左翼影評的現代性
一 具有多副面孔的“現代性”
二 影像:現代性的“第六副面孔”
三 革命知識分子現代性的宏大敘事
第三節 “主體性”與批評主體的張揚
一 推崇電影“工具理性”的價值觀念
二 自覺的電影意識和批評話語的選擇
三 實踐世界電影視閾中的“中國夢”
第四節 激進的革命思想與影像話語的錯位
一 突出階級意識,模糊人性意識
二 獨尊社會學,排斥他種電影觀
三 以集團聲音淹沒個體聲音
結束語 左翼影評的歷史局限性及對當下電影文化發展的啟示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