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再生派”學人的民族復興話語》是魏萬磊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1年1月。
該書以“再生派”學人群為個案,展現中國現代思想史上這一重要的面相。該書指出,“再生派”“調和型自由主義”是在對五四時代現代性觀念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彰顯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一批知識分子對範式危機(現代性危機)的重新思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20世紀30年代“再生派”學人的民族復興話語
- 作者:魏萬磊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350千宇
- 首版時間:2011年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七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就寫作的意義、現有研究狀況、問題意識和秉持的史學觀念作大致介紹。第二章梳理“再生派”學人和民族復興話語譜系的詳細情況,並以“後見之明”反觀五四後的中國現代思想史,就“再生派”學人在這一話語譜系中的位置進行定位。第三章主要講“再生派”學人群“破”的話語,主要探討20世紀30年代“再生派”對於科學、民主的理解與主導主流話語權的“胡適派學人群”以及權力內部的理論界有什麼不同,特色在於什麼地方。第四章至第六章是“再生派”學人群“立”的話語,主要探討“再生派”學人群的民族復興話語(經濟、政治、文化)及其特徵,並與現有研究者商榷異議。第七章就“再生派”學人的民族復興話語作概括、總結,並就“再生派”的現代性觀念作定性分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再生派”學人與民族復興話語譜系 第三章 破中有立:“科學”、“民主”的再闡發 第四章 經濟之途:國家社會主義 第五章 政治之途:修正民主政治與民治主義 第六章 文化之途:理性的文化民族主義 第七章 結論 |
創作背景
民國思想史研究中,派別較多,各派之間相互勾連而內部又錯綜複雜,不同時期各派又會因利益調整和思想觀念的變化發生重組,缺乏統一的分派標準。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將有大體一致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追求的一群人稱為一派。因為對於在野團體和個人來說,要使得自己的發言有分量,就必須有號召力,“號召的基礎,一是辦學校,二是辦報紙”。所以這些人常以文墨結緣,圍繞一所學校、一本雜誌或者其他的言論平台結為一派。1932年,以玄學派為主要班底,以中國國家社會黨為組織基礎,以《再生》為主要言論載體,“再生派”最終形成,他們接續了“科玄論戰”中遠未終結的話題,在“民族復興”的主流話語中表達了他們的現代性理念和方案。基於此,《20世紀30年代“再生派”學人的民族復興話語》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在民族復興話語譜系的平台上比較了“再生派”學人與“胡適派學人群”以及權力內部的理論界乃至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觀、民主觀、經濟理念、政治理念、文化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別。在這一過程中,該書基本明確了“再生派”學人的科學觀是將科學與道德共同置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基礎上;他們的民主觀既將民主視為目的,使民主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注重民主的制度化建設,以制度規範約束人性;他們的經濟理念調和了集產主義、普產主義和行會自治主義,以反蘇俄不反計畫經濟為基本態度,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長,避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短,從而形成了一套安排國家、社會、個人關係的國家哲學、意識形態和政策方案,打破了拉斯基在權力與自由之間搖擺的理論困境;他們的政治理念合理安排平等、自由、效率之間的價值張力,以“唯實的唯心論”為哲學基礎,以選舉制和代議民主制為途徑,將修正的民主政治和民治主義結合起來;他們的文化教育理念將淑世主義與自由主義調和起來,側重於文化教育的“主體”和“內容”,將樹立“我之為我”的文化認同作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將對西方人文精神的吸納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基本態度,既歡迎外來和尚又念本土經,超越了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的極端文化傾向。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20世紀30年代“再生派”學人的民族復興話語》 | 2011年1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004-9468-3 |
作者簡介
魏萬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清華大學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傳記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洛陽理工學院兼職教授,新疆教育工委特聘教授,《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編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