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

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

《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是201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維規

基本介紹

  • 書名: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
  • 作者方維規
  • ISBN:978-7-301-24292-6
  • 頁數:420
  • 定價:¥59.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方維規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書名雖為《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但並非應有盡有,大部分章節涉及20世紀德國美學思想。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德國“文學社會學”思想,主要介紹了盧卡契、豪澤爾、阿多諾、本雅明的美學和藝術思想;第二部分探討“接受理論”,即聯邦德國的“接受美學”和民主德國的“接受理論”;第三部分研究德國著名作家的美學思想,如托馬斯·曼、布萊希特、伯爾、格拉斯的理論與實踐。作者充分利用德語文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作者簡介

方維規,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1986年去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編德國“文學社會學”思想
第一章20世紀上半葉德國關於“文學社會學”的早期思考
一許京的文學趣味社會學及其影響:“究竟是誰
能夠體現時代?”
(一)“後美學時期”的趣味觀
(二)“其實根本不存在時代精神”
(三)文學趣味社會學的影響
二知識社會學影響下的“文學社會學”思考:
概念突破及新認識
(一)默克爾及其“社會文學方法”
(二)科恩-布拉姆施泰特:社會階層與
文學種類的對應
(三)菲托:文學作品和文學生活社會學
(四)羅特哈克爾:“歷史存在”與藝術風格的變遷
(五)洛文塔爾:對每種文學都能做“社會學闡釋”
第二章盧卡契:“整體性”思想與藝術哲學
一形式的“塑造性”和“社會性”
二對社會學研究方向的非議
三整體性“反映論”
四歷史哲學與現實主義
五藝術哲學與文學社會學的分野
第三章“中間道路”的藝術史觀:豪澤爾的藝術社會學思想
一“中間道路”:一個新馬克思主義者的藝術史觀
二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及“藝術的悖論”
三教育階層和文化層次決定藝術樣式
四整體性藝術與藝術真實性
第四章西爾伯曼、阿多諾與文學社會學
一西爾伯曼:拋開“什麼是文學”的迂腐命題!
二西爾伯曼-阿多諾之爭
三西爾伯曼與阿多諾的主要分歧
(一) 文學社會學是不是獨立學科
(二) 關於文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重點問題
(三 ) 關於文學社會學的哲學維度和社會功能
四阿多諾論“藝術的社會性偏離”
五阿多諾論“自律的藝術”:藝術即否定
六兩派之爭與難產的文學社會學定義
七文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
(一)文學理論中的社會因素與社會學
視野中的社會因素
(二)文學研究視野中的文學與文學社會學
視野中的文學研究
第五章本雅明的政治美學與藝術思想
一馬克思主義的猶太博士
(一)最後的文人之經典的憂鬱
(二)後退著飛向未來
二《作為生產者的作家》——參與性政治美學
(一)政治傾向與文學品質
(二)以“藝術的政治化”對抗“政治的審美化”
(三)藝術即生產方式:超越“內容—形式”
範疇的“技術”概念
三從“光暈”到“可技術複製”:訴諸大眾
(一)“光暈”概念考釋,或光暈體驗與藝術命運
(二)“本真性”光暈藝術的消失與技術
複製藝術的崛起
(三)技術複製與大眾文化,或“技術主義”
藝術觀的兩難之境
第二編德國“接受理論”合考
第六章聯邦德國“接受美學”通覽
一接受美學
二伽達默爾:效應史意識,視野融合,開放的藝術作品
(一)“效應史”與審美“共時性”
(二)黑格爾和康德之間,或“開放的藝術作品”
(三)“視野融合”和“理解的循環”
三姚斯: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史研究
(一)作為文學解釋學的接受美學:
從伽達默爾到姚斯
(二)“期待視野”:今昔審美經驗的融合
(三)接受史:新文學史編撰的三個維度
(四)“審美經驗”的交流功能
(五)“範式轉換”中的矛盾
四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學說
(一)穆卡洛夫斯基:審美客體和審美價值的演化
(二)英伽登:從現象學到效應美學
五伊瑟爾的效應美學
(一)效應美學:文本和閱讀的互動效應
(二)意義生成:存儲,策略,實現
(三)“隱在讀者”與概念雜用的模糊性
六結語,兼論“讀者反應批評”
第七章民主德國的“接受理論”:“文學作為
社會幻想的試驗場”
一“交往美學”的緣起及中心思想
二文學生產的首要性:沒有生產便沒有接受
三文學作品的“接受導向”
四作者,收件人,讀者
五“行動讀者”的意義:讀者也參與作品創作?
六對康士坦茨學派的質疑:“不確定性”和
“期待視野”
七用之不竭的布萊希特:接受者對藝術生產的干預
第三編著名作家美學思想新探
第八章“藝術是思想光照下的生活”——論托馬斯·曼的
美學思想
一托馬斯·曼:“不問政治”卻難逃政治的唯美主義者
二“效應”與“清白”,或托馬斯·曼文學創作的
審美和哲學基礎
三文學、人性及人類奧秘
四反諷:一種反思和回應現代性的交往形式
五“藝術如謎”:嚴肅的遊戲及“理智小說”
六“走向真正的人”:沒有疾病和死亡,世上很難
會有詩作
第九章“科學時代的戲劇”——論布萊希特的美學思想
一布萊希特戲劇:不完善的新事物?
二科學時代的戲劇與馬克思主義
三旨在哲學認識的審美方法:敘事劇和陌生化
四敘事劇的演員和觀眾,或戲劇的功能轉換
五尼采和梅蘭芳的啟迪
六“空想”與“介入”
第十章不願捉迷藏的人——論伯爾的美學思想
一一個好人及其充滿激情的美學
二伯爾美學思想的時代背景
三狄更斯的眼睛,或“人道美學”
四語言與道德:作為社會批評的語言批評
五形式與內容:形式有其內在真實性
六現實與想像:“我需要的現實不多”
第十一章奧斯威辛後的寫作——論格拉斯的美學思想
一一個備受爭議的德國招牌作家
二文學,政治,反抗:“妥協則毀壞文學”
三“公民”“同時代人”和敘事結構中的“第四時間”
四“真實”概念的拓展與童話
五西西弗斯情結,或明知絕望而不絕望的人
六《剝洋蔥》與文學自述的困境
人名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