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印象主義歌劇

20世紀印象主義歌劇,浪漫派對現實不滿,印象派也一樣,是想通過具有象徵意義的意境,來展現他們心中精緻優雅的藝術效果,展現出美好的世界。但事實上他們自己也不清楚那是什麼,因此,印象主義的意境總是神秘而又朦朧。對印象派說來,他們生活的時代或許是一個以聲色犬馬中自我放縱代替努力上進的時代。這雖然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思維方式,但我們亦可從中了解印象派的審美觀念:他們的注意力在於事物的外部特徵,在於它們的光色變幻形成的氛圍給我們的感受,他們既不會關心樹木的種屬和船隻的速度,更不會探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儘管如此,印象主義在藝術發展史上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他們力求擺脫學院派的束縛,打破藝術創作中的陳規陋習,啟發了藝術家創造的新思維,打開了新的眼界和天地。

基本介紹

20世紀的印象主義歌劇,法國印象派歌劇大師德彪西,

20世紀的印象主義歌劇

在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能為世人提供如此多樣的演出。常常是傳統歌劇與最時尚的現代派作品共立並存。新一代的作曲家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嘗試著各種新的做法,並且密切注視繪畫、舞蹈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動向,以尋找新的、更自由的音樂表現形式。比如,德彪西就受到印象派繪畫和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

法國印象派歌劇大師德彪西

20世紀印象主義歌劇
德彪西(1862-1918) 10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歲開始從事音樂創作。他的主要創作領域是管弦樂曲,代表作為《牧神午後》(1894年),室內樂曲和鋼琴曲。他曾赴世界各國作旅行演出。後死於直腸癌。德彪西是法國最富於創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獨特創作風格被稱之為印象主義音樂。
從德彪西一生只寫過一部歌劇,但這部歌劇是德彪西在其印象主義音樂創作風格成熟時寫的。他採用捉摸不定、暖昧含蓄的樂匯,表現人物,抒發感情,歌劇音樂給人以難以置信的想像力和令人困惑的美感,可以認為是一部空前絕後的作品。
他在自己創作的成熟期寫完了歌劇《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 1892年以後又開始為梅特林克的這部作品譜寫歌劇,直到1894年才完成。1897年德彪西到拜羅伊特朝聖,很受影響。但在看了穆索爾斯基的《波里斯·戈東諾夫》總譜之後,深受這部作品純樸而直接表達作風的啟發,他決心回到呂利的精細風格,於是再進一步修改,直到39歲完工。
《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雕琢拘謹,表情含蓄。全劇音樂朦朧,既沒有明確主題性質的旋律,也不分宣敘調和詠嘆調;獨唱部分是同音反覆式的喃喃私語般的吟喔,稀稀拉拉的音符懶散地撒在狹窄的音域裡,全劇沒有重唱、合唱的烘托,在第四幕有一段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的“二重唱”,以單聲部吟喔的線條為主。樂隊部分的全奏只有四次。從頭至尾都以微弱的演奏刻畫著人物心理的變化。連綿不斷,各場之間有間奏的連線。
德彪西承襲華格納的風格,但又試圖形成與華格納的歌劇完全不同的路子。他想使得歌劇更戲劇化一些,德彪西把“放音高唱”改為“低音吟唱”,使詩和音樂渾然一體。他的思路可以說比任何作品更接近歌劇創始者們的理想。
歌劇《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萊蒙特王國的孫子哥勞,在林中遇一女子梅麗桑德,把她帶回宮去作妻,不料她卻與哥勞的異父兄弟佩利阿斯暗戀,哥勞得悉,殺死佩利亞斯,梅麗桑德亦在憂鬱中死去。
繼《佩利阿斯和梅麗桑德》之後,德彪西曾為愛倫坡的小說《阿夏家的沒落》和《鐘樓魔鬼》所激動,應大都會歌劇院約稿,再度提筆寫過草稿,最終未能寫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