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世界盃

1996年世界盃

《1966年世界盃》是200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保羅・韋蘭德導演。 海倫娜·邦漢·卡特史蒂芬·雷等主演。

《1966年世界盃》講述1966年,世界盃回到了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整個英國為足球瘋狂了,人們對比賽傾注了一波高過一波的熱情,而英格蘭隊也不負眾望,為球迷奉上了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正當周圍人沉浸於喜悅和期待的時候,男孩伯尼卻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因為他13歲的生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成人禮”,竟與世界盃決賽是同一天!托尼對成人禮是如此的重視,他渴望通過儀式向大家表明自己已經成為真正的男人,他幻想自己身著漂亮的西裝,接受親友們的祝福和禮物,他需要成為“焦點”。可是很顯然,在這個時候,足球是“焦點”,他則成了不為人關注的“腳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66年世界盃
  • 主演海倫娜·邦漢·卡特 、 史蒂芬·雷
  • 上映時間:2008年8月1日
  • 類型:劇情,喜劇
  • 導演:保羅・韋蘭德PaulWeiland
  • 電影公司:第一獨立影業
  • 片長:93分鐘
  • 上映地區:美國
  • 語言版本:英語
  • 畫面顏色:彩色
  • 製片地區:美國
劇情簡介,演員表,影片幕後,影片簡評,

劇情簡介

1966年,世界盃回到了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整個英國為足球瘋狂了,人們對比賽傾注了一波高過一波的熱情,而英格蘭隊也不負眾望,為球迷奉上了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正當周圍人沉浸於喜悅和期待的時候,男孩伯尼卻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因為他13歲的生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成人禮”,竟與世界盃決賽是同一天!托尼對成人禮是如此的重視,他渴望通過儀式向大家表明自己已經成為真正的男人,他幻想自己身著漂亮的西裝,接受親友們的祝福和禮物,他需要成為“焦點”。可是很顯然,在這個時候,足球是“焦點”,他則成了不為人關注的“腳墊”。
伯尼一邊擔心英格蘭隊的“對手們”的表現,一邊圍繞自己成人禮的規模與父母討價還價。此時,家裡也是麻煩重重。父親曼尼是一個性格懦弱的雜貨鋪老闆,面對大超市的排擠生意日漸凋敝,而一場慶祝禮花引發的大火,也將他的積蓄燒成灰燼,媽媽對於家庭生活也感到厭煩,還有伯尼的哥哥,任性散漫,讓人操心。而最大的問題,還是足球,家人們一邊言不由衷的安慰伯尼,一邊對英格蘭隊的場上表現牽腸掛肚,而他們家,也成為了唯一一個不看比賽直播的家庭。
英格蘭隊進入決賽了!親友們以各種理由紛紛告假,儘管父母盡了全力,伯尼眼中的“大災難”還是如期而至:勉強來參加成人禮的親屬在偷聽收音機,母親準備的菜餚一團糟糕,甚至連盲人老師的狗也來湊熱鬧,一坨shit臭了整件屋子……伯尼忍無可忍,鬱悶的跑開了。
父親找到了伯尼,一番傾心的交談讓父子二人都開心起來,他們瘋狂地沖向體育場,去見證第八屆世界盃決賽。此時,距離比賽結束還有五分鐘,場上比分:3:2,英格蘭領先!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格林治・蘇爾金----
--依迪・瑪散----

影片幕後

成年禮又稱受誡禮,依照猶太律法,男孩從13歲、女孩從12歲生日那天起就算成人了,並從此加入到成年教徒行列中。成人禮儀式中,受禮的孩子要在約櫃前用希伯萊語作一次正式祈禱,隨後發表成年禮演講,宣誓自己將終身遵照猶太教教義生活。本片的小主人公伯尼正是為“成人禮”牽腸掛肚,不過在他眼中,成人禮與宗教責任還有距離,更多的是自己成為真正的男人,擁有一個盛大的派對,並可以可以接受大量的禮物。這種“兒童的心態”貫穿影片的始終,而伯尼對生活的認識的改變也最終暗合了“成人禮”的意義。
這個故事取材於本片導演保羅・韋蘭德的真實經歷,非常生動感人。保羅・韋蘭德出生於英國,特有的文化底蘊培養了他與“美”不同的喜劇風格,而伴隨“憨豆”電影的走紅,保羅・韋蘭德也被人們所關注。今年5月份,他的新作<新郎不是我>上線,這部電影是<我最好朋友的婚禮>的“伴郎”版本,在<鋼鐵俠>與<納尼亞傳奇2>的夾擊下,票房達到4400萬美元,勉強收回了成本。或許保羅沒有當“第三者”的經歷吧,反正男孩的成人禮遠比伴郎的婚禮來得真實、好看。
扮演媽媽的海倫娜・邦漢・卡特曾在1998年憑藉<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之後,她又出演了<大魚> (Big Fish)、<我的心>(The Heart of Me)等影片。依迪・瑪散出演了片中的窩囊父親,2004年,他憑藉影片<維拉・德里克>(Vera Drake)中的表現榮獲英國獨立電影節最佳男配角,該片是第48屆倫敦電影節開幕片,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一位母親因幫助別人非法墮胎而被捕的故事,影片最終獲得了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05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三個獎項。

影片簡評

提起1966年的世界盃,英國警察實在難以忘記,雷米特金杯在展出期間失竊讓他們顏面盡失,後來多虧了一隻名叫“皮克勒斯”的狗才在一個灌木叢找到了金杯;提起1966年的世界盃,朝鮮人民難以忘記,在主體思想的指導下,朝鮮這支因非洲球隊集體抵制世界盃而獲得參賽資格的球隊竟闖進了“八強”,提起1966年的世界盃,英國球迷難以忘記,在經歷了1958年“慕尼黑空難”的慘重損失後,英格蘭足球用世界盃冠軍對那次傷痛進行了紀念與療養……人們記住了這些大事件,卻一點兒也不知道,在1966年,一個孩子正經歷人生的第一次煎熬:他盼望已久的“成人禮”眼看就要被世界盃的熱潮湮沒了,因此他不高興,詛咒並抵制人人熱愛的世界盃。
這份感受,我們都似曾相識。誰沒體會過童年的熱盼?遊樂園的“瘋狂老鼠”、“大力神”組合變形金剛、“小霸王”遊戲機、帶米奇標誌的名牌書包……而我們也大體上經歷過希望被現實打折後的失望:“瘋狂老鼠”變成“旋轉木馬”,“大力神”換成“大黃蜂”,“小霸王”變成“俄羅斯方塊”、“米奇”名牌書包變成了帶有老鼠圖案的“沒牌”書包……我們像片中那個孩子一樣,撅起嘴,撂下臉,哭鼻子,不管父母怎么哄都不高興,而事情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父母生氣了,抓起我們打一頓,然後,我們就老實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