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61-1991的中巴關係
- 外文名:Sino-Pakistan relations 1961-1991
- 副題名:尋求共同安全
- 學科專業:世界史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題名
尋求共同安全
外文題名
Sino-Pakistan relations 1961-1991
論文作者
()滿足(Manzoor Khan)著
導師
劉德斌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吉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國際關係史 中外關係 國家安全 巴基斯坦
館藏號
D829.353
館藏目錄
2010\D829.353\1
內容簡介
這篇論文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現今的國際體系下,國家安全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利益。在政治,文化,經濟以及宗教上,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儘管有眾多的不同,但是這兩個國家在所考察的這個時間段內,保持了相當密切的關係。在冷戰初期,新興的獨立國家面臨著安全和主權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現今仍然存在。為了實現各自的國家利益,中國和巴基斯坦加入了不同的意識形態陣營。兩者在這一時段的前一個十年中關係是基本正常的。只要聯盟策略符合各自的國家利益,兩者均依附於超級大國。冷戰期間,印度,美國,蘇聯策略的轉變直接影響了中巴雙邊關係。這兩個國家參與到南亞事務中來,並且雙方簽訂條約,將雙邊關係正式化。基於對印度的長期敵視,中巴積極地阻止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上的霸權。在不同時期,當雙方的利益相符時,中巴也合作來對抗超級大國的影響。這篇論文要指出的是,當中巴雙方的共同利益減少時,雙方的密切關係會發生倒退,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雙方關係中,積極因素是超過消極因素的。 第一章 理論框架 這篇論文主要利用地緣政治學的概念,套用結構現實主義的分析方法。這一理論的主要關注點是變動的國際體系以及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安全,這一點正好適合現今的案例分析。雖然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部分地受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但是中巴關係則更多地受到國際格局的影響。作為近鄰,中巴在地緣政治利益上有著堅實的基礎。兩極格局造成了超級大國在南亞的競爭,這使得南亞本來已經敵對的國家關係變得更為複雜,一方面是印巴之間的對峙,另一方面是中印之間的不和。為了實現各自國家主權的安全,中國和巴基斯坦尋找盟友並且最終與超級大國聯盟。所考察的這個時期充滿了權力政治;聯盟的形式是力量均勢和威脅均勢。為了平衡印度的力量,中國和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聯合。共同的國家利益在雙方的接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共同的國家利益是中巴關係的核心,也是它們與印度,美國,蘇聯關係的核心。 第二章 中巴關係的背景 在國際格局中尋找盟友使得中國和巴基斯坦建立了早期的雙邊關係。後來,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使得中國與蘇聯結盟,巴基斯坦與美國結盟。隨著印度的強大,巴基斯坦和西方簽訂條約,中巴關係回到了起點。因為西方聯盟是反對社會主義的,所以,很顯然,中國對於巴基斯坦站在美國一邊感到不高興。但是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巴基斯坦使得中國相信,巴基斯坦與西方的聯合針對的是印度而非中國,這使得中巴雙方的相互理解有了進展。中巴雙方的關係在兩國領導人互訪後有了更大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中國並不像蘇聯那樣,在印巴克什米爾問題上保持了中立。巴基斯坦之前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但現在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轉而跟隨西方的態度,反對中國重回聯合國。在50年代後期,巴基斯坦在一些事件上的態度最終導致了中國的不滿。伴隨著一些摩擦,20世紀50年代,中巴關係保持著正常化。 第三章 親密關係的轉折點 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一些因素影響了中巴關係向一個積極的方向發展。有五個主要的因素:第一是中印之間的邊界爭端,西藏問題以及對第三世界領導權的爭奪。中國來之不易的獨立需要明確自己的國界,中國成功地和除了印度以外的其他鄰國簽訂了邊界條約。印度給予達賴喇嘛政治避難以及中印爭奪拉美和亞非領導權使得中印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第二是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對於蘇聯統治下的共產主義世界的覺醒,以及蘇聯緩和與美國關係的做法改變了中國的想法。第三是在1962年10月的中印邊境衝突之後,兩個超級大國都給予印度援助。第四是在巴美同盟破滅後,認識到安全格局的變化,巴基斯坦重新評估外交政策,開始重視中巴的雙邊關係。第五是反對西方,主張與中國合作的布托發揮了重要作用。毫無疑問,中巴聯合作為制衡印度和超級大國的平衡力量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第四章 中巴政府間諒解的開始 在這一時期,中國和巴基斯坦逐步開展雙邊關係。不僅僅是在邊界談判上,在航空和貿易上也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中國推行反蘇反美的政策以及敵視印度的態度,巴基斯坦繼續推行雙邊交流政策。巴基斯坦又回到加入聯盟前支持中國重回聯合國以及一個中國的政策,這使得中國也放棄了原來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中立態度,轉而和巴基斯坦站在一起。在這一時期,美國推行的是中立政策,並且在其盟國內展開武器禁運。1965年,中國在後來的印巴戰爭中支持巴基斯坦。中國給印度以最後通牒要求印度撤軍,並且警告印度如果不撤軍將會面臨災難性的後果。許多高層訪問在中巴之間展開,中國重新又在印巴之間扮演了力量平衡者的角色,同時也成為中美蘇之間的平衡力量。 第五章 中巴關係的高峰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巴基斯坦國家政權的變換並沒有影響到中巴之間的關係。巴基斯坦在改善與超級大國的關係同時,仍然保持著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中巴建造了喀喇崑崙公路,將兩國連線起來。中國敵視印度、蘇聯、美國直到雙方之間的關係正常化為止。巴基斯坦和蘇聯的接觸使得中國產生了懷疑,同時中國對於塔什乾宣言感到不滿,但是這並沒有成為中巴親密關係的障礙。在前期,中國大量的機械進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美關係正常化導致了印度和美國,蘇聯和巴基斯坦的關係變的冷淡。從那以後,中巴美、蘇印之間的傳統均勢格局又在南亞次大陸上出現了。 第六章 1971年的印巴戰爭及以後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 這一時期被視為是中巴關係的戰略合作期。中國在1971年印巴戰爭中支持巴基斯坦。在1971年印巴戰爭之後,中國希望印巴能夠實現和解。直到1974年巴基斯坦承認導致印巴戰爭的起因——孟加拉國之後,中國才與孟加拉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在1974年印度進行核實驗之後,巴基斯坦又一次受到印度的巨大威脅。中國通過給予巴基斯坦持續大量的援助來對抗印度的霸權。中巴簽訂了共同防衛協定,後來雙方還建立了共同軍事委員會。在中國的支援下,巴基斯坦建立起了重型精密機械廠,重型製造廠,重型修理廠,精密航空儀器廠等和國防有重要聯繫的工業體系。在這一時期,美國因為賽明頓修正案,減少了對巴基斯坦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不像美國,中國在給予巴基斯坦不附加前提條件的援助中也獲得了相應的利益。相同的力量均勢格局仍在繼續。 第七章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期間的中巴關係 因為和阿富汗地緣上接近,蘇聯的入侵對於中國和巴基斯坦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應對戰爭的威脅,中國和巴基斯坦在對美關係上採取了共同的態度。而印度因為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因而其並不反對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所以,均勢格局又一次出現了。中國認為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其全球霸權戰略的步驟之一。印度洋以及海灣的石油是蘇聯隨後的目標。如果巴基斯坦被蘇聯控制,中國將會面臨蘇聯和它的盟友的威脅。本來已經不穩定的新疆地區因為接近蘇聯也會受到威脅,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顯示出了遭受入侵的弱點。從戰略的角度去考慮,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巴基斯坦將會面臨蘇聯的直接進攻。蘇聯也會聯合印度進攻巴基斯坦的東方邊界。所有這些考慮使得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起來反對蘇聯的侵略和擴張。同樣地,中巴之間的高層領導人互訪,在政治交流的幫助下,雙方的軍事合作也非常活躍。但是,隨著80年代後期中印關係的緩和,中國減弱了在克什米爾問題和其他有關印度的問題上支持巴基斯坦的態度,重新又回到了之前的中立表示。 這篇論文有很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以實例分析的方法展示了新現實主義的套用。它展示了以國家共同安全的形式存在的國家共同利益。這篇論文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兩個國家之間的親密關係,也使得我們能夠構想在未來,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和一個崛起的印度會對中巴關係以及美國和俄羅斯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態度產生什麼樣的戰略影響,這有助於我們推行更為合理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