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1951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1951年西北太平洋南海水域中熱帶氣旋的活躍時間段。該年颱風季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活躍程度接近但略低於常年平均水平,颱風生成數量明顯偏少但整體強度偏強、壽命偏長,生成源地整體偏東偏南,且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均有超強颱風活躍。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首個熱帶氣旋颱風Georgia(5101號颱風)於1951年3月中旬生成,末個熱帶氣旋颱風Babs(5130號颱風)於12月中旬消散。全年共有30個熱帶氣旋獲得中國氣象局收錄,其中有20個達到中央氣象台認定熱帶風暴級以上強度,中央氣象台認定的最強風暴為颱風Marge(5116號颱風瑪琪),最大風速達到其認定的90米/秒,並被中央氣象台認定為有記錄以來維持超強颱風級時間最長的颱風之一,達180小時。

此外,該年亦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有記錄以來給予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熱帶氣旋數量最少的年份之一,僅有17個熱帶氣旋獲得正式編號與命名,但其中有16個都達到該機構認定的颱風級以上強度,更有11個達到其認定的強颶風水平以上強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
  • 外文名:1951 Pacific Typhoon Season
  • 首個系統:颱風Georgia(5101號颱風)
  • 首個生成時間:1951年3月中旬
  • 末個系統:颱風Babs(5130號颱風)
  • 末個消散時間:1951年12月中旬
  • JTWC編號總數:17
  • JTWC命名總數:17
  • CMA編號總數:30(20熱帶風暴級及以上+10熱帶低壓)
  • CMA最強風暴:颱風Marge(5116號颱風瑪琪,90m/s)
  • JMA最強風暴:颱風Marge(5116號颱風瑪琪,886hPa)
  • JTWC最強風暴:颱風Iris(5103號颱風,150kt)
風季總述,風季紀錄,

風季總述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1951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1951年西北太平洋與南海水域中熱帶氣旋的活躍時間段。其地域範圍僅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於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熱帶氣旋則屬於太平洋颶風季範疇。1999年及以前,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級及以上強度熱帶氣旋的命名工作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負責,且其會給予該地區其認定的熱帶低壓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以正式編號,通常以三位略縮編號xxW或八位完整編號WPxx1951表示(W與WP指代西北太平洋)。
1951年為拉尼娜衰退與厄爾尼諾發展年,利於南海北部至菲律賓一帶大尺度環流呈現為氣旋式發展與熱帶夏季風槽偏東偏南偏深,利於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發展;但太平洋年代際濤動(PDO)較長時間處於較強負相位,一定程度易於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肥大與西伸,從而使得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源地盛行下沉氣流、大尺度環流呈現為反氣旋,不利於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發展。在多種有利與不利因素的共同影響下,1951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活躍程度接近但略低於常年平均水平,中央氣象台認定達到熱帶風暴級及以上的颱風共生成20個,其中有6個達到超強颱風級,颱風生成數量明顯偏少但整體強度偏強、壽命偏長,生成源地整體偏東偏南,且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均有超強颱風活躍(春季5103號颱風Iris,夏季5112號颱風Louise、5116號颱風Marge,秋季5123號颱風Ruth、5125號颱風Thelma,冬季5129號颱風Amy),整體是一個數量偏少、強度偏強的颱風季。

風季紀錄

1951年第16號颱風Marge(5116號颱風“瑪琪”)為中央氣象台認定下有記錄以來維持超強颱風級時間最長的颱風之一,達180小時,與2006年颱風伊歐凱並列。
1951年太平洋颱風季
5116號颱風瑪琪路徑圖
1951年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有記錄以來給予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熱帶氣旋數量最少的年份之一,僅有17個熱帶氣旋獲得正式編號與命名,但其中有16個都達到該機構認定的颱風級以上強度,更有11個達到其認定的強颶風水平以上強度,颱風級以上及高強度占比之高亦居於歷史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