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是2016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錫瑞和李皓天。
基本介紹
- 書名: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
- 作者:周錫瑞 / 李皓天
- ISBN:9787509779811
- 頁數:430
- 定價:59.00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內容提要,作者簡,目錄,
內容簡介
當今美國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中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兩個最高獎——費正清獎和列文森獎獲得者
“國家記憶·致敬歷史記錄者”年度歷史圖書、《中華讀書報》年度十大好書、《北京晨報》度致敬圖書、“中國書業年度評選”十大好書作者
周錫瑞先生作品
《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
國共兩黨的政權更迭,是否早在1943年的政治和社會裡已見端倪?
編輯推薦
1943年的中國與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為什麼蔣介石把新疆回歸中央稱為民國建立以來的“最大成就”?
康生被稱為“延安的鐵菩薩”,他在整風運動中是如何抓特務的?
1942-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救國或餓死人民?
1943年的重慶,通貨膨脹、限制物價與政權合法性是如何影響人民生活的?
王明道在淪陷區的獨立教會是如何走光明之路的?
通過分析1943年一系列的事件、趨勢和矛盾,我們能否更好地理解中國政治和社會的深層次變化?
內容提要
1943 年,不平等條約被廢除;蔣介石寫作並發表了《中國之命運》並且與羅斯福和邱吉爾在開羅會議上會晤;蔣夫人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發表了歷史性的演說;新疆脫離了蘇聯長達十年的控制回歸中央;河南遭遇了災難性的饑荒;中共正在經歷延安整風中最後也是極左的“搶救運動”。
一旦把關注點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發現這一年發生的很多事件,都對後來的歷史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過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一年,作者試圖在本書中對一些特定時刻進行史實重建,在作者看來,這是超越以中美關係為核心的狹隘的抗戰研究的最好辦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決定中國命運的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發展事務。
作者簡
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
著有《義和團運動的起源》《現代中國:一部革命的歷史》、《中國的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中國地方精神與主導形式》、《葉:百年動盪中的一個中國家庭》等。
曾獲得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兩個最高獎——費正清獎和列文森獎,以及加州大學伯克萊獎等。
2014年8月,《葉》中譯本甫一出版,便好評如潮,獲譽無數:摘得“國家記憶·致敬歷史記錄者”年度歷史圖書、《中華讀書報》年度十大好書、《北京晨報》度致敬圖書、“中國書業年度評選”十大好書等殊榮。此外,該書還獲評國家圖書館特別推薦圖書、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入圍圖書。
李皓天(Matthew T. Combs)
加州大學爾灣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擔任《亞洲研究雜誌》(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編輯(Book Review Coordinator 和 Digital Editor),聖迭戈州立大學碩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了19 世紀的帝國主義、“自由貿易”和技術如何在東亞地區創造出塑膠,並推動了電影底片和火藥的發展。
目錄
前 言
導 論 1943年的中國與世界
本章概述了 1943 年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歷史背景,以蔣介石日記和他的活動為中心分析了蔣的對日戰略和與中共的衝突,著力關注蔣介石政權的性質以及他本人在 1943 年做出的重要決定,即推翻了先前撤換史迪威的打算,並且放棄了對延安發起進攻的計畫。
第一章 蔣夫人訪美
本章分析了蔣夫人的美國之行,注意到美國媒體的熱烈反響和蔣夫人對美國民眾的獨特魅力。雖然她那種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曾私下裡引起一些美國人的反感,但她美麗、堅強和談吐不凡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成為戰時中國的世界性代表。
第二章 新疆和“自由中國”的救贖希望
本章研究了中國收回新疆主權的行動。新疆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成為蘇聯的殖民地,國民政府重新控制了這個資源大省,並制訂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也因此,蔣介石把新疆回歸中央稱為民國建立以來的“最大成就”。第三章 帝國VS.民國:香港在同盟國之間
導 論 1943年的中國與世界
本章概述了 1943 年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歷史背景,以蔣介石日記和他的活動為中心分析了蔣的對日戰略和與中共的衝突,著力關注蔣介石政權的性質以及他本人在 1943 年做出的重要決定,即推翻了先前撤換史迪威的打算,並且放棄了對延安發起進攻的計畫。
第一章 蔣夫人訪美
本章分析了蔣夫人的美國之行,注意到美國媒體的熱烈反響和蔣夫人對美國民眾的獨特魅力。雖然她那種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曾私下裡引起一些美國人的反感,但她美麗、堅強和談吐不凡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成為戰時中國的世界性代表。
第二章 新疆和“自由中國”的救贖希望
本章研究了中國收回新疆主權的行動。新疆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成為蘇聯的殖民地,國民政府重新控制了這個資源大省,並制訂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也因此,蔣介石把新疆回歸中央稱為民國建立以來的“最大成就”。第三章 帝國VS.民國:香港在同盟國之間
本章討論了新約中令中國人最為失望的部分 :英國拒絕歸還香港,甚至不願放棄對新界的控制。1943 年,中國的戰局和內政開始逐漸惡化,使其難以在急需戰爭援助及長期領土要求與民族尊嚴中找到平衡。英國最終在香港問題上的勝利,也非其強硬政策所致,而是緣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戰局朝著有利於英國的方向發展,反對帝國主義的羅斯福突然去世,以及中國的內部危機。
第四章 把三民主義寫進法律:司法改革和領事裁判權的終結
本章研究了新約的核心特徵:治外法權的廢除。西方列強曾一再宣稱,在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不受政治干涉和腐敗侵蝕的法院之前,外國公民免於中國司法系統的審判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最終治外法權的廢除並非在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司法系統恢復了信心,而是出於盟軍的政治決定,意在提升戰時中國的士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廢處治外法權的同時,國民黨卻在推行司法黨化。
第五章 辯論《中國之命運》:在抗戰時期書寫中華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歷數了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種種問題,並且稱讚了中國在國民黨統治下擁有了完整主權。蔣撰寫此書費時頗多,書成後極為自得。但是是書最終卻招致來自中共、知識分子、日方和盟國的多方批評。儘管以上各方之間的衝突構成了彼時中國政治的深層結構,然而中共和日方對《中國之命運》的批評卻存在著引人注目的相同點。
第六章 延安的鐵菩薩:在整風運動中抓特務
本章討論了1943年康生等在陝甘寧邊區領導的“搶救運動”:以挽救那些被國民黨派來刺探中共訊息的特務。作者討論了國民黨試圖向陝北進行滲透的努力,以及蔣介石準備對中共發起的軍事攻勢,認為中共對國民黨的軍事威脅保持警惕不無道理,但卻誇大了內戰的緊迫性。其結果導致了搜捕特務的行動演變成政治迫害,使很多人屈打成招。
第七章 激辯憲政與民主:抗戰末期的憲政運動1943-1944/
到了 1943 年的秋天,蔣介石放棄了武力解決中共問題的做法,轉而採取包括向憲政過渡在內的政治途徑。本章研究了 1943 至 1944 年由國民黨發起的憲政運動,以及知識分子是如何利用這一運動來宣傳他們政治自由和經濟民主的主張。最終,知識分子為何又對國民黨政權失去了信心, 轉而支持中共提出的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第八章 1943年的重慶:民生、限制物價與政權合法性
本章通過對重慶通貨膨脹的研究,論證了急劇的通脹是如何影響飲食、住房和健康水平等民生問題,以及適得其反的限價措施讓民眾對政府的執政能力產生懷疑。與中產階級的慘狀相比,通貨膨脹對部分工人和農民的影響相對較小,這是因為大企業工人的工資與通脹水平掛鈎,而農民可以依賴自己出產的食物。
第九章 救國或餓死人民?1942-1943年河南大饑荒
本章生動地敘述了河南農民的悲慘處境。《大公報》記者對河南大饑荒的尖銳報導導致報社一度停刊,外國媒體對饑荒的報導則令國民政府顏面掃地 ;而國民黨一心保障軍糧配給的做法無疑加重了饑荒。本章還討論了中共在河南的救災措施。
第十章 走光明之路:王明道在淪陷區的獨立教會
儘管日本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淪陷區有些人的考量卻並非都是政治性的。從王明道堅持獨立於日本支持的“華北中華基督教團”中就可見一斑。 王明道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他信仰原教旨主義,反對他的教會與任何其他團體發生聯繫。通過關注王明道這樣一個對政治漠不關心的牧師,可以得出,政治生活和愛國主義並非對那時的所有中國人都很重要。
第十一章 中國的卡薩布蘭卡:廣州灣的難民、匪幫和走私客
本章討論了廣州灣是如何從一個東南沿海的法國租界地,轉變為一個戰時的避難所和連線國統區與淪陷區的走私通道。在這裡我們能夠理解戰爭對於遠離政治中心的民眾意味著什麼。在廣州灣,走私行為遠遠蓋過了愛國主義抵抗;地方精英和盜匪有著自己的生存策略 ;當地國民黨官員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斥著相互猜忌、派系紛爭和腐敗橫行的世界裡……
第十二章 蔣介石和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從多個角度體現了 1943 年中國的不同面向。從某方面來說,它意味著中國成功躋身於大國政治的精英俱樂部。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平起平坐,蔣達到了他的巔峰時刻,而這樣的禮遇在數年之前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在開羅會議上同盟國決定,中國在戰後可以收回東北和台灣的主權。然而蔣和他的親信在這一重要關頭卻表現不佳:蔣孤陋寡聞、優柔寡斷並且不願意採取統一的軍事戰略來抗擊日本。
第四章 把三民主義寫進法律:司法改革和領事裁判權的終結
本章研究了新約的核心特徵:治外法權的廢除。西方列強曾一再宣稱,在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不受政治干涉和腐敗侵蝕的法院之前,外國公民免於中國司法系統的審判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最終治外法權的廢除並非在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司法系統恢復了信心,而是出於盟軍的政治決定,意在提升戰時中國的士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廢處治外法權的同時,國民黨卻在推行司法黨化。
第五章 辯論《中國之命運》:在抗戰時期書寫中華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歷數了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種種問題,並且稱讚了中國在國民黨統治下擁有了完整主權。蔣撰寫此書費時頗多,書成後極為自得。但是是書最終卻招致來自中共、知識分子、日方和盟國的多方批評。儘管以上各方之間的衝突構成了彼時中國政治的深層結構,然而中共和日方對《中國之命運》的批評卻存在著引人注目的相同點。
第六章 延安的鐵菩薩:在整風運動中抓特務
本章討論了1943年康生等在陝甘寧邊區領導的“搶救運動”:以挽救那些被國民黨派來刺探中共訊息的特務。作者討論了國民黨試圖向陝北進行滲透的努力,以及蔣介石準備對中共發起的軍事攻勢,認為中共對國民黨的軍事威脅保持警惕不無道理,但卻誇大了內戰的緊迫性。其結果導致了搜捕特務的行動演變成政治迫害,使很多人屈打成招。
第七章 激辯憲政與民主:抗戰末期的憲政運動1943-1944/
到了 1943 年的秋天,蔣介石放棄了武力解決中共問題的做法,轉而採取包括向憲政過渡在內的政治途徑。本章研究了 1943 至 1944 年由國民黨發起的憲政運動,以及知識分子是如何利用這一運動來宣傳他們政治自由和經濟民主的主張。最終,知識分子為何又對國民黨政權失去了信心, 轉而支持中共提出的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第八章 1943年的重慶:民生、限制物價與政權合法性
本章通過對重慶通貨膨脹的研究,論證了急劇的通脹是如何影響飲食、住房和健康水平等民生問題,以及適得其反的限價措施讓民眾對政府的執政能力產生懷疑。與中產階級的慘狀相比,通貨膨脹對部分工人和農民的影響相對較小,這是因為大企業工人的工資與通脹水平掛鈎,而農民可以依賴自己出產的食物。
第九章 救國或餓死人民?1942-1943年河南大饑荒
本章生動地敘述了河南農民的悲慘處境。《大公報》記者對河南大饑荒的尖銳報導導致報社一度停刊,外國媒體對饑荒的報導則令國民政府顏面掃地 ;而國民黨一心保障軍糧配給的做法無疑加重了饑荒。本章還討論了中共在河南的救災措施。
第十章 走光明之路:王明道在淪陷區的獨立教會
儘管日本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淪陷區有些人的考量卻並非都是政治性的。從王明道堅持獨立於日本支持的“華北中華基督教團”中就可見一斑。 王明道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他信仰原教旨主義,反對他的教會與任何其他團體發生聯繫。通過關注王明道這樣一個對政治漠不關心的牧師,可以得出,政治生活和愛國主義並非對那時的所有中國人都很重要。
第十一章 中國的卡薩布蘭卡:廣州灣的難民、匪幫和走私客
本章討論了廣州灣是如何從一個東南沿海的法國租界地,轉變為一個戰時的避難所和連線國統區與淪陷區的走私通道。在這裡我們能夠理解戰爭對於遠離政治中心的民眾意味著什麼。在廣州灣,走私行為遠遠蓋過了愛國主義抵抗;地方精英和盜匪有著自己的生存策略 ;當地國民黨官員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斥著相互猜忌、派系紛爭和腐敗橫行的世界裡……
第十二章 蔣介石和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從多個角度體現了 1943 年中國的不同面向。從某方面來說,它意味著中國成功躋身於大國政治的精英俱樂部。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平起平坐,蔣達到了他的巔峰時刻,而這樣的禮遇在數年之前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在開羅會議上同盟國決定,中國在戰後可以收回東北和台灣的主權。然而蔣和他的親信在這一重要關頭卻表現不佳:蔣孤陋寡聞、優柔寡斷並且不願意採取統一的軍事戰略來抗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