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882年三國同盟
  • 成員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 參戰人數:大約7000萬
  • 性質:帝國主義爭奪霸權
內容,結果,

內容

1882年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義大利改善了同法國的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5月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是德國俾斯麥政府推行孤立法國、牽制俄國外交政策的結果。德奧早在1879年10月就簽訂了同盟條約。1881年法國出兵占領突尼西亞,與義大利發生尖銳矛盾。義大利為抗衡法國,於1882年初正式要求參加德奧同盟。經過談判,三國正式簽署本條約。英、法、俄為對抗“三國同盟”,於1904~1907年成立英法俄三國協約。至此,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局面正式形成,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1914年大戰爆發,義大利宣布保持中立,次年脫離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

結果

巴拉圭戰爭是南美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次戰爭,通過這次戰爭巴西和阿根廷瓜分了巴拉圭約11萬平方公里國土,而巴拉圭不僅失去了大片國土,其人口也從戰前的52萬多減少到不足22萬,其中成年男子不到2.8萬,戰後的巴拉圭,滿目瘡痍,土地荒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種生產活動均由婦女承擔,社會經濟長期無法恢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鬥爭。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為竭力想吞併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士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塞拉耶佛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布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通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德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占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