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世紀東南亞嚴重乾旱在華南陸地地區的表現與意義》是依託華南師範大學,由周厚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4-15世紀東南亞嚴重乾旱在華南陸地地區的表現與意義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厚雲
- 依託單位:華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樹輪和洞穴沉積記錄顯示在中世紀暖期快結束時,即14-15世紀在東南亞地區發生過一次嚴重的乾旱事件,該事件在我國中部山地也有顯著表現。有關該事件的影響因素與控制機制目前存在兩種觀點。對這一事件在華南地區陸地沉積中的表現進行調查和分析研究可能為分析該事件的驅動機制提供重要線索。本項目在對採集於南嶺東部山地岩溶洞穴的次生碳酸鹽沉積(石筍)進行精確的230Th年代測定的基礎上,套用洞穴沉積氧碳穩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對中世紀溫暖期以來華南陸地古氣候環境變化進行高解析度(年際-年代際)重建,對短時間尺度(數年至數十年)極端氣候環境事件的發生和變化規律、影響因素與控制機制及與氣候環境背景的關係進行分析,尤其是對14-15世紀東南亞和我國中部山地的嚴重乾旱事件在華南陸地沉積中的表現及驅動機制進行研究。本項目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制定在未來全球升溫背景下或可能出現的極端氣候異常時期華南地區的應對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包括樹輪和洞穴沉積在內的多種地質記錄顯示距今600年前後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發生過一次嚴重的乾旱事件,這一事件在我國中部地區也有顯著表現,但有關該事件的影響因素與控制機制還存在爭議。在本項研究中,套用採集於南嶺東部山地岩溶洞穴的次生碳酸鹽沉積(石筍),首先對這些石筍樣品進行了精確的230Th年代測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石筍樣品進行氧-碳穩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同時對洞穴微氣候環境及洞穴滴水相關環境指標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監測。目前為止本研究獲得以下主要結果:(1)通過將石筍氧同位素與其它獨立獲得的區域氣候變化記錄進行對比分析,石筍氧同位素與我國南方旱澇指數具有較好的相關關係,石筍氧同位素偏負的值與旱澇指數指示的較濕潤氣候階段相對應,偏正的值與較乾旱的氣候階段對應。這反映至少在這一地區石筍氧同位素與區域降水變化密切相關。(2)這些南嶺東部山地的石筍氧同位素在距今600年前後並沒有顯示出顯著的偏正現象,與我國中部地區的石筍氧同位素表現顯著不同。這說明約600年前後的嚴重乾旱事件只是在我國中部地區表現強烈,在華南地區表現並不明顯。因此,這一事件的成因可能並不是之前的有些學者所說的與太陽輻射有關的全球降溫所致;相反,可能與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海水錶層溫度變化引發的El Nino事件有關。本研究的主要科學意義:首先是揭示華南地區的石筍氧同位素可能還是主要指示了區域降水變化,儘管這一問題目前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爭議;其次,反應了我國降水變化(尤其是季風區降水變化)在短時間尺度上可能與低緯度地區海水錶層溫度變化緊密相關,低緯地區海表水溫變化可能是造成我國極端降水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