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型巡洋艦

1134型巡洋艦

1134型巡洋艦(俄文: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 1134,英文:Project 1134,北約代號:Kresta I Class Cruiser,譯文:克列斯塔Ⅰ級巡洋艦,蘇聯綽號:Беркут,譯文:“金雕”)是蘇聯繼肯塔級巡洋艦後研製的第二代飛彈巡洋艦。

本級艦注重遠洋操作的航行穩定性,最初技術設計是用於反潛,但在建造時裝配的主要武器是反艦飛彈,而服役過程中的優先任務改為反潛。因而有反潛飛彈巡洋艦和反艦飛彈巡洋艦兩種不同的稱呼。

本級艦是蘇聯海軍首批尾部有直升機機庫和停機平台的蘇制艦艇,又是首批能進行獨立作戰或遠離己方飛機活動的飛彈巡洋艦。本級艦共建造了四艘,已經全部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1134型巡洋艦
  • 英文名稱:Project 1134 Berkut Class 
  • 前型/級58型巡洋艦/肯達級巡洋艦
  • 次型/級1134A型巡洋艦/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
  • 研製時間:1961年12月
  • 服役時間:1967年-1991年
  • 定型時間:1964年
  • 國家:蘇聯
  • 艦類:巡洋艦
  • 艦種:反潛/反艦飛彈巡洋艦
  • 北約名稱:克列斯塔I級巡洋艦
  • 本國名稱:1134型巡洋艦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服役,設計特點,艦體設計,動力系統,武器裝備,電子系統,性能數據,該級各艦,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蘇聯海軍已經擁有了射程足夠遠的反艦飛彈,並裝備在58型巡洋艦和675、659型核潛艇之上。但是,隨著美國“長灘”級核動力巡洋艦、“班布里奇”級核動力驅逐艦等一系列核動力遠洋戰艦的陸續服役,蘇聯海軍越來越感覺到,僅憑4000多噸重的58型巡洋艦必然無法滿足蘇聯國防部的競爭心理需求。此外,美國海軍並不是只有宏偉雄壯的水面航母特混艦隊,水下鬼魅的戰鬥力也是毫不遜色。為此,蘇聯新一級水面戰艦可以適當放鬆對反艦能力的要求,而反潛能力的門檻則被大大提高。
1134型巡洋艦1134型巡洋艦
按照技術方案,原計畫將URPK-3型“石英”(SS-N-14)反潛飛彈作為其主要反潛武器。然而,由於彩虹設計局在設計過程中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該飛彈的服役時間最終被拖延到了1973年。而在該級鍵原本要搭載反潛飛彈的位置上,也因此改成了P-35型(4K-44型)反艦飛彈。

建造服役

該級艦全部由列寧格勒日丹諾夫造船廠製造。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адмирал зозуля):1964年7月26日開工,1965年10月17日下水,1967年10月8日加入北方艦隊服役,1994年9月退役。
德羅茲德海軍中將號(вице-адмирал дрозд):1965年10月26日開工,1966年11月18日下水,1968年12月27日加入北方艦隊服役,1990月7月1日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號(владивосток):1964年12月24日開工,1969年8月1日下水,1970年2月10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1991年1月1日退役。
塞瓦斯托波爾號(севастополь):1966年6月8日開工,1967年4月28日下水,1969年9月25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1989年12月15日退役。

設計特點

艦體設計

該級艦採用長首樓線型,首樓很長,一直延伸到了艦尾直升機機庫處,艦身細長,首部呈深V型,尾部呈圓形,首甲板末端明顯上翹且有外飄,顯示設計者在防止甲板上浪、保護武器裝備和提高適航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從艦體舯部到直升機甲板兩側有明顯的折角線。上層建築幾乎全部布置在首樓,整體上低矮的上層建築被一高聳的鈍頂金字塔式主桅和雙通道向艦舷兩側排煙的煙囪分隔成前後兩個部分,艦橋前的02甲板占據艦首大部分面積,且兩邊接舷,形成的平台專門用於安放艦空飛彈系統。
1134型巡洋艦1134型巡洋艦
鑒於其前輩58型巡洋艦噸位過小、穩性不足,導致武器性能無法發揮、人員居住環境過於狹小的弱點,克列斯塔級巡洋艦大幅度增加了設計噸位。全艦標準排水量5340噸,滿載排水量7170噸,比“肯達”級加大了近2000噸。艦長155.6米,艦寬16.8米,吃水6.2米。人員編制為312人,與肯達級的329人相比,差距不大,而艦內空間卻增加了1/3。良好的居住條件極大的緩解了水兵的疲勞境況,客觀上增加了全艦的戰鬥力。

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由四台KVN-98/64型蒸汽輪機加兩台TV-12型汽輪機組成,總功率90000馬力(66150千瓦),另外還有四台總功率2000千瓦的ASDG-500/1型柴油發電機和兩台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採用雙軸推進方式,最高航速34.3節,經濟航速14節;當以32節航速行駛時,續航力為2400 海里;航速18 節時,續航力為4500 海里;航速14節時,續航力為5000海里。

武器裝備

該級艦裝備了與58型巡洋艦相同的P-35反艦飛彈,只是反艦飛彈的裝載量有所減少,從58型巡洋艦的8枚下降為4枚。P-35反艦飛彈是P-5系列飛彈艦射型,飛彈在發射後依靠助推火箭爬升到7000米高空,再由渦噴發動機加速到1.5馬赫,並啟動其主動雷達導引頭(沿用自KSShch-B)搜尋目標。由於高度優勢,此時的反艦飛彈等於是無人的“巡邏機”,其雷達圖像實時傳回發射母艦,使發射人員可透過飛彈的“眼睛”看到地平線另一邊的航母戰鬥群,從中挑選出重要的目標後,通知導引頭鎖定,則飛彈便開始下降高度,維持超音速導向目標。在彈道末端,高度降至10—20米,以俯衝機動攻擊戰艦的水線下部分。
在煙囪後部兩舷後部的低矮甲板室上,裝備了2座AK-725型雙管57毫米全自動艦炮。AK-725全炮重12噸,身管長為80倍口徑,單管射速每分鐘120發,射程12千米,射高5000米,初速度每秒1000米,最大俯仰角85°,彈丸重2.7千克。雖然從口徑以及火力上來說,57mmAK-725型並不適合克列斯塔級巡洋艦,但是從技術角度上來講,AK-725型速射炮卻是蘇聯海軍第一種口徑超過50mm的自動火炮。以往蘇聯海軍裝備的ZIF-72型雙管57毫米艦炮,早在二戰時就以裝備,沿用二十餘年,而手動裝填、空氣冷卻的方式不僅使射速大大降低,事實上甚至蘇聯官兵都偏愛30毫米高炮,因為57mm的炮彈用人力裝填實在是太重了。蘇聯下諾夫哥羅德機械製造廠在廣泛認識到老式57mm火炮的性能弱點和世界各國速射炮發展趨勢之後,提出了一種自動機械化彈鏈供彈、水冷卻炮管、雷達自動跟蹤瞄準、帶有人工動力備份的新型主炮設計方案,這就是AK-725。AK-725果然不負重望,在首次試射中就打出了單管100發/分鐘的射速,而且水冷方式使得該炮能夠實施更長時間的連續射擊。
AK-725AK-725
該級艦裝有2座雙聯SA-N-1 防空飛彈發射架和2座雙聯SS-N-3反艦飛彈發射架,裝備了由路基“薩姆-3”型防空飛彈所改進來的SA-N-1(北約編號)型防空飛彈。其雙聯裝艦空飛彈發射裝置的俄羅斯代號為М-11“Шторм/風暴”型,飛彈型號為4К60型飛彈,備彈48枚。雖然SA-N-1的母型“薩姆-3”憑藉優異的性能在越南戰爭中大出風頭,但是倉促上陣草草改裝為防空飛彈的做法委實欠妥。事實上,在越南戰爭後期,“薩姆”系列防空飛彈在美軍完備的電子對抗手段下命中率已經大為降低,到70年代,這種“陸改艦”的艦空飛彈已經落伍了。
艦首靠前布置兩座RBU-6000型“龍捲風-2”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共配備RGB-60火箭深彈192枚;“龍捲風-2”的後面是02甲板,甲板前部安裝一套使用改進型ZIF-102發射裝置的“波浪”艦空飛彈系統,艦上共裝備兩套這種飛彈系統,另一套位於首樓尾部的上層建築末端,緊挨直升機機庫,總備彈量為64枚。“波浪”飛彈的後方兩側安裝兩部首次上艦的PK-2型雙聯裝140毫米箔條誘餌發射裝置,該系統備彈100枚,能同時干擾5~7枚來襲飛彈。艦橋的兩側是兩組使用KT-72型雙聯裝發射筒的“萼片”飛彈,裝備4枚,且艦上無彈庫。
在首樓尾部的直升機機庫兩側安裝兩套RBU-1000“龍捲風-3”六聯裝火箭深彈發射架,兩套系統共備48枚RGB-10火箭深彈。“龍捲風-3”具有自動裝填功能,口徑為300毫米,長度1.8米,射程1000米。
煙囪後部兩舷,布置兩座PTA-53-1134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管內可裝10枚“浣熊-2”反潛魚雷或反艦魚雷。發射SAIT-65自導反潛魚雷,這種魚雷改變了舊式聲自導魚雷僅能進行單平面制導的弱點,其指導體制改換為雙平面被動聲自導,不僅能夠沿水平面搜尋,還能在垂直面上搜尋敵方潛艇,並自動發動攻擊。SAIT-65魚雷採用高比能的銀鋅電池作為電源,在重量不變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射程。
為了能夠裝備反潛直升機,克列斯塔I級在艦尾後部甲板上設計了一個直升機起降平台,搭配一個機庫,機庫內可停放一架直升機。直升機的上艦使該級艦成為蘇聯海軍首級可獨立作戰、無需岸基飛機援助的艦隻,這對於一貫輕視海基航空力量的蘇聯海軍來說是一大進步。
卡-25PL卡-25PL

電子系統

作為一款專門為提高反潛能力而設計的水面艦艇,該級艦裝備了為數眾多、威力巨大的反潛武器,以及先進的水下目標搜尋設備。海軍設計局在克列斯塔I級艦艏下方上裝備了一部“武仙座”中頻被動聲吶,並裝備MG-312“大力神”聲吶和MG-311“維切格達河”聲吶
該級艦裝備了蘇聯海軍最新的電子戰系統,包括一套功率極其強大的機載雷達電子干擾器,5 部“鐘”系列電子對抗儀,2座雙聯裝干擾火箭發射器以及8部“側球”電子對抗儀。
艦橋頂部有一部制導“波浪”飛彈的“果皮群”雷達,另一部安放在兩門AK-725之間的平台上;主桅頂有一部“頭網C”三坐標對空對海雷達;煙囪頂有一部MR-500“三角帆”,這是一種工作在D/E頻段的大型遠程對空搜尋雷達,最初於1959年服役,採用橢圓形狀拋物面反射體結構,由架在桁樑上的懸掛式喇叭饋源照射,天線背後有兩塊平衡翼片,它對中空飛機的作用距離為185千米,對高空飛機的作用距離為370千米。
“頭網C”下面的小型前支平台上有一部MR-212/201“伏爾加河”導航雷達,這種雷達除導航外還用於監視近海情況,外形是鈍角形橢圓拋物面反射體,作用距離46.5千米,從1985年增加1 部“頓河K”導航雷達;“伏爾加河”再下是制導“萼片”的巨大“雙杓”;主桅側面各四個大型的圓形外凸式球形裝置是MR-403“邊球”主動雷達干擾系統,其主要任務是干擾敵方的機載搜尋雷達,保護載艦不受敵方飛機的攻擊;四個“邊球”中間的主桅側面平台上各布置有一部“柱網”對海雷達;主桅中部前置平台上上大下小的兩個底部相挨的長筒形物什是MRP-15-16“灣”電子干擾裝置,“雙杓”雷達平台後部的主桅兩側是MRP-11-12電子干擾裝置;主桅頂部“頭網C”雷達後面高細的小桅上,從上到下分別是“高桿”敵我識別器1 部、“鬱金香”、“石墨”、R-613通信天線等。
最後,在煙囪中後部平台上有兩部控制AK-725火炮的MR-103“皮手籠”火控雷達。部分加裝了AK-630近防炮的艦還在SS-N-3B飛彈的上部平台上增加了兩部“低音帳篷”雷達。另外還裝備“雙鏟”飛彈制導雷達1 部,“桔皮群”飛彈火控雷達2 部,“圓套筒”炮瞄雷達2 部,“低音鼓”炮瞄雷達2 部(“德羅茲德”號上裝備)。

性能數據

項目數據
標準排水量
5535-5375噸
滿載排水量
7125-7160噸
艦長
156.2米
艦寬
16.7-16.8米
滿載吃水
5.9-6.3米
最高航速
34.3節
巡航航速
17.8-18.0節
主發動機功率
45500×2馬力
軸數
2
續航力
5000-5747海里/17.8-18.0節
1676-2400海里/33.0-33.2節
自持力
15天
人員編制
312人(軍官30人)
武器裝備
類型配置數量備註
反艦飛彈
2座雙聯裝反艦飛彈
4枚
4K44型反艦飛彈
防空飛彈
2座ZIF-102型防空飛彈雙聯裝發射架
64枚
V-600型防空飛彈
火炮
2座57毫米AK-725型多用途雙聯炮
-
-
4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炮
-
-
魚雷
2座PTA-53-1134型533毫米五聯裝魚雷發射管
10枚
SET-65型與53-65型魚雷
反潛
2座RBU-6000型12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
-
-
2座RBU-1000型6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
-
-
防空雷達
MR-500型
1部
全向搜尋
MR-310型
1部
三坐標雷達
航海雷達
“伏爾加河”
-
後增加“頓河”
聲納
MG-312型(I)型
1部
-
MG-311型
1部
-
海水溫度感測器
MI-110R型
-
-
MI-110K型
-
-
電子戰系統
MRP-11-12/13-14/15-16型
-
電子支援措施
MP-150型
-
電子對抗措施
主動干擾器
ZIF-121(PK-2)型
-
-
直升機
Ka-25PL或Ka-25RTS
-
-
基本數據參考資料

該級各艦

艦名舷號變更建造序號開工日期下水日期服役日期退役日期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
550(1968)
532(1969)
558
569
093
297(1977)
072(1978)
087(1979)
060(1985)
052(1990)
№.791
1964年
7月26日
1965年
10月17日
1967年
10月8日
1994年
9月
符拉迪沃斯托克
553(1970)
548(1971)
592
298
224(1976)
299(02.1976)
560(1982)
060(1984)
097(1985)
054(1988)
068(1990)
№.792
1964年
12月24日
1966年
8月1日
1969年
8月1日
1990年
7月1日
德羅茲德海軍中將
563(1970)
562(1971)
565(1971)
567(1971)
542(1971)
581?
582?
106
139(1977)
072
017(1980)
029(03.1987)
034(1990)
№.793
1965年
10月26日
1966年
11月18日
1968年
12月27日
1990年
7月1日
塞瓦斯托波爾
590(1969)
542(1970)
555(1971)
544(1974)
293
048
056(1980)
032(1981)
026(05.1984)
017(05.1987)
033(1989)
№.794
1966年
6月8日
1967年
4月28日
1969年
9月25日
1989年
12月15日
本級艦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