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11·29伊朗示威者衝擊英國使館事件
- 時間:2011年11月29日下午
- 地點:伊朗
- 事件:舉行示威活動
事件,背景,圍攻,放人,
事件
示威者手舉反英標語,高喊反英口號並揮舞伊朗國旗,要求政府驅逐英國駐伊朗大使。示威者向英國使館大樓投擲石塊和燃燒瓶,導致大樓部分窗戶玻璃被擊碎。一些抗議者情緒激動,與防暴警察發生肢體衝突,他們翻越使館大門進入大樓,扯下並焚燒英國國旗,隨後換上伊朗國旗。隨著局面趨於失控,大批伊朗防暴警察前來增援,阻攔更多抗議者闖入英國使館。
另有一群示威者衝進了英國使館位於德黑蘭北部Qolhak地區的公寓。據一份伊朗報導的訊息,6位英國使館工作人員被示威者短暫地扣押。英國外交大臣黑格說,當時的情況非常混亂,他不認為這些工作人員被當成了“人質”。伊朗法爾斯新聞社稱,“伊朗警察釋放了這六名在英國使館Qolhak地區工作的人”。
背景
此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21日宣布,自當日起,英國所有金融機構必須停止與伊朗任何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交易或商業往來,包括伊朗央行。英方認為,伊朗的銀行正在為參與核彈項目的個人和團體提供金融服務,英國這一做法是為了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
這一暴力事件的暴發正值伊朗和西方國家面臨不斷加劇的外交緊張局勢。上周,西方國家對伊朗的核項目施加了新的制裁,認為伊朗正在努力擁有生產核子彈的能力。然而,作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的伊朗卻說,它僅僅是希望建核電站發電。
30日,在發生伊朗學生衝擊英國駐伊朗大使館事件後,伊朗議長拉里賈尼向記者表示,“學生針對英國使館的行為是伊朗民意的體現”,在當天議會公開會議上,拉里賈尼駁斥了聯合國安理會對該事件的譴責,指責安理會“行動倉促”,並稱安理會的做法是為掩蓋英國和美國此前對伊朗犯下的罪行。他表示,伊朗人民的憤怒是由於英國數十年來一直對伊朗採取帝國主義行動造成的。
圍攻
12月1日,歐盟決定對143個伊朗公司及37名個人實施制裁,其中25個實體與伊朗核項目有關聯,120個實體與伊朗航運公司有聯繫。制裁方式包括凍結其在歐盟的資產,並將其列入禁止進入歐盟的“黑名單”。
美國參議院則以100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一致通過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措施,制裁目的是切斷伊朗中央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這項制裁措施十分嚴厲,它將迫使外國金融機構掐斷與伊朗央行的交易,否則將在本質上被趕出美國金融體系。白宮批評說,此舉可能會使美國的盟友受懲罰,使其疏遠美國,而且還可能令石油價格暴漲,危及全球經濟復甦。
人多勢眾的歐洲“同仇敵愾”,《華盛頓郵報》稱:“大量撤離外交官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跡象,伊朗發現自己比以往更孤立了,幾乎沒有,盟友和朋友。”但在這場“外交戰爭” 中顯得形單影隻的伊朗卻沒把它當回事兒。12月1日從德黑蘭傳出的訊息稱,伊朗已經釋放了因衝擊英國使館而被捕的學生。伊朗媒體上對與英國關係的典型說法是, “與英國的關係對伊朗毫無益處”, “人民要求中斷與這個製造陰謀的國家的關係”。香港《太陽報》評論說,最近的外交衝突是伊朗向西方發出的警告信,表明伊朗不會坐以待斃,一旦美以動手,爆發的將是一場地區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