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凌晨五時許,福建醫科大學的大三學生小梅在宿舍睡覺時,突然呼吸急促,還伴有尖叫,後被送醫院,但醫生也沒能挽回這條年輕的生命。據了解,小梅是家中的獨女,今年才20歲。
多位同學對小梅的去世都感到意外,同學們都說,沒有發現小梅在死前有何異常。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1·16福建醫科大學女生睡眠中猝死事件
- 事件地點:福建醫科大學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家屬說辭,事件結果,導致因素,現場急救,拳擊救治,心臟擠壓救治,口對口吹氣,心臟除顫器,
事件背景
2014年11月16日凌晨五時許,福建醫科大學的大三學生小梅在宿舍睡覺時,突然呼吸急促,還伴有尖叫,後被送醫院,但醫生也沒能挽回這條年輕的生命。據了解,小梅是家中的獨女,年僅才20歲。
多位同學對小梅的去世都感到意外,同學們都說,沒有發現小梅在死前有何異常。警方已介入調查。
事件經過
睡夢中尖叫舍友以為做惡夢
小梅的身亡,來得有點突然。據小梅的舍友介紹,當日凌晨5時許,她們在睡夢中,突然聽到小梅的尖叫聲,“聲音還不小,把我們都驚醒了。”其中一位舍友看到,小梅的腿在抽筋,身子在晃動,還在急促地喘氣。開始以為小梅在做惡夢,舍友們喊了她名字,小梅似乎安靜了一會,但隨即又開始尖叫和喘氣。意識到不妥,舍友們趕緊撥打了120,並通知了輔導員。
據小梅的同學介紹,小梅被同學們抬下送到校醫室時,心跳已經很慢。校醫趕緊給她做心臟按壓,進行急救。後來120救護車將小梅送往醫院搶救,但也沒能挽回小梅的生命。
還原生前一天活動並無異常
2014年11月18日,在福建醫科大學的大學城校區,小梅生前所在的宿舍仍然被封鎖著,小梅的舍友也轉移到了隔壁宿舍住。“小梅沒有說過有不舒服,也沒有吃藥。”許多同學都表示,沒有發現小梅有異常。
記者採訪了小梅的多位同學,大體還原了小梅在2014年11月15日這一天的活動。上午,小梅在教室自習。下午,觀看班裡男生的籃球賽,在比賽的休息時間,小梅還上場投了兩個球,但沒有更多的劇烈運動。比賽後,小梅和班裡一大群人去附近的一家川菜館吃飯。吃飯期間,小梅喝了一點酒。“這家店我們經常去,其它人吃了,也沒有明顯的不舒服。”一位學生告訴記者。
2014年11月15日晚11時許,小梅上床睡覺,2014年11月16日凌晨前後上了一趟廁所。誰也沒想到小梅這一躺下,就再沒醒過來。
家屬說辭
小梅突然身亡的訊息,讓小梅父母措手不及。記者2014年11月18日見到小梅的媽媽楊女士,發現她已經哭腫了雙眼。
“在電話里,小梅還說自己肥了,要少吃點零食。我還告訴她,沒關係,以後工作了,就會瘦下來。”回憶起母女的最後一次通話,楊女士失聲痛哭。
據楊女士介紹,家人都沒有先天性疾病或遺傳病。
事件結果
2014年11月18日,校方證實,小梅系福建醫科大學2012級五年制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2014年11月16日11點30分,該生因搶救無效死亡。校方有關人士表示,該生在送醫過程中,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學院領導一直陪同協調處理急救事項。2014年11月16日,該生所在學院領導陪同家屬到荷塘派出所報案。
導致因素
醫生指出,在睡眠中猝死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心臟性猝死,常見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室顫、心臟驟停等。 臨床發現,在睡眠中發生猝死的患者多數伴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而在以下因素的影響下,就很容易誘發猝死:打鼾造成睡眠猝死 打鼾之所以會導致猝死,主要與心肌缺血或冠心病有關。人們在打鼾時,全身的肌肉和心肌處於緊張狀態,包括腹肌、膈肌等部位的緊張都容易壓迫心臟,加重了心肌缺血的情況。此外,打鼾也稱為呼吸暫停綜合症,而呼吸暫停會直接導致心肌缺血缺氧,進而誘發猝死。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心源性猝死 急性腦血管病可引起腦缺血、缺氧和腦水腫,嚴重時可累及心血管調節中樞,導致冠狀動脈出現緊縮、痙攣,容易發展為室顫、心臟搏動暫停等嚴重的心律失常,最終導致睡眠中出現猝死。精神因素引起猝死 重度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會增加心臟室顫的情況。而如果人們在入睡時做噩夢,出現緊張和焦慮的情緒,這也是誘發猝死的危險因素。
其它因素引起猝死 除了心源性猝死,急性中毒也會引起睡眠猝死,例如一氧化碳中毒。臨床上,腦血管疾病誘發睡眠猝死的案例不多,因為腦出血主要在活動時出現,睡眠和安靜狀態下不易發生。如果腦出血或發生嚴重的腦梗塞,也會直接對心血管、呼吸中樞造成影響,進而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或睡眠猝死。 最後醫生強調說,睡眠中猝死主要是因心臟驟停等嚴重的心律失常引起,發作時間迅速,加上睡眠時,神經處於抑制狀態,因此多數不會感覺到明顯的疼痛。
現場急救
心臟性猝死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病人突然意識喪失,有的出現抽搐;呼吸迅速變得不規則,呈嘆息狀,隨之呼吸停止;這時脈搏摸不到,用耳朵貼在左胸前區也聽不到心跳;病人兩眼瞳孔隨後很快散大,用手電光線照射也不見瞳孔縮小。
拳擊救治
當出現上述情況後,在場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搶救。心臟發生心室纖顫時,利用電擊除顫當然最為理想,但在現場是不可能有這類搶救器械的。我們可以“赤手空拳”地除顫,手握空心拳頭,在病人心前區捶擊2次,如無反應,則可再捶擊2-3次。對於剛剛發生室顫的心臟,胸前區播擊有較好的除顫效果,可以使室顫消除而重新出現心臟跳動。必須注意,要及早採用,在用耳朵聽不到心跳瞬息間的一分鐘內,實施拳擊除顫效果最好。
如果拳擊後,仍然聽不到心跳,就要改作胸外心臟擠壓;呼吸停止者,再進行口對口吹氣,以維持血液循環,恢復呼吸。
心臟擠壓救治
心臟擠壓使心臟復跳。心臟停跳後,要使心臟恢復跳動以維持血液循環,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臟擠壓。心臟擠壓分胸內和胸外兩種。剖開病人的胸腔,醫生用手直接按捏那挑子形的心臟進行擠壓,稱為胸內心臟擠壓;不打開胸腔,在病人胸廓外進行擠壓,稱為胸外心臟擠壓,它套用最廣,民眾就地即能進行,其作用與效果並不比胸內心臟擠壓差,所以一般講到心臟擠壓,多系指胸外擠壓。
心臟擠壓比較普遍採用,還是近20年來的事情。其實19世紀有人在貓、狗的胸廓上擠壓心臟部位,居然使剛剛停跳的心臟得以復跳,是當時並未引起人們重視。直到1960年,在病人身上進行,並配合以口對口吹氣式的人工呼吸後,復甦效果很好,才被推廣。
心臟深居胸廓內,在體外擠壓,怎么能使它復跳呢?原來,心臟的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如果對胸骨施加壓力,它能夠下陷3—4厘米。心臟的後面是胸椎,心臟的外邊有心包裹住,使它不易向兩側移動。所以,如果我們用雙手在胸骨處施加較大的擠壓力量,外力就能通過胸骨的下陷壓擠心臟,達到使心臟被動收縮的目的。當擠壓力量解除,也就是將雙手突然放鬆,由於肋軟骨的彈性,陷下的胸骨又恢復到原來位置,心臟不再受到擠壓,同時胸廓容積增大,胸腔內負壓增加,靜脈血回流到舒張的心臟,心室又充盈了血液。然後,再擠壓胸骨,如此反覆進行,維持血液循環。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在進行胸外心臟擠壓時,病人應該是仰臥在硬板床上或地上,如睡在沙發床、棕床上,因背後是軟物,達不到擠壓的目的,必須移到硬處,或在其背後墊一木板。救護人員的手,應放其胸骨下l/2處,這個部位相當於兩乳頭連線正中間。民眾在現場操作中對此總結了兩句話“中指對凹膛,當胸一手掌”。意思是把手的中指對著病人頸下的凹膛(相當於天突穴位),手正中放在胸脯上,手掌根部正好是胸骨下段。如果病人是孩子或身體瘦弱者,用一隻手擠壓的力量即可;而對成人,則用雙手重疊擠壓的力量才能使胸骨下陷3—4厘米。擠壓時,憑藉救護人體重的力量,有節奏帶衝擊性地擠壓,擠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以每分鐘擠壓60次為宜。心臟擠壓時需做口對口吹氣,心跳與呼吸是息息相關的,當心臟性猝死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猝死,心跳停止後,呼吸很快也隨之停止。由於呼吸、心跳常常是同時停止,因此在現場搶救中,必須對恢復心跳和呼吸都採取措施。
如果我們只做心臟擠壓不做口對口吹氣,那么血液循環雖可暫時維持,但流向身體各處的血液中並不含有氧氣,組織細胞仍然得不到氧的供應;二氧化碳也無法被排出體外。
口對口吹氣
口對口吹氣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救護人員的嘴對著病人的嘴吹氣。在進行人工呼吸前,必須迅速做好準備,清除其口中的嘔吐物、分泌物,使呼吸道暢通。病人如有假牙也應取出,以免墜入氣管。要鬆開衣領、褲帶、緊裹的內衣、乳罩等,以免妨礙胸廓運動。
病人取仰臥位。但僅僅平臥還不能使呼吸道暢通,因為此時頸部仍有一個正常的生理彎度,頭部呈向頸部脊柱屈曲,空氣通道在會厭部明顯狹窄;而舌部變鬆弛,便向後墜,使空氣通道的狹窄更為嚴重。為了使呼吸道通暢,所以要使其頭部儘量後仰,救護人員一手放於病人的頸下,另一手放其前額,造成將頭部儘量後仰的姿勢。準備工作做好後,救護人深吸一口氣,緊對著病人的嘴吹入,造成其吸氣;另一手將其鼻孔捏住,以免氣體由鼻孔漏出。然後,救護人的嘴離開,將捏鼻的手放鬆,並用一手壓其胸廓,以助呼氣。就這樣,一口一口有規律地吹氣,每分鐘吹12—15次。
吹氣力量的大小,要依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如病人身強體胖,救護人吹氣的力量要大;如是兒童,吹氣要小。一般以吹入氣後,病人的胸廓略有隆起為度。
心臟擠壓與口對口吹氣應有節奏地進行,一般擠壓4—5次,做1次吹氣。如當時只有一人搶救,可先吹2口氣,然後做8一10次擠壓。搶救心臟病人時要用除顫器。
心臟除顫器
現代的心臟除顫器多採用電感容器直流放電式電路,這種電路放電時間短,大約為幾個毫秒(0。1%秒),放電能量可達400焦耳。
除顫器在急救中消除心室纖顫時,由於此時心律巳嚴重紊亂,所以無從考慮R波的同步問題。但作為心房除顫治療扭轉心律失常時,如果除顫器的電刺激落在心動周期的易激期中,這時正是心臟的舒張過程,容易引起心肌損害,產生心室纖顫等危險,所以必須採用 R波同步技術,也就是套用心電圖的 R波來觸發放電,這樣就可以保證除顫的電刺激落在心電 R波下降時的這段時間裡,即心室絕對不應期上。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除顫器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心臟病的治療和急救設備。由於它具有簡易、無毒和有效的特點,特別是在搶救某些猝死病人中的獨特作用,所以在現代醫學中具有廣泛發展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