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萬濰坊市、青島市、靈山衛幅區域地質調查》是由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金光,田京祥,張富中,秦傑,侯建華,王立法,劉瑞國,位才波,宋志勇,祝德成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25萬濰坊市、青島市、靈山衛幅區域地質調查
- 主要完成單位:山東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王金光,田京祥,張富中,秦傑,侯建華,王立法,劉瑞國,位才波,宋志勇,祝德成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40045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4-2-3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1、項目立項背景、研究目標 調查區位於山東半島東部,跨華北板塊和秦嶺-大別造山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區內的沂沭斷裂帶、蘇魯造山帶和膠萊盆地是地學研究的熱點。調查區屬環渤海重要經濟區帶,礦產資源豐富:北部為著名的金成礦帶;南部(膠萊盆地南緣)為多金屬成礦帶;中部中生代分布區含有大量的非金屬礦產,且有良好的油氣顯示;西部為魯西多金屬成礦帶。調查區資源勘查程度較高,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更為詳細的基礎地質資料為依據來尋找新的資源地。調查區氣候相對乾旱,水資源短缺,制約了經濟發展,生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整治勢在必行。查清基礎地質狀況及其相關的資源、環境等問題,對於提出科學的開發建議具有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基於上述地學科學研究及重要經濟區帶經濟發展對基礎地質研究的需求選擇在調查區一帶開展1︰25萬區調工作。該項目是“華北重要經濟區帶資源與環境地質背景調查及數據更新”項目的子項目,是中國地質調查局2002年下達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基[2002]006-06號文)。是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總體目標為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暫行)(DD2001_02)及其它有關規範、指南,按照造山帶的新理論、思路,對測區進行全面的區域地質調查研究,解決造山帶中的一些關鍵地質問題,對沂沭斷裂帶涉及的地質構造問題、膠萊盆地中生代地層形成及盆地演化等進行專題研究。在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對區內環境地質及生態環境進行調査研究。填圖總面積25772平方千米。 2、主要創新成果 項目以當代地球科學系統觀和造山帶新理論為指導,以區域地質構造研究為先導,在3S技術基礎上,採用遙感解譯與地面調查相結合、地質填圖與重點研究相結合、巨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完成調查區的基礎地質、環境地質等方面的全方位、多目標、綜合性地質調查。項目主要成果為將區內不同時期、不同單位建立的地層單位進行了統一清理、厘定,建立了岩石地層序列;通過對膠萊盆地中的礫石成分研究認為,魯東地區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海相沉積蓋層;認為蘇魯造山帶與膠萊盆地為盆山耦合關係,對其與沂沭斷裂帶的相互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查明了萊陽群各組之間的空間關係,建立了膠萊盆地萊陽群、青山群、王氏群岩石地層格架;在蘇魯造山帶變質基底中識別出大量變質變形花崗質侵入岩,建立和完善了其構造-岩石單位序列。項目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為優秀級地質成果。 3、套用情況 項目發現的銀及多金屬礦化帶已經進行了礦產勘查。項目基礎地質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外地質學家的極大關注,進行了多次野外考察;成果資料多次被後期開展的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項目及科學研究項目引用;在青島市、濰坊市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基礎建設、環境保護及水文評價等領域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地質礦產調查專業技術人員。引用該地質成果已在《沉積學報》和《地球學報》發表論文各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