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萬石渠縣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攀西地質隊,西南科技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全偉,王康明,闞澤忠,梁斌,鐘長洪,李雁龍,付小方,文登奎,龍斌,戴宗明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25萬石渠縣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
-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攀西地質隊,西南科技大學
- 主要完成人:王全偉,王康明,闞澤忠,梁斌,鐘長洪,李雁龍,付小方,文登奎,龍斌,戴宗明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00039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0-2-2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1:25萬石渠縣幅地處三江構造帶中段,松潘-甘孜造山帶西側,跨三大地塊、兩大結合帶和兩條火山弧,具有長期複雜的地質構造的演化歷史,成為礦產資源集中和大陸動力學研究的理想之地。2002年4月28日,中國地調局以編號:基[2002]003—07號文(項目編號:200213000017)向四川省地調院下達了1∶25萬蒙沙村、石渠縣二幅區域地質調查聯測任務。 該項目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區內及鄰區已有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和成果的基礎上,以板塊構造理論和當代造山帶新理論為指導,運用造山帶綜合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岩漿動力學和盆山藕合等的新理論和方法,全面完成了調查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和認識。在測區玉樹-中甸、江達地層分區新發現大量侏羅紀海相實體化石,證實了海相侏羅系在川西高原廣泛存在,為川西新特提斯地質構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在甘孜-理塘結合帶矽質岩中採集到中二疊世和中三疊世安尼階放射蟲化石,獲得了新的可靠的古生物年代學資料,為甘孜-理塘洋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時代依據;結合岩漿岩的時空分布和大地構造特徵,通過系統的岩石學、岩石地球化學、Sm-Nd同位素地球化學、雷射探針等離子質譜(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較為系統地建立了測區岩漿岩序列及岩漿岩組合,闡明了二疊紀以來構造-岩漿活動特徵,探討了岩漿活動與地殼發展演化的關係,提高了測區岩漿岩研究程度;基本查明了測區以金沙江、甘孜-理塘結合帶為主的“兩帶三片”的基本構造格架及主要構造形跡的基本特徵,結合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特徵研究,建立了測區構造變形序列、地質事件序列及構造演化模式。 本項目提交了“1:250000石渠縣幅區域地報告”及相關的專題研究成果,發表論文4篇,出版專著2部。這些成果對於該區基礎地質研究、地質找礦以及長江、黃河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具有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