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開東南)中國城市的單位透視

《(城開東南)中國城市的單位透視》是2016年11月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柴彥威、肖作鵬、劉天寶、塔娜。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書籍信息

作者:柴彥威 肖作鵬 劉天寶 塔娜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圖書書號: 978-7-5641-6725-7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開本:16
版次:1/1
印張:15
字數:354千
上架時間:2017-02-06
圖書點擊數:128
價格:¥49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城市地理學界有關城市單位研究的專著,試圖從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等學科的視角出發,回答為什麼做單位研究、什麼是單位研究、如何做單位研究,以及單位研究的理論出口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全書主要介紹單位制度的原型及其在中國擴展套用的邏輯與實踐,“去單位化”在制度、空間、社會與治理層面上的背景、表現與過程,新單位主義的提出過程、概念框架、治理設計與規劃路徑,以及對單位研究提出的新理論展現。本書可供城市管理與規劃人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以及從事單位相關研究的專業人員學習與參考。
編輯推薦
該書是柴彥威教授團隊多年來關於中國城市單位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書以中國特色的單位制度的演變為主要線索,梳理了當代中國城市發展的脈絡,提出了中國城市發展中的問題與未來走向,研究時間跨度大,視野開闊,內容厚實,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際套用價值。
——寧越敏(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單位是中國城市研究非常獨特也很有價值的一個切入點。該書對單位的制度性、空間性與社會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中國城市的發展演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框架,對於中國城市研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都有重要作用。
——吳縛龍(倫敦大學學院,教授)
該書是柴彥威教授團隊對中國城市單位制度與單位空間的長期研究成果。全書不僅旁徵博引,論述嚴謹,而且案例豐富,方法新穎,融合了多學科方法,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研究單位制度與單位空間的特色,對中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美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授)
作者簡介
柴彥威,1964年生,甘肅會寧人,日本廣島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及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時間地理學、智慧城市規劃與管理。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及譯著20餘部。曾獲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地理科技獎、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獎等。
肖作鵬,1988年生,湖南耒陽人,香港大學博士,北京大學理學碩士,註冊城市規劃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曾任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地理學、單位研究、交通行為以及區域與城鄉規劃,近年來主要關注電商物流、城市供應鏈以及物流貨運規劃等領域。主持或參與各類基金課題10餘項,發表中英文論文30餘篇。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1中國城市研究的單位視角
1.1中國城市研究的多種視角△1.1.1現代化視角/1.1.2世界體系視角/1.1.3社會主義轉型視角/1.1.4行為主義方法視角/1.1.5中國城市研究視角的新需求
1.2單位視角及相關中國城市研究△1.2.1單位及單位視角/1.2.2單位視角下的中國城市研究/1.2.3現有研究特點與不足
1.3單位視角研究的拓展
2中國城市單位研究的新框架
2.1單位化與單位主義△2.1.1單位化與單位主義的概念/2.1.2單位化的制度性研究/2.1.3單位化的空間性研究/2.1.4單位化的社會性研究
2.2去單位化研究△2.2.1去單位化的概念/2.2.2去單位化的制度性研究/2.2.3去單位化的空間性研究/2.2.4去單位化的社會性研究
2.3新單位主義△2.3.1新單位主義的概念/2.3.2中國城市發展的社會化轉型/2.3.3舊單位改造/2.3.4新單位規劃
2.4單位研究新框架的展開△2.4.1新框架的主要特點/2.4.2研究方法與資料/2.4.3本書的內容安排
3單位制度的原型與擴展
3.1單位的語義△3.1.1單位的多層語義/3.1.2單位的語義關聯
3.2“企業辦社會”及其實踐△3.2.1國外“企業辦社會”的形式/3.2.2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單位辦社會”
3.3單位制度的原型與擴展
3.4單位制度原型的中國化
4單位制度的邏輯與實踐
4.1單位制度實踐的邏輯△4.1.1邏輯原理/4.1.2邏輯表達
4.2單位制度邏輯的實踐△4.2.1制度實踐/4.2.2空間實踐/4.2.3社會實踐/4.2.4單位制度、單位空間和社會實踐的關係
4.3中國城市單位化的邏輯與實踐
5單位化制度實踐的空間性
5.1生產職能的中心性△5.1.1按生產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間/5.1.2生產(專業)功能主導的單位大院
5.2生產—生活的匹配性△5.2.1功能設施的多樣性/5.2.2土地利用的混合性
5.3城市空間中的封閉性△5.3.1建築的封閉性/5.3.2空間結構的封閉性/5.3.3空間組織的封閉性
5.4空間表現的豐富性△5.4.1鄰里單位/5.4.2從大街坊到小區
5.5以生產為核心、封閉性的空間綜合體△5.5.1單位化制度實踐的空間特性/5.5.2單位化制度實踐的空間影響
6單位化制度實踐的社會性
6.1單位社會的組織性△6.1.1職業同質的居住空間格局/6.1.2同質穩定的社會構成/6.1.3業緣主導的社會關係
6.2日常生活的制約性△6.2.1以生產為中心的時間節奏/6.2.2封閉化的行為空間/6.2.3以單位為中心的日常生活圈
6.3居民心理的地方性△6.3.1基於單位公共性的團隊精神/6.3.2基於單位情結的地方認同
6.4以生產活動為核心的、組織化的生活共同體
7去單位化的制度演進
7.1去單位化的概念△7.1.1市場轉型與去單位化/7.1.2後單位與去單位化
7.2生產組織與國有企業改革△7.2.1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7.2.2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去單位化路徑/7.2.3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7.2.4生產組織領域的去單位化
7.3社會福利與住房制度改革△7.3.1社會福利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7.3.2社會福利與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徑/7.3.3社會福利與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去單位化
7.4社會管理與戶籍制度改革△7.4.1社會管理與戶籍制度改革的背景/7.4.2社會管理與戶籍制度改革的路徑/7.4.3社會管理與戶籍制度改革的去單位化
7.5去單位化與城市轉型
8去單位化的空間回響
8.1去單位化與城市空間重構△8.1.1去單位化、郊區化與城市空間重構第一波/8.1.2市場轉型、快速郊區化與空間重構第二波
8.2去單位化的產權實踐△8.2.1單位主體的變更/8.2.2住房改革市場化/8.2.3後勤體制市場化
8.3去單位化的多維空間回響△8.3.1功能設施異用與兼用/8.3.2內部地塊再分割與牆化/8.3.3底層商業空間加密/8.3.4非正規建設與改造
8.4去單位化的產權組合與空間秩序△8.4.1產權組合與空間變更/8.4.2邊緣與內部的結構秩序
8.5從單位大院到城市街區
9去單位化的社會表現
9.1社會分層與居住空間重構△9.1.1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9.1.2居住空間重構
9.2遷居與社區雜化及過濾△9.2.1社區雜化/9.2.2社區過濾
9.3多維的日常生活變遷△9.3.1行為空間的外向化/9.3.2時間利用的破碎化/9.3.3個體差異的擴大化
9.4複雜的社會心理回響△9.4.1社會交往的分化/9.4.2身份認同的斷裂/9.4.3單位情結的延續
9.5去單位化與城市性的再生
9.6從熟人社區到現代住區
10去單位化與治理轉型
10.1城市治理的去單位化△10.1.1城市治理基礎的變化/10.1.2城市治理單元的調整
10.2單位社區治理模式的演變△10.2.1社區單位化與單一主體治理的延續/10.2.2社區轉型與治理主體調整初現/10.2.3城市社區建設與治理主體缺位/10.2.4轉型社區的多元治理模式構建
10.3新建城市社區的治理設計△10.3.1空間、權力與新自由主義/10.3.2去單位化階段的新建社區/10.3.3城市社區空間治理的個案分析/10.3.4新建城市社區的治理設計
10.4從單位到社區的城市基層治理轉變
11新單位主義的提出
11.1新單位主義的背景△11.1.1西方城市思潮的轉向/11.1.2中國城市發展的挑戰/11.1.3中國單位制度再思考/11.1.4單位制度的隱形化/11.1.5單位思想的新運用
11.2新單位主義的提出△11.2.1新單位主義的提出過程/11.2.2新單位主義的理論基礎
11.3新的單位制度實踐:新單位主義
12新單位主義的概念框架
12.1新單位主義的基本內容與目標△12.1.1重新構築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12.1.2重新塑造城市的活動移動體系
12.2新單位主義的價值觀與主張△12.2.1新單位主義的價值觀/12.2.2新單位主義的基本主張
12.3新單位主義的實施方向與策略△12.3.1新單位主義的實施方向/12.3.2新單位主義的設計策略
12.4從單位主義到新單位主義
13新單位主義的治理設計
13.1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的背景△13.1.1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的現實背景/13.1.2企業參與社區管理的理論背景
13.2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13.2.1武漢市百步亭社區/13.2.2深圳市桃源居社區
13.3企業參與社區管理的經驗△13.3.1企業的定位與開發模式/13.3.2公共設施的建設與運營/13.3.3社區活動與文化的建構
13.4企業參與社會管理的意義
14新單位主義的規劃路徑
14.1日常生活圈的概念△14.1.1相關案例與規劃介紹/14.1.2中國相關研究與案例
14.2日常生活圈的界定△14.2.1以地域範圍等為基礎/14.2.2以時空距離等為基礎/14.2.3以行為活動等為基礎
14.3日常生活圈的規劃△14.3.1相關經驗概述/14.3.2公共設施供給/14.3.3行為政策引導/14.3.4規劃實施路徑
14.4生活質量規劃
15中國城市的單位理論
15.1中國城市發展的回顧與展望△15.1.1回顧:從單位化到去單位化/15.1.2展望:中國城市發展的挑戰
15.2中國城市研究的單位視角與框架
15.3中國城市的單位理論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表格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