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藥用價值,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全長559~864毫米。頭頸不易區分,鼻孔背位;體前段圓柱形,後段及尾側扁。上唇鱗3枚,第二枚特大;無鼻間鱗,鼻鱗相切;前額鱗4枚,橫排,中央2枚很大;額鱗六角形;眶前鱗1枚,眶後鱗2枚;顳鱗2枚+3枚。背鱗光滑,覆瓦狀排列,頸部15~17行,中部17~19行;腹鱗138~142枚,肛鱗2枚,尾下鱗23~28對。背面深栗色,自頸至尾有黑褐色環斑,間隔較環斑寬;前顳鱗至口角有1條黃褐色斜紋,頭背前部有1個黃色弧形斑,吻和咽部淡褐色。
生境繁殖
生活于海水中。卵胎生。食魚。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沿海。
藥用價值
皮—清熱解毒,消炎殺蟲,祛風。主治腫毒、頑癬、疥瘡、帶狀皰疹、白癜風等。
膽汁—行氣化瘀,清肝明目,平肝熄風,祛風除濕。主治肝熱目赤、肺熱咳嗽、高熱驚風、半身不遂、胃熱疼痛、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等。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