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龜茲國是中國古代西域重要的城邦國之一,時間跨度自西漢至元明,空間範圍包括今天新疆南疆的
庫車、
拜城、
沙雅、新和、
阿克蘇、
溫宿、
巴楚和
輪台等縣。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和唐代的安西大都護府均設在龜茲,龜茲一度是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龜茲作為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其文化呈現出多元薈萃的特徵,我們可以在龜茲文化中看到地中海文明、南亞次大陸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的影子。
但是龜茲文化有一個重要的“本土化”過程,在本地文化的土壤里,吸收外來文化因子,最終造就了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龜茲文明。比如,佛教傳入龜茲後,誕生了影響東方的龜茲佛教及其藝術;龜茲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龜茲湧現出鳩摩羅什等一大批高僧;龜茲樂舞代表著西域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風靡一時,甚至還東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其實,在公元後的1000多年裡,一個地域如此狹小的西域綠洲城邦國,對東方竟能產生巨大而長久的影響,真是十分罕見。龜茲文化在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龜茲人蘇祗婆、白明達兩位著名的音樂大師,把龜茲樂傳入中原,作為隋唐九部樂之一,深受中原帝王和廣大民眾的喜愛。隋唐宮制的10部樂曲中就有《龜茲》樂部。後龜茲樂器、樂曲和舞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印度、緬甸等國。高麗樂器有14種,其中彈箏、笙、篳篥等就是由中國傳去的,篳篥源於龜茲,在朝鮮至今仍然還在流行,已達千餘年。日本樂曲大曲和中曲中的《春鶯囀》、《感皇恩》、《蘇莫遮》這些樂曲,都源自龜茲樂曲。特別是有名的龜茲舞蹈,宋朝大詩人沈遼寫詩讚道“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入樂府……衣冠尺得畫圖看,樂器多因西域取。”這首詩凝練傳神地盡現了新疆阿克蘇地區的龜茲文化。
龜茲文化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
龜茲文化
龜茲來歷
龜茲,梵語Kucina,為漢語音譯,龜茲居民多屬於雅利安人種。“龜茲”一語,最早是出現在印度阿育王朝時代的《阿育王息子壞目因緣經》中,我國班固的《
漢書》也有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酐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冶、有鉛。東至都護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朝的時候,我們已經有很詳細的文字記載著這個古國的情況了。龜茲古國在東漢以後就已經成為西域的泱泱大國,她以庫車為中心,東起輪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如今新疆的庫車、拜城、新和、沙雅、輪台縣一帶,都曾是古代西域龜茲國的領地,其勢力範圍可見一斑。
龜茲與絲綢之路
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匯之處。
龜茲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衝。龜茲古國是古代西域之大國,它扼守絲綢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連線東西方之貿易,傳載東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經濟、文化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現今這裡保存著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羅、龜茲、吐番、中原漢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遺存,研究、發掘龜茲石窟的文化藝術內涵,將對中亞、西亞、及至東亞古代文化淵源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龜茲與佛教
佛教產生於印度,經絲綢之路傳至絲路北道重鎮龜茲。早在公元三世紀時,佛教在龜茲地區已廣為傳布,僧俗造寺、開窟、塑像、繪畫、供佛等活動已很頻繁。
龜茲石窟
龜茲石窟融合印度、希臘、羅馬、波斯和中原文化為一體,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龜茲石窟群比較集中,洞窟形制類型完備,壁畫題材內容豐富。隨著佛教東漸而出現的東西文化交融現象也有脈絡可尋。龜茲石窟影響著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此,龜茲石窟不僅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在中亞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聯繫中亞和東方佛教文化藝術的橋樑和紐帶。
名人故事
【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的故鄉是印度,家世國相,可能是出自剎帝利種姓,他父親鳩摩炎放棄相位出家,度過蔥嶺,來到龜茲。龜茲國王的妹妹年方20,聰敏過人,龜茲王逼他妹妹嫁給鳩摩炎,隨後便生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7歲時隨母親出家,日誦千偈,9歲時隨著母親到了克什米爾,在那裡聲名遠播,12歲又和母親回到龜茲。鳩摩羅什從此開始由小乘佛教轉學大乘佛教。鳩摩羅什性率達,不拘小節,修行者都對他很疑惑,這也是他轉學大乘的一個原因。他宏揚大乘教義,不久便聲望大震,“道流西域,名揚東川”。說法講經時,連龜茲國王都要跪下,讓羅什登肩升座。他20歲的時候,母親要回印度,臨行前,對他囑咐道,“把佛教傳到東土,全靠你了,但於你自身不利。”這是指他將要兩次“破戒”之事。鳩摩羅什回答道:“大士之道,利彼忘軀。如果大法真能流傳過去,我就身下油鍋,再苦也無恨。”鳩摩羅什在龜茲住了20多年,在他41歲時,前秦大將呂光破龜茲。那時鳩摩羅什的盛名早傳到前秦國,國王苻堅命大將呂光掠獲鳩摩羅什至姑臧(今天的甘肅武威)。鳩摩羅什在姑臧滯留17年。他在那裡學習漢文,為後來在中原翻譯佛經打下了基礎。前秦滅亡後,後秦姚興迎鳩摩羅什到長安,拜為國師。
鳩摩羅什一生坎坷,兩次被迫“破戒”,在龜茲被呂光逼婚,到了長安又被逼破戒,遭受巨大精神痛苦,正應了他母親臨別的擔憂。
鳩摩羅什在長安前後住了將近12年,依照《出三藏記集》的記載,共翻譯出佛經35部、294卷。鳩摩羅什與法顯、玄奘、義淨、鑒真等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非常傑出的人物。他譯出的佛經在內容的表達、詞語的套用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歷經12載,譯出經典74部384卷,這些經卷對中國和世界佛教都產生過巨大而深遠影響。他與義淨、唐玄奘被尊稱為歷史上佛教三大翻譯家。鳩摩羅什成為中國翻譯史上的里程碑。
【蘇祗婆】
北周時,突厥公主嫁北周武帝,隨陪嫁而來的還有龜茲音樂大師蘇祗婆。他出身於龜茲音樂世家,父親是龜茲稱為“知音”的樂師。蘇祗婆擅長琵琶技藝,又有高深的音樂理論,到中原後,開始只是演奏音樂,沒有發揮才能。到了隋代,宮廷改樂制時,大臣鄭譯發現蘇祗婆,便推薦宮廷重用。於是蘇祗婆介紹了龜茲“五旦七聲”理論,此理論改造了中原舊樂制,產生革命性影響。從此,中原音樂注入大量“胡樂”成分,音樂更為朝野、市庶歡迎。同時,蘇祗婆帶來龜茲新型樂器和樂隊編制,也都在中原得到普及。現今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就是隨龜茲樂傳入而生根發芽的。同時代來到中原的還有白智通、白明達等一大批龜茲音樂家。還有唐代第一笛子高手李暮,其師傅就是龜茲人。蘇祗婆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和標誌,他帶來和推動了隋唐時期龜茲樂風行中原的熱潮。在隋唐宮廷里,“龜茲樂”成為最有魅力和影響的藝術。從宮廷到民間,龜茲樂風靡一時。
保護現狀
龜茲文化經過歷史滄桑,遭到的破壞很嚴重。如今的文化遺存,滿目瘡痍。從上世紀80年代起,龜茲文化遺產開始得到較為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國家已投入巨資維修石窟和文化遺址。但是古龜茲地域較廣,遺產分散,僅龜茲石窟,就分布在方圓100多平方公里內,人員偏少,管理困難。另外,石窟外部維修取得很大成果,但石窟內部的“病害”比較嚴重。如不加強維護,壁畫將有逐漸消失的危險。
書名
《龜茲文化》,主編:華發號;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版次:2005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