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永吉(1399—1471),字天民,號澹齋,浙江義烏龔大塘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永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義烏龔大塘村
- 出生日期:1399
- 逝世日期:1471
簡介,生平,寒窗苦讀承遺志,南征北討立豐功,秉公執法平冤獄,行善積德澤鄉民,
簡介
生平
寒窗苦讀承遺志
龔永吉自幼聰明伶俐,喜好讀書。長輩見其秀異無比,都暗自歡喜,謂龔氏後繼有人,平日對他十分鐘愛。7歲時,入學攻讀《四書》、《五經》,過目不忘。他諳曉大義,發誓繼承先父遺志。龔壽之子龔徵士亦經常勉勵他說:“我家世代書香門弟。且父輩均有報效國家之良臣、我們應努力學習,以繼承先人遺志。”因受家庭的薰陶,龔永吉少年老成,言行舉止,宛若成人。人們都稱讚他氣度不凡,日後必成大器。
年稍長,龔水吉即被選入縣學為生員。其從兄龔徵士則經常來往於縣城和家庭間,送菜送衣,問寒問暖。龔永吉出仕後,龔徵士又挑起全家生活之重擔,步其父龔壽的後塵,龔永吉與龔徵土,仍效續著父輩的人生相攜楷模。二人雖為堂兄弟,但情義勝過同胞。
龔永吉入縣學後,學習更為勤奮,諸子百家之書,無不涉獵。行文務求真實,從不用浮浪之語去牽強附會。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縣學掌教胡同春稱讚說:“此子深得聖人文章之要領,日後前程不可估量,不能等閒視之。”龔永吉除發奮讀書外,還頗工書法,他尤善楷書,深悟王、鐘筆法之精要。
永樂十八年(1420),龔水吉中浙闈鄉薦會試乙榜。次年,赴京會試,未中,入太學。在太學中,以才華著稱,名動六館。宣德元年(1426)四月,被授於兵部職方主事。龔永吉出仕後,清正勤謹,卓有政聲,終於引起了兵部尚書王強的關注。日後,他成了王驥的得力助手。
南征北討立豐功
朱棣率“靖難師”奪皇位時,其次子朱高煦立下了汗馬功勞。朱棣封他為漢王,坐鎮雲南,他不肯去。改封坐鎮青州,他又不肯行。懶在北平(今北京)不走,並以李世民自居。朱高煦自持功大,日益驕橫,連朱棣也不放在眼裡。他蓄養亡命之徒,私造兵器。朱棣為防不測,便將他貶謫到山東樂安州。永樂二十二年(1424),朱棣駕崩,由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歷史上的仁宗皇帝。誰知朱高熾只做了一年零十一天的皇帝便一命嗚呼了。於是由兒子朱瞻基即位,即歷史上的宣宗。
正統二年(1437),北國犯邊,軍情危急。在太皇太后的直接干預下,王驥被釋出獄,官復原職。英宗要他負責抵抗外來侵略的軍事行動。王驥又極力保舉龔永吉輔佐副總兵都督趙安、兵部侍郎柴車出征。英宗準奏,即命快馬至平涼宣讀詔書。龔永吉奉命在平涼與趙安、柴車合兵一處,過海子赤林、渡流沙河,直抵鐵門關。在與北國交兵中,他獻計獻策甚多,並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屢立戰功。同年六月,因功著而官復原職。
龔永吉被貶謫平涼時,同年八月初,母傅氏去世。但因屬被貶官員,行動不能自由,無法回家奔喪。現今官復原職,母亡已逾三年。他向英宗提出了歸里祭掃先母的請求,但恰逢南方戰事又起,龔永吉的祭掃先母之願又成泡影。
王驥率兵15萬,分三路殺往雲南。他多次採納龔永吉的計策,火攻木籠山連破七寨,矢射銃擊大象陣,大敗蠻軍。思任發的叛亂終於被平息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方戰爭剛剛結束,西北邊戰禍又起。因此,王驥所統的大軍不能班師回朝,而是奉命開赴西北的延綏、寧夏、甘肅等地去征討犯邊的北國了。龔永吉通過詳細的偵察,對遠近各處的險關易隘均了如指掌,為王驥破敵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王師凱旋,龔永吉功不可沒。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均以王驥能知人善用而稱道,謂龔永吉“其德真足以致君而澤民,其才真足以折衝而禦侮”。
正統十年(1445)秋,戰爭結束。龔永吉兩次提出歸里祭掃先母之請求,終於獲準回鄉。時距母喪已長達十年之久。服孝期滿,回京復職。
龔永吉治軍嚴明,他號令三軍不許騷擾百姓,不許亂殺俘虜。對犯錯誤的將官、士兵亦區別情況分別對待,做到賞罰分明。時有押糧官十餘人,因行動遲緩耽誤了到達日期。按軍令當處斬刑。但龔永吉認為雲南地處山區,崇山峻岭連綿,耽誤時間在所難免。於是他挺身而出為他們辯護說:“我們出兵的目的是為了保衛黎民百姓,而現在竟要將保衛他們的將領問斬處死,那這黎民百姓還叫誰來保護呢?我想這亦決非朝廷之意。”因他說得在理。終於保住這十餘人的性命,在軍伍中反映十分強烈。
公元1457年,英宗復位,改元為大順。三月,龔永吉升為兵部右侍郎。因奸臣誣陷,于謙蒙冤被殺。龔永吉也於六月被降階改遷南京禮部侍郎,八月,再改遷南京大理寺卿。從龔永吉官階的下貶,不難看出他當時確實是擁護于謙的主戰派。
秉公執法平冤獄
龔永吉官階被貶後,仍然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堅持為含冤受屈的官員申辯,上書20餘道,迫使英宗採納了部分意見。在他的極力斡旋下,有百餘人倖免蒙難。就連在朱棣稱帝時被無辜囚禁達50餘年的建文帝之子朱文奎也得以釋放出獄。
龔永吉從北京的兵部侍郎遷為南京的大理寺卿,地位顯然降低了。但他不計較這些,而是盡忠職守,秉公執法。有一刑部侍郎,在得了一在押富翁的賄賂後欲為其開脫罪責,用重金去賄賂龔永吉。龔永吉不圖錢財、不畏權勢,嚴厲地對那個侍郎說:“若將這有罪者開脫,那死者的冤枉又到何處去伸呢?國家的王法又有何用?”
龔永吉對呈報上來的案件必親自詳細審查,因而平反了不少冤獄。安徽省徽州府休寧縣平民項仕和被殺一案已滯積了十餘年,始終不明不白。土豪孫志靜因羨慕項仕和妻子長得漂亮,遂起了謀財奪妻的惡念。他夥同親戚俞益合謀殺死了項仕和並霸占廠項仕和的妻子及家產。事發後,孫志靜用重金賄賂了地方官為其開脫罪名。因有貪官的庇護,兇手一直逍遙法外。一日,具監察職權的都察院移文大理寺,欲將這懸案了結。龔永吉看了案卷後,覺得事關重大,必須得弄個水落石出,沒有同意都察院的建議,不予以批覆。據傳,時值傍晚,他離衙回府,在路過太平堤時忽有一隻白鵝阻道。任憑手下驅趕,總是不肯離去。只是對著龔永吉一味地哀鳴。龔永吉忽然想起,鵝與和偕音,莫非項仕和真有冤情未雪?遂對鵝說:“你若有冤枉,可隨我到家。”鵝果然跟他而來。及至到門口,鵝忽然不見。第二天,龔永吉重新複閱案卷,果然發現了許多疑點。於是他就駁回都察院重新勘查。都御史蕭維禎看了回文後,連連點頭稱是。當即就差御史畢亨親往休寧勘查取證。結果查出了孫志靜與俞益謀殺項仕和的證據。孫、俞二犯亦供認不諱而伏法。至此,一樁拖了十餘年的沉冤終於昭雪了。雖然,這個傳說帶有神化色彩,但龔永吉辦案細心和執法必嚴的態度可略見一斑。
時有揚子江盜賊劉姓者,聚眾搶劫。他們以販賣食鹽為名,凡遇到有錢財者即殺之以掠其財。一時擾得民心惶惶,百姓無法安居樂業。因他蹤跡不定,官府也無可奈何。一日,有一手下被官府捕獲。在審問時,他竟誣指平日與他意見不合,在南市經商者20餘人為同夥。官府將這批商人捉拿歸案,不分青紅皂白就動之以大刑。因受刑不過,這20餘人只得屈認為盜寇。該案報送大理寺裁決,龔永吉仔細閱卷分析,疑竇頓生:既是經商之人,怎會來去無蹤?他遂傳令將這20餘人移送大理寺審問。經過詳細審察,終使這20餘人的冤獄得以平反。在釋放這一天,這20餘人竟三步一拜口呼“龔青天”,向龔永吉叩頭調恩,被京城人一直傳為美談。由於龔永古的秉公執法,雪冤存活者逾百人。
行善積德澤鄉民
天順四年(1460),龔永吉年近七十,有歸老之意,但數次奏請告老還鄉均未獲準。
成化元年(1465),龔永吉再次上疏懇求還鄉,終於獲準。還鄉之日,文武百官具來送行。見龔永吉行李簡肅,無不嘖嘖稱善。
龔永吉還鄉後,在城南崇德里置馬塘(今義烏市江東鎮龔大塘村附近)造屋數間,以耕讀為業,過起廠隱居生活。他雖已古稀之年,仍關心鄉里,誨人不倦,謙恭待人,對公益事業總是慷慨解囊。
離他家五十步地名南井處,有一溪流。洪武年間,龔永吉叔父龔壽捐資建橋一座,因被洪水所毀,行人倍感不便。龔永吉回家後即捐資予以重建。
距家三里許的義烏江畔下埠頭處,原有浮橋一座。經年失修,殘缺不全。一到春季,洪水泛濫,過往者時有被溺;一到冬季,水結成冰,行人根本無法涉水。龔永吉又帶頭捐資修造舟楫,致使浮橋恢復如新。
龔永吉回鄉後,從不以自己曾做過高官而自居,待人接物一視同仁。雖屬貧窮潦倒者,乃至農夫、牧童均以誠相待。在他當官時,聞知故鄉發生災荒,即命家人開倉賑濟,救活鄉民無數。
成化七年(1471)七月二十五日,龔永吉因病歿於家,享年73歲。朝廷聞訊,派員為之以三品式營葬,並制“秋水圖”一幅以詩賜之,詩曰:
萬頃煙波渺渺,數行旅雁飛飛。
沙咀黃蘆歸棹,渡頭紅葉鈄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