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惠人

龔惠人,中國現代時間頻率工作奠基人之一。在天文測時、守時、授時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是我國最早開展現代時間頻率研究的專家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建立我國自己的時間服務系統和標準頻率發播系統中做出了貢獻,並開創了研製石英鐘分子鐘的先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惠人
  • 別名:龔慕僑
  • 出生地江蘇省崇明縣
  • 出生日期:1904年2月
  • 逝世日期:1995年3月,
  •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時間頻率工作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龔惠人,又名龔慕僑,1904年2月生於江蘇省崇明縣(現上海市崇明縣)向化區新西鄉一個農民家庭,龔惠人從6歲開始就讀私塾,1919年到縣城的高等國小就讀,1920年8月考入法國人辦的上海徐匯公學(現上海市徐匯中學)讀書。1924年7月畢業後在浦東張家樓國小任教一年。1925年由當時徐匯公學校長介紹,到法國天主教巴黎耶穌會創辦的徐家匯天文台任職。當時的徐家匯天文台已聞名於遠東,擁有從西方引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和觀測方法並與國際上許多研究單位有著緊密的合作。青年時代的龔惠人在這裡工作,實在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他猶如久盼雨露的禾苗,努力吸取科學知識的營養,使他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於他的刻苦努力,深受當時天文台法國專家的器重。1926年徐家匯天文台的法國專家就帶領他參與上海到香港海域航海燈塔氣象儀器的校驗;1943年他又和天文台法國專家到中國西南地區作地磁的考察,並著有一本中國地磁圖公開發表。
1925年到1936年,龔惠人在天文台授時部工作期間,直接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天文測時。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一件很枯燥的工作,需要成年累月無論寒暑只要是晴夜就用專用望遠鏡觀測恆星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白天還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經過數十年的日日夜夜,他在天文測時、守時、授時及數據處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37年以後,他被派往佘山天文台從事物理氣象和地磁工作數年。1945年,天文台由於經費拮据,工作一度停頓,龔惠人只得到家鄉崇明錫類中學去教書。一年後天文台恢復工作,他又回到了天文台授時部工作,直到1950年12月我國政府接管徐家匯天文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於1950年12月接管了由法國巴黎耶穌會創辦的上海徐家匯天文台,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匯觀象台。龔惠人作為留用人員繼續在徐家匯觀象台從事時間頻率的研究工作。在這歷史轉折的時刻,他通過政治學習和黨組織的幫助,認識有了提高,決心克服以前的僱傭觀念,樹立主人翁的精神,為中國的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知識。當時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編制全國精密地圖,急需有高精度的時間信號和時號改正數。而剛接管的徐家匯觀象台儀器設備已陳舊破敗,且以前發播的時間信號遠不能滿足我國套用部門的需要。作為熟悉這一工作的專家,他肩負重擔,帶領一批青年科技人員艱苦奮戰,決心改變這一狀況,先後研製和改進了四種測時和授時設備。1954年,第一次在全世界40個無線電時號中出現了用BPV呼號發播的我國自己的時間信號。以後隨著設備的改進,每天的發播次數逐年增加,發播的時號穩定度也不斷提高,滿足了我國測繪等部門對時間套用的需要。為此,1955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並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大會。經歷過這一歷史時期,他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在理性和感性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身心投入到發展社會主義中國的天文事業中,並以自己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工作業績,得到黨和政府的信任重用。他先後擔任徐家匯觀象台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6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成立,他擔任副台長併兼任時間和頻率研究室主任。1978年3月在他74 歲高齡時還積極指導青年科技人員開展中法通過衛星進行的時間比對實驗。1979年4月到1981年10月為上海天文台顧問兼時間頻率研究室主任。作為高級專家他一直工作到1987年3月退休,1995年3月,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終年91歲。
龔惠人曾任上海市第五屆、第七屆人大代表

技術成就

19世紀末,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時間測量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實踐使人們認識到,必須套用新的科技手段推進時間計量的全球統一化。於是,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決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一架子午儀所在的經線為零子午線,並相應規定了國際日期變更線。1886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討論會上同意用美國天文學家紐康(Newcomb)方法嚴格定義平太陽日,從而產生了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平太陽時秒長。1900年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使得用無線電短波發播時間信號得以實現,時間測量工作的國際化合作被更多的科學家所重視。至此,時間測量工作在更廣泛、更直接的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促使一些科技發達的國家在其殖民地建立為自己經濟和文化侵略服務的時間服務機構。
1872年,法國巴黎耶穌會在上海徐家匯創辦了徐家匯天文台,開始把現代時間測量知識和技術帶到了中國。人民政府接管徐家匯天文台之前,龔惠人已陸續在天文台授時部工作了20多年。20多年中,他注重在工作實踐中增長自己的才幹,堅持天文測時觀測,有長期進行天文測時的實踐,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觀測手。另外在刻苦的學習中他還練就了一些獨特和精湛的技能,如對機械擺鐘的控制,他能用手非常熟練地將鐘擺調整到準確的時刻,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他學習到許多先進的時間測量知識和技術,對現代時間測量工作有了系統的了解,是我國最早涉足現代時間測量技術的專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2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徐家匯天文台。經整頓後,徐家匯天文台成為專門從事時間頻率研究和服務的科研機構。當時,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編制全國的精密地圖,必須有天文台提供高精度的時間信號和時號改正數。於是第一個五年計畫和1955年科學發展12年遠景規劃在天文學科中都把提供高精度的時間信號和時號改正數列為重要任務。這促使了我國現代時間頻率科研工作的建立和發展。為了建立我國的現代時間頻率科研工作,徐家匯觀象台必須在短期內對天文測時、時間發播工作和設備情況進行整頓,儘快建立我國自己的時間服務系統。
當時,要完成這個任務,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專業人員缺乏,龔惠人正是當時我國有這方面專業實踐的專家之一。面對一批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人缺乏專業的實踐,龔惠人只能邊教邊乾,注重在工作實踐中培養青年科技人員。為了提高觀測質量,他和同事們一起對觀測的程式、選星的條件、觀測結果的歸算以及所使用的每個天文擺鐘等各個環節都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使青年科技人員對時間測量方法和原理有了清楚的認識,也為以後的改進提高明確了方向。
其次要克服設備陳舊破敗的困難。許多設備已使用了40多年,設備的落後和機械的磨損及年久失修給天文測量和時間的發播帶來很大的困難。授時設備好多次都是用糯米糨糊把部件粘好,應付時號的發播。有時實在來不及修好,龔惠人就眼看著鐘擺,手打著電鍵,把那長長短短的時間信號按時發出。為了記錄接收的時間信號,每天用小煤油燈煙燻的紙帶記錄收錄的時間信號。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龔惠人靠自己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熟悉天文測時、守時、授時各種設備的特長,和青年科技人員一起艱苦奮戰,動手改裝設備。先後改進了中星儀的測微器,改善了天文鐘的電源和恆溫設備,新設計和製作了用光電方法產生科學式時號的裝置,研製了自動控制時號發播的鐘機裝置,新安裝了大型蔡司中星儀等。
辛勤的勞動獲得了豐碩的成果。1954年7月1日,第一次在全世界40個無線電時號中出現了用BPV呼號發播的我國自己的時間信號,BPV時號的發播標誌著我國現代時間服務工作的誕生。1955年,龔惠人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並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大會。1957年他研製成功的自動化鐘面獲中國科學院發明創造集體三等獎。
龔惠人沒有停留在豐收的喜悅中,為了滿足時間套用部門的要求,他規劃了進一步發展的方案,並努力付諸實施。1957年,我國第一台丹容等高儀(專用的測量時間和緯度的儀器)在徐家匯觀象台投入使用;1957年春天,徐家匯觀象台安裝了由聯邦德國進口的專門用於時間和頻率發播的CAA大型石英鐘(穩定度為1×10-9),BPV時號改由高精度的石英鐘和電子學測量設備控制;時號發播次數增加到夜間每隔兩小時發播一次,時號穩定度提高到千分之三秒。這些規劃方案的實施,為我國現代時間頻率科研工作的建立和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於是,1957年10月,中國科學院數學化學物理部在上海召開時政工作會議,對徐家匯觀象台的授時工作進行質量鑑定,認為已能滿足國內大地測量、航海、航空、工礦等對測定方位的需要,並決定在全國建立時間網,要求徐家匯觀象台協助有關台站建立天文測時和有關時間頻率標準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國自己的現代時間服務系統,是在原有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龔惠人和他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國內各天文台站陸續設立了時間頻率的研究部門,組成了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1962年由徐家匯觀象台和佘山觀象台合併而成)為主,聯合國內各天文台站的我國時間服務網。上海天文台對各天文台站的天文測時、收時資料匯總進行綜合處理後定期出版綜合時號改正數,為大地測量部門獲得更準確的時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後,我國《天文大地測量規範》正式規定使用中國自己的BPV時號。1963年起我國世界時服務的精確度進入國際先進行列。1965年8月由上海天文台負責的我國“綜合時號改正數”通過國家級鑑定。1965年12月國家科委發文同意對“綜合時號改正數”的鑑定結論,並批准作為我國世界時基準。
作為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龔惠人,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1958年他翻閱大量的國外資料後,提出了研製分子鐘的方案。當時國際上已出現時間基準由觀測天體的周期運動改由精確度更高的原子鐘取代的趨勢。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他提出了研製石英鐘的同時開展氨3.3線分子鐘研製的建議。在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員的努力下,上海天文台的氨3-3線(J=3,K=3)脈澤振盪器於1964年4月獲得振盪信號。為我國原子鐘的研製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簡歷

1904年2月出生於江蘇省崇明縣(今上海市崇明縣)。
1920年8月~1924年7月 在上海徐匯公學(現上海市徐匯中學)學習。
1924年8月~1925年7月 擔任上海張家樓國小教師。
1925年8月~1937年7月 在法國天主教巴黎耶穌會創辦的上海徐家匯天文台授時部任職。
1937年8月~1944年12月 在法國天主教巴黎耶穌會創辦的上海佘山天文台氣象物理部分任職。
1945年1月~1946年7月 擔任上海崇明錫類中學教師。
1946年8月~1950年11月 在法國天主教巴黎耶穌會創辦的上海徐家匯天文台授時部任職。
1950年12月~1962年8月 任中國科學院徐家匯觀象台技佐、技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1962年9月~1978年6月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長。
1978年6月~1979年4月 任上海天文台學術委員會顧問。
1979年4月~1981年10月 任上海天文台顧問兼第三研究室主任。
1987年9月 退休。
1995年3月5日 病逝於上海。

主要論著

1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中星儀觀測報告(1954.1~6).天文學報副刊,3(1)
2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4.7~12).天文學報副刊,3(2)
3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5.1~6).天文學報副刊,4(1)
4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5.7~12).天文學報副刊,4(2)
5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6.1~6).天文學報副刊,5(1)
6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6.7~12).天文學報副刊,5(2)
7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7.1~6).天文學報副刊,6(1)
8 龔惠人,等.徐家匯觀象台測時報告(1957.7~12).天文學報副刊,6(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