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電影視頻,角色設定,主要劇情,
角色設定
主要劇情
龐青雲本是清朝一名將領,其部隊在一次圍剿太平軍的戰役中全軍覆沒,他靠裝死逃過一劫。之後他遇到了土匪趙二虎(劉德華飾)和姜午陽,3人在戰鬥中共立投名狀,結拜為兄弟。為了解決村民的生存問題,龐青雲帶兩個兄弟投靠朝廷。經過一次次戰役,他最終攻下南京城,卻也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壞事,包括將趙二虎置於死地。在他要正式當上兩江總督的那天,姜午陽將刀刺進了他的胸口……
《投名狀》改編自“刺馬案”,因此龐青雲可對應歷史上的馬新貽,姜午陽對應張汶祥,趙二虎則對應曹二虎。郭東輝表示:“真實情況是李鴻章從太平天國軍手中奪回了蘇州城,曾國荃大敗了南京城內的太平軍,都和馬新貽沒什麼關係。但電影為了戲劇性,將這兩段歷史嫁接在龐青雲身上,能夠更好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藝術上是可取的。”
李連杰說:我很感謝導演有勇氣邀請我出演這部影片!這也是我從影27 年以來所出演過的最複雜的角色。 此前我出演的角色都比較簡單! 好人就是好人! 從影片的開頭到結尾都是一個好人! 但這次扮演的大哥不再是一個100%的好人! 他經過了一個從白色到淺灰色,深灰色,再到黑色的漸變的過程。
《投名狀》中的劇情結局雖然未脫離大清官場腐敗險惡之陰影,但從始至末,其卻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回味,對我們企業經營管理也有著一定的意義與影響。
生存下來,發展才有可能
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死人堆中爬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官至江蘇巡撫的龐青雲,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是裝死才得以保存下來自己的性命。可能有人覺得他貪生怕死,可能有人覺得他陰險狡詐,但我認為他至少比在旁邊助陣卻見死不救的何魁要強100倍。試想,如果龐青雲也像士兵一樣的戰死也不會有後來的劇情,清軍攻城略池的速度也不可能那樣順利。將軍就是將軍,他不能為了戰死而活著,應該是為了勝利而活著。正如我們一些企業或人,在商戰中不懂得如何生存,為了快速發展或提升卻及早的夭折了,在充滿著激勵競爭的市場中往往忙於廝殺,卻忘了自己的目標,而龐青雲的做法此時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治理結構要合理
所謂的治理結構要合理,就是組織利益分配要合理。龐青雲原本是官,趙二虎、姜午陽是匪,官匪怎么能結合呢,那就是因為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三人納了投名狀,關鍵人物利益綁在了一起,才有了後來眾人齊心協力作戰,而且是戰無不勝,甚至有時他們不惜個人生命贏取團隊的勝利。而我們到今天卻仍有一些企業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抱怨自己企業的中高層領導以前看見像一條條龍,怎么在企業呆了幾年感覺像是一條條蟲了。我們再回頭看那些做得大得的企業,治理結構絕對較為先進的,遠得是我們的晉商,近得是蒙牛這樣的企業,有了良好的治理結構,銷售業績的神話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團隊中只能有一個聲音
在舒城一戰中,趙二虎眼看著自己子弟兵就要拼光了,情急之中衝著龐青雲大喊讓派人趕緊增援,龐青雲衝著趙二虎大聲回應:“戰場上只有一個指揮者。”這句話無疑給我們很多企業深刻地教訓。很多時候,很多場合下,企業中由於事務繁多,環節繁鎖,大家在完成一個工作的過程中,不知道該聽誰的,而這時卻又很少有人站出來大喊“商戰中只有一個指揮者”,不管我們個人能力有多強,不管我們的團隊戰鬥力有多強,大家協同作戰時,只能聽從一個指揮者的指令,否則企業是能人越多,思想越多,能征善戰的團隊越多,越不會打大戰,因為越能者他們所形成的分力破壞比合力形成的優勢要大幾百倍或幾千倍。
業績是爭取條件最重的砝碼
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兄弟三人帶著108人投奔狄公時,首先遭來幾個官員的一頓恥笑,但三人能夠忍辱負重,隨著用自己的子弟兵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戰鬥勝利,也贏得了眾官員的刮目相看,信任也隨之增加,兵力由原來的800人增至一個營,後又到四個營……,這一切不是開始就有的,是通過他們三人的努力爭取來的。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人也好,要想贏得政府對企業的大力支持,或一個人要想得到企業的認可,業績是最主要的通行證,只有企業納稅額上升到一定數額時,政府才會關注你,你也才能進入政府的視野,政府為了擴大自己的收入,他就會加大在企業身上的投資。
激勵的槓桿作用
舒城一戰中,為了給弓箭手贏取攻擊時間,需要100多人當炮灰沖在前邊堵槍眼。龐青雲的作戰計畫出來後,趙二虎問有誰願意去,片該後,只有姜午陽一人站起來,因為他是納了投名狀的,而其它人都不啃氣,見狀趙二虎又說:“有安家費,死了的得二份,活著的得三份!”這時士兵們紛紛請纓,很快敢死隊就建立起來了,在舒城一戰中發揮了不可估的作用。我們現實中有很多企業,缺得不是計畫,而是執行,往往計畫描繪的像龍種,種出來後發現有點像跳蚤。很多企業不總結,認為是計畫出了問題,卻沒人思考是執行中激勵系統出了問題,沒有合理運用激勵的槓桿作用。員工是人不是神,他們需要精神激勵,更需要物質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