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玉芹,1944年12月出生於臨潼代王,國中畢業因為家貧沒有繼續上學。她在20歲時嫁給了南劉村的一個獸醫,生有一兒一女。具有國中文化水平的龐玉芹先後擔任過南劉村的會計、出納、計生專乾、婦聯主任等村幹部職位,一直到1986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4月20日,一直帶領全村人由貧變富的村黨支部書記龐玉芹因病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龐玉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臨潼代王
- 出生日期:1944年12月
- 主要成就:南劉村歷史上第一位女支部書記
人物生平,個人履歷,人物事跡,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從外表看,龐玉芹實在貌不驚人:她軀幹佝僂,身高僅有1.5米,是先天脊柱畸形的殘疾人。
正是這個佝僂著身軀的殘疾女人,連續24年擔任南劉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當初最貧瘠的“爛劉村”變成了馬額街道辦事處的“一流村”、臨潼區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也正是這個佝僂了一生的龐玉芹,用自己全心全意為民眾服務的公道之心,贏得了最珍貴的民心和最崇高的尊敬,獲得了省、市婦聯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模等榮譽稱號。
個人履歷
1986年,龐玉芹作為南劉村歷史上第一位女支部書記,肩負著鎮黨委的重託和全村鄉親們的厚望,挑起了改變“爛劉”村面貌的重擔。
位於驪山北麓的南劉村,地處旱塬,自然條件特別差,全村282戶1020多人,就靠1500畝乾旱貧瘠的土地生活,是當時馬額鎮(現在改名為馬額街道辦)首屈一指的貧窮村,人民公社時期,一個勞動日值5分錢,地里莊稼多年一直是“種一畝,收兩瓢”,因窮曾被戲謔為“爛劉村”、“稀屎劉”。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村里部分人小看龐玉芹,有人說,健康人把這爛村越搞越爛了,現在讓個“背鍋”女人領上,等著全村討飯吧。龐玉芹也十分為難,也可能正是自小的殘疾激發她長成了一股不服輸的爭勝好強心勁,龐玉芹一上任,就到南劉村的土地上轉悠,在周圍的村子裡觀察著,貧瘠的山坡地和一些村民的看不起,反倒激發了她勇於擔當的信心支撐。
“說實話,能不能讓南劉村脫貧致富,我心裡並沒有底。而且,那個時候,土地承包到戶僅僅只有三四年的時間,農村到底應該怎樣發展,在我們周圍,也沒有成功的例子。但南劉村人不該天生受窮,南劉村不能永遠落後,卻成為我戰勝困難,帶領村民打翻身仗的信心。”這是2000年,龐玉芹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時,在匯報材料里表露當時的心裡話。
人物事跡
“民眾不敢種西瓜,是怕種不成西瓜反丟了‘芝麻’。我先在自家地里做試驗,讓民眾看到結果再行動。”
——龐玉芹
龐玉芹上任以後做的第一件讓人心服口服的大事,就是種西瓜,讓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的民眾有錢花。
一天,龐玉芹去馬額鎮趕集,被集市上一個生意紅火的西瓜攤給吸引住了。看著那個賣西瓜的外地人忙碌地過秤、收錢,看著民眾圍著西瓜攤挑選西瓜,龐玉芹忽然覺得心裡亮堂了:“自己苦苦尋找的不就是這樣的機會嗎?西瓜價錢這么好,銷路這么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種西瓜呢?”
從市場上找到主意的龐玉芹匆匆趕回家,召集村幹部開會,提出發展經濟作物。村委會幹部都很支持,可是對民眾一講,回響的人並不多。“有些人還說起了風涼話,說龐支書是想錢想瘋了,南劉村幾輩人都是以種糧為主,可別到時候西瓜種不好,連‘芝麻’都丟了。”現在,南劉村幾位老年村民還能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得不到民眾的理解,龐玉芹心裡很著急。她晚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民眾不聽我的,並不是民眾的問題,民眾講究的是實惠,你沒有讓他們看到結果,他們憑什麼相信你呢?”龐玉芹反思後,決定自己先試種西瓜。
那一年秋季,龐玉芹首先在自己家的土地上搞起了產業結構調整試驗,劃出了一畝地作為試驗田。為了搞好試驗,讓民眾有信心,龐玉芹拖著殘疾的身體,到臨潼農技站請來技術人員指導,虛心學習小麥、西瓜、棉花的套種技術。一年下來,龐玉芹的試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年收穫小麥225公斤,是原來畝產小麥的兩倍;收穫棉花30公斤,西瓜淨收入1300餘元。
一畝地竟然能取得這么好的收益,這在過去的南劉村人看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龐玉芹用自己的行動引起多年窮怕了的村民的關注和信服。村民們紛紛登門請教龐玉芹,並在自家的土地上大膽實踐。短短時間內,小麥、瓜菜、棉花等間作套種技術在南劉村迅速推廣開來,農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他們都打心眼裡佩服這位身體殘疾的女支書。“人心齊,泰山移”,南劉村正式邁上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子。
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使“種一畝,收兩瓢”的貧瘠土地一下子變成了南劉村致富脫貧的保障,全村家家戶戶都學著龐玉芹種瓜種豆種小麥,套種棉花和蔬菜,南劉人再不因地而貧了。這個時候,龐玉芹又坐不住了。祖祖輩輩種莊稼的龐玉芹明白,無論怎么在土地上使勁下功夫,也抵不過城裡人不斷變化的生活。1990年,她根據村民種地難以繼續增產增收的實際,又動員民眾大力發展養殖業,再給南劉村趟開一條致富路。龐玉芹仿照上次種西瓜的做法,沒再動員民眾,她自己先養了一頭母豬,當年就產豬仔25頭、收入2300餘元。看到龐玉芹家的豐厚收入,南劉村又颳起了民眾養豬的熱潮,幾乎家家戶戶飼養了母豬。南劉村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綽號,被周邊村民們稱為“母豬劉”。南劉村由以前的傳統單一型農業,迅速轉變為以種植、養殖為主的多種經營性農業。直至今日,南劉村還有很多人家在養母豬,村主任王勝家現在就養了幾十頭豬。
“南劉想富,必修水庫。”
——南劉村民
——臨潼區農業專家
“土地分到戶,勞力很自由,現在要修水庫,只有公道分配任務,有人的出力,沒人的出款,才能真正把大家組織調動起來。”
——龐玉芹
1994年,對50歲的龐玉芹來說,是她就任南劉村支書的第九個年頭;更是她人生中最為悲喜交加的一年。
這一年大旱,南劉村1500多畝土地被烈日燒烤得幾乎要噴火。玉米、蔬菜幾近絕收,小麥減產一半以上,民眾吃水都成了問題。面對巨大的自然災害,龐玉芹回想起老一輩南劉人和縣上農業專家對南劉的一句話“南劉想富,必修水庫。”她深深地意識到,靠天吃飯是不行的,僅有產業結構調整也不行。要徹底擺脫貧困,解決制約南劉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就要解決水的問題,將靠天吃飯變成靠自己吃飯。
南劉村三面環溝,一面靠山。深達百米的南劉溝里常年溪水流淌,是修水庫的好地方。龐玉芹與村委會成員商量後,大家一致認為,如果能在溝里修建水庫,將1500畝旱地變成水澆田,民眾的收成就有保障,富裕的生活就有希望。經過初步估算,興修水庫大概需要資金40多萬元。而南劉村4萬元也拿不出來。全村當時900多人,多一半人認為這是“說夢話”、“瞎嚷嚷”,再說,土地全分到各家各戶,修水渠要占用土地,沒有人願意。修水庫需要很多勞動力,誰能把這一盤散沙聚集?新的困難,再次激發了龐玉芹天生就有的那股敢於抗爭,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身材瘦弱,脊背佝僂的她一咬牙:“乾!再苦、再難也要乾!再多困難,也要想辦法解決!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水庫建起來。”
她多次召開村支部會,統一支部成員思想,又召開民眾大會,統一了村民認識,大家認識到能修一座水庫將是南劉子子孫孫過好日子的保障。於是經過徵求民眾意見,南劉村最後形成“全村每人完成30立方土方,每方土按照3元計算,每出一個工按照10元計算,允許以資代勞,提倡有勞出勞,無勞出錢”的方案,解決了水庫的資金問題。
就在南劉村水庫將要動工時,一連串常人難以承受的家庭災難降到了龐玉芹的身上。先是她未滿三歲的孫女因病夭折,年邁的婆婆承受不了打擊臥床不起;接著,龐玉芹的丈夫檢查出了食道癌晚期,時隔不久,丈夫就去世了。經不起雙重打擊的婆婆,也被徹底擊垮了。
面對命運的無情安排,這位曾經堅強地克服種種困難和非議,佝僂著身體帶領村民在致富路上奔跑的女支書,痛哭失聲,難以自制。
女兒劉娟哭著勸她:“媽,咱家今年事太多了,你年紀也不小了,咱不當那幹部了。你看看這幾年咱家的日子都過成啥了。”兒子、兒媳、親戚們都勸她,以後過好自家的日子就行了,集體的事少操點心。兒女們說的不是沒有道理。早在1986年龐玉芹剛剛上任時,由於丈夫做獸醫有了些積蓄,家裡就蓋起了全村少有的新房。可直到龐玉芹去世的今年,龐玉芹家依然還是那棟20年前的房,已經破舊不堪了。從當年村裡的“冒尖戶”到今日村裡的“寒酸戶”,龐玉芹的兒女們十分心疼。
龐玉芹擦乾眼淚,打起精神:“不是我不累,不是我愛當這個幹部。可修水庫的事已經定了,這是咱南劉人的命根子呀!我怎么能在這個時候撂挑子呢?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黨章里哪一條寫著,自己遇到不幸就可以躺倒不乾呢?就可以在困難面前退縮呢?”埋葬了丈夫,龐玉芹還動員家人拿出錢來支持修建水庫,女兒劉娟拿出2000元給了母親。
1995年10月20日,南劉村水庫動工了。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龐玉芹把家安在了工地上。在工地,她既是“將軍”,又是“士兵”,不但要全盤指揮,還要親力親為,以矮小瘦弱、佝僂的身軀用架子車拉土方,好完成自家應該完成的土方任務。好多人都勸她,你是村支書,操的心多,你家的土方任務就不算了。可龐玉芹毅然拒絕說:“村支書也是民眾嘛,要當好村支書,就得先把自己作為民眾的義務盡好,要給民眾公道,民眾才會信服你。”婆婆去世後,她含著淚把自家過事的飯菜拿到了工地上,叮囑鄉親們吃好乾好。
龐玉芹的精神讓當初認定她“為人公道,事能幹好”的南劉村老支書王永德深受感動,當時已經75歲的王永德也激動地跑到水庫工地去,給大家燒開水,用年邁老支書的行動支持龐支書修水庫。王永德在工地供水站上對修水庫的村幹部和村民們說:“你們不要看龐支書人不行(指龐玉芹身體不好),但她腦子好得很,心公道,能吃苦,敢攻難關,這精神你們誰也趕不上。”
經過175天的奮戰,投資42萬元,投勞2.5萬個,完成土方5.5萬立方的南劉水庫終於竣工了。水庫變壓器、機房配套設施以及3000米的U形渠道等水庫配套設施很快完工。
靠南劉村民自己勞動修成的水庫,缺乏機械重壓,沒有抗洪應澇能力。龐玉芹了解這一檢驗結果後,頑強地說,要建就得建最堅固的堤壩,要讓南劉的兒子輩、孫子輩,世世代代都能享用到自己水庫的灌溉,我們沒錢沒機械,但有心。我去跑,世上總會有好心人幫咱的。1996年7月份,為了加固堤壩,龐玉芹又背著乾饃跑項目、求資助。她跑了好幾趟,頗費周折找到當時臨潼縣縣長卜柳俠,把自己帶領村民修建水庫的事情細細述說了一遍。卜柳俠非常感動,想支持這個真心為民眾辦實事的村支書,但礙於沒有這一專項資金,於是,卜縣長把龐玉芹背著乾饃跑項目、喝著涼水求支持的事跡告訴當軍長的丈夫,時任蘭州軍區副參謀長的周美華同樣深受感動,派當地駐軍工兵部隊帶兩台大型機械,幫助支持這位殘疾的龐支書,為南劉村整修加固堤壩。
南劉水庫修成後,村里1500多畝旱地變成了水澆田,南劉村的農民從以前的每年只種一料小麥改成了小麥、玉米兩料種植,僅此一項每年增收玉米75萬公斤,按照當年玉米的市場價格,南劉村淨增加收入97萬元。旱澇保收的土地讓南劉村人的餘糧多了,更促進村上養殖業大發展。目前,南劉村有200多戶人家養母豬,每年為村里增加收入60餘萬元。
讓南劉村人沒有想到的是,水庫不光讓他們增產增收,還吸引來了外地的能人。2003年,衝著南劉水庫,臨潼秦陵街道辦的一位農民承包了南劉水庫上游的100畝荒溝種植雜果;水庫下游另一位農民承包了100畝溝地種植紫花苜蓿。如今,昔日荒涼的深溝呈現出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色。
水庫讓南劉村富了,也讓龐玉芹嘗到了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甜頭。2002年,南劉村投資26萬元修建了一條1.5公里的水泥道路、拓寬改造了3公里的砂石路面,使南劉村民眾告別了出行難的狀況。2003年,龐玉芹帶領村民復墾磚廠荒地50餘畝,新修U形渠道5000米,平整土地200畝。
如今南劉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5198元,徹底丟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南劉村村民購買的裝載機、推土機、收割機等大型機械就有近40台,私家車就有20多輛,成了令周邊村鎮民眾羨慕的村子。
“禮,我堅決不收。建學校是關係到南劉村後代教育的大事,必須由大家說了算,事情公道,學校才能建好。”
——龐玉芹
南劉村國小是一所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國小,只有四間教室,兩間土窯洞。由於年久失修,學校校舍成了危房。下雨天教室嚴重漏雨,老師不得不帶學生們到附近村民家裡去上課。
龐玉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想,孩子們上學是大事情,如果這事解決不好,耽誤了孩子們的教育,就耽誤了南劉村的將來。她決定無論克服多大困難,都要集中全村的力量,給孩子們建好學校。
訊息傳出來以後,周圍十幾個包工頭找上門來要求承包工程。有的人還在晚上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上門承攬工程。對於來訪者,龐玉芹一律熱情接待,感謝大家對南劉村的關心。但是對於承包建校工程的事情,龐玉芹說:“禮,我堅決不收。你們咋拿來的就咋拿回去。你們應該理解,建學校是南劉村的大事,不是我個人的家事。這事必須由大家說了算,必須召開村民大會集體決定。如果想幹活,你們就準備投標吧。公開招標,是公道的辦法。”
為此,村上專門成立了建校委員會,向社會發布了招標公告。招標完成後,又設立了建校財務專賬,委託學校校長管理,堵住了可能發生的財務漏洞。工程開工當天,因為下雨不得不中途停工,工地上的人都說,開工第一天為表示慶賀應該去飯店吃一頓。可是龐玉芹堅決制止了。她說:“建校款來得不容易,一分一厘的錢都不能動,都要用到正事上。吃飯還是各回各家吧。”
為了保證工程質量,龐玉芹堅持按規定請了工程監理,負責質量監督工作。除此之外,對工地採買的材料,她常常親自查驗,防止出現以次充好。一次,工地打電話告訴她,需要的鋼材回來了,她聽後囑咐工地先別使用,找了一位懂鋼材的村民與她一起查驗,確信質量合格後才讓用到工程上去。
工程完工後,學校校長王新民激動地說:“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幾十萬元的工程,龐支書與村上一班人整日在工地忙活,加班加點,不但沒有一點勞務補助,竟然連一頓飯都沒有用公款吃過。”
同一時期,周圍建校的不少,但南劉村國小的建設質量最好,連一個小小的裂縫都找不到,而其他幾所學校都因為質量問題幾經翻修了。
龐玉芹的公道為南劉村成了事,也為南劉村揚了名,使南劉村成為方圓數百里最有誠信的村莊,做生意的人都願意和南劉村的人打交道。
西安紡織城開辦菜果銷售公司的王書義到臨潼區找菜果供應農戶點,找了區上的部門,找了馬額街道辦的農業主管,還找了當地專門做菜果的公司老闆,最終都沒談成。無意間,王書義聽了龐玉芹帶領大家調整產業結構、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的事情後,很感動,和龐玉芹一交談,就深感這人靠得住。他對龐玉芹說:“聽說你這人說話算話,講公道,在這方圓幾十里威信很高,就沖這一點,我想與你們南劉村合作種冬瓜。”雙方協商以公司加農戶的方式,由王書義提供冬瓜種子、種植技術,南劉村民眾種植後再由王書義負責以一毛錢一斤的價格收購。
誰料想,當年的冬瓜獲得大豐收,而且市場價格竟然提高到五毛錢一斤。南劉村的一些民眾見冬瓜漲價而變了主意,想毀約加價。王書義收購冬瓜的大卡車開到了村口,南劉村的村民不願意下地摘冬瓜。
龐玉芹看到這個情況著急了,她苦口婆心地說:“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我們與王書義有約在先,南劉村的民眾不能說話不算話。與錢相比,南劉村的誠信更重要。否則,以後誰還敢跟南劉村的人合作。雖然今年少賣了錢,但以後我們的機會更多。”
看著民眾還是不願意動,龐玉芹讓自己的兒子劉少毅先去摘自家地里的冬瓜,再動員自己本家的叔伯們去摘。這樣一來,民眾們也坐不住了,都紛紛去地里摘冬瓜。王書義滿意地回去了,他逢人就講,南劉村有位講公道、有誠信的村支書。良好的口碑為南劉村帶來了很多效益。每年收糧食、賣瓜果的經營者都願意到南劉村來,而勞務經理更願意帶上南劉村的人出去打工。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當晚,南劉村就在龐玉芹的動員下,收到民眾為災區的捐款2000多元。錢雖然不多,但凝結了南劉村的精神,這就是講公道、講誠信、有愛心。
“龐玉芹從來沒有為自己家的私事找過組織。她每次來,都是為了南劉村的公事。”
——臨潼區馬額街辦黨委書記盛安忍
龐玉芹得病以後,好多人都想不通。村民張小利痛哭流涕:“老天不公,好人為啥命不長呢?得瞎瞎病的,為啥偏偏是龐支書呢?她是為我們把心操爛了……”
張小利的痛心,也是南劉村1000多口人共同的感受。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名農村基層黨員幹部,24年來,龐玉芹拖著殘疾、行走艱難的身體,走遍了南劉村的溝溝坎坎,家家戶戶。每戶村民家裡的情況,龐玉芹都了如指掌。誰家有啥困難,不用開口,她都一一記在心裡,想民眾所想,憂民眾所憂,努力為民眾排憂解難。
2000年前後,張小利的丈夫和丈夫的兩個兄弟相繼離世,接著,一場大火又將屋裡的三間大房燒了個精光。龐玉芹第一時間來到她家,拿出自家的糧食和衣物,並積極聯繫鎮上、區上民政部門,幫助她家解決生活問題。就在龐玉芹去世前一個月,她還打電話叫來村主任,為張小利解決了莊基地問題,並交待村主任王勝以後要繼續幫扶張小利一家。
村民劉一娃家庭過去成分高,莊基地問題一直不敢提說。到1989年,他還和弟兄們三家擠住在一個小院子裡,為此劉一娃很苦惱。一次偶爾在村里碰上龐玉芹,劉一娃吞吞吐吐地講了自家的情況。“沒想到,龐支書說,你家的事情,我一直在心裡記著呢。那個時候,政治運動把你家劃入另冊,你們全家人生活受了影響,現在政策好了,大家都平等了,我們正想辦法給你家解決呢。”當時,村上每年只有兩戶莊基地指標,而龐玉芹的侄女也在這個村里,也申請要莊基地。龐玉芹經過了解,發現自家侄女的情況比劉一娃的家境要好一些。本著公道利人的原則,龐玉芹斷然放下了自家侄女的要求,與其他村幹部一起,找鎮上,找區上,首先解決了劉一娃的莊基地問題。
“當時我只是問了一下,因為我家過去成分不好,我都不敢抱希望。後來連莊基地的申請都是龐支書幫我寫的。龐支書還鼓勵我要把孩子培養成才。”劉一娃激動地說。“今年初,龐支書看病回來,頭髮都掉光了。我在村里碰見她。她第一句話就問我家情況,問我孩子的學業,問我還有啥困難沒有。她自己都病成那樣了,還掛念著我們家的事情和我娃娃上學……”年過六旬的劉一娃一提起龐支書便哽咽難語。
臨潼區馬額街辦黨委書記盛安忍,從2005年擔任書記以來,與龐玉芹打了無數次交道。“這么多年來,龐玉芹從來沒有為自己家的私事找過組織。她每次來,都是為了南劉村的事情。”盛安忍的眼圈紅了,“為了解決村國小教學樓欠款這個問題,龐玉芹就來我這不下10次。有一次我帶她去找臨潼區建設局長。後來她又自己找建設局幾次,每次去她都背著乾糧,人家上班了,她到辦公室介紹村上的困難情況,人家下班回家吃飯,她在外面啃自帶的乾糧。接著再去求人給村上辦事……老太婆的精神感動了局長,建設局給批了5萬元,還給拉了2萬元地磚,鋪在學校大門口。”
更讓盛安忍感動的是,2008年南劉村幹部換屆,兒女們說什麼都不讓龐玉芹幹了。可村裡的大事還正在乾呢,村民們擔心龐支書不幹了。懷揣村民意願,已經64歲的龐玉芹來找盛安忍,要求再乾幾年。盛安忍好奇地問她為什麼。龐玉芹說:“村上的水泥路還沒有完全修通,等我把路修好了就不幹了。”盛安忍說:“有些村幹部往往幹不了幾年就乾不下去了,不是被民眾趕下去了,就是自己有問題了,為什麼龐玉芹能在南劉村連續乾24年,村民們還不讓她退休,這就是原因。她為人公道,辦事公道,從來沒有想過自家的利益,一門心思只記著集體的利益和民眾的利益。”
盛安忍還講了一件龐玉芹生前從不讓提說的事情,龐玉芹的女兒劉娟原來在國小任民辦教師7年,女兒多次央求母親,希望她能利用全國勞模的身份和在省上、區上認識的領導關係,把自己的民辦教師轉成公辦教師,可是龐玉芹一直沒有答應。雖然劉娟經過考核已經獲得了教師任職資格,但還是被清退回家,在建築工地乾起了零工。每當看到自己背著乾糧跑項目建起的新學校,再看到因自己沒說情而被辭退回家的女兒,龐玉芹心裡就不是滋味,從不願讓人提說這事。
24年來,龐玉芹背著乾饃口袋,拖著殘疾的身體去鎮上、區上、省上,她用自己蹣跚的腳步丈量著土地,尋求著來自各方面的支持,通過省市區領導關係為南劉村辦了不少事情:修水庫、建學校、硬化村道、平整土地,很多項目資金都是靠龐玉芹的一雙腳跑出來的。而數百萬元的資金從龐玉芹手上過去,她沒有沾過集體一分錢。經常是餓了吃口乾饃,渴了喝些涼水,即使在建校成功慶祝的時候,也捨不得讓大家聚一次餐。
然而,已經60多歲的龐玉芹,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南劉村計畫生育專乾馬彩娥,看到龐玉芹為了村上的事情勞累不堪,勸她:“你這么大年紀了,還幹啥呢?別把身體累垮了。”龐玉芹說:“我不幹這事不說,要乾就要乾好。我想多活兩三年,利用水庫建風景區、養魚,吸引人們來旅遊,興辦農家樂,讓村民更富裕哩。為了咱村的發展,我寧願死在崗位上,也不願死到病床上。”
龐玉芹生病住院以後,臨潼區委、區政府、馬額街道辦以及南劉村的民眾都去醫院看望她。可龐玉芹還是惦記著南劉村未能完成的事情:從南劉四組到學校,還有6公里的道路沒有硬化。天下雨,孩子們上學,那路多難走啊。在肺癌把她折磨得恍恍惚惚的時候,她還對女兒說:“咱回家。媽沒有病,媽還能活好多年,媽還要回去把南劉村變成度假村哩。”
這是龐玉芹最後的心聲!一個殘疾弱小的女人,一個普通的農村支部書記,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為了使南劉村民眾過上好日子,就像蠟燭一樣熬幹了自己身上的最後一滴油。
社會評價
驪山不語悼英魂!
驪山默默頌公道!
龐玉芹雖然走了,但南劉村的土地記得她!南劉村的莊稼樹木、水庫道路記得她!南劉村的幾輩人和學生娃們記得她!臨潼區委、區政府、馬額街道辦黨委已經作出關於開展向龐玉芹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以龐玉芹的先進事跡為基層黨員幹部樹起榜樣,號召全體基層幹部學習龐玉芹,努力做到像龐玉芹一樣,以公為道做人、以公為道服人、以公為道治村、以公為道成事、以公為道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