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煖(生卒年不詳),一作龐煥、龐子、龐援(“煖”即現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將龐煖誤作龐涓的),《史記索隱·廉頗藺相如列傳》誤作為馮煖。戰國末年趙國將領、縱橫家,曾擒殺燕將劇辛以及合縱五國伐秦。
龐煖的家族出身不甚明確,但是在戰國時代龐氏知名的僅有三人,即龐涓、龐蔥、龐煖。
基本介紹
- 本名:龐煖
- 所處時代:戰國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家庭背景,人物生平,歷史典故,沙丘之亂,龐煖復出,作品,初次帶兵,社會評價,
家庭背景
龐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時效力,龐氏曾經在魏國成為顯族。但是龐涓敗桂陵,死馬陵,此後魏國也一蹶不振,龐氏在魏國就失了勢。後來,魏王派龐蔥陪伴太子到趙國當人質,龐蔥擔心此去之後魏王不再親近自己,便說了個“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後來他還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也有可能龐蔥因此就跑到趙國謀求發展,龐煖大約是龐蔥的後人,和龐涓能夠拉上點關係(說不定是龐涓的曾孫)。
人物生平
雖然說龐煖是戰國時代最後的合縱家,但是他的年紀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小。早在趙武靈王時,龐煖就曾經與武靈王論兵,為武靈王闡釋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武靈王於前299年讓位於惠文王,前295年死於沙丘之亂。
歷史典故
也就是說,在前3世紀初,龐煖已經成年並受到武靈王的重視。武靈王是一個招攬人才很開明的人,以個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名將名臣匯集趙國。但是沙丘一亂,人心四散,樓緩、樂毅、富丁、劇辛紛紛離棄,這也是趙國人才任用沒有形成一種良性制度的體現。依據龐煖論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確定他的出生時間約在前320 年左右,他可能比後來出現的趙奢、廉頗、藺相如、樂乘等人都要年長。
沙丘之亂
趙國公子成、李兌當道,不久公子成老終,趙國為李兌把持。像龐煖那樣一大批曾經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擠,此後五十多年間不再見到這位年輕人了。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時,已經是一位垂垂老人。這五十多年間,龐煖的行跡無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隨了鶡冠子繼續鑽研學問去了。鶡冠子是楚國人,曾經也是武靈王帳下紅人,故趙武靈王表武士以鶡尾,豎左右為鶡冠。沙丘之亂後,鶡冠子、龐煖師徒倆就回到楚國,隱居深山,潛心修學。鶡冠子主張道家言,《漢書·藝文志》中有道家《鶡冠子》一篇,同時鶡冠子也比較關心政治、軍事、人生等問題,在繼承道家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學派的觀點有所發展,這與戰國後期出現了很多兼收並蓄大家的趨勢也是符合的。龐煖跟隨鶡冠子修行,當然經常論對,所以後來鶡冠子、龐煖的門人完成《鶡冠子》一書時也就經常通過他們兩人問答的形式來闡述。在此期間,龐煖可能也開始著書,《漢書·藝文志》中兵權謀家有《龐煖》三篇,縱橫家中也有《龐煖》二篇。可見,龐煖應當是一個既通兵法、縱橫之術,又通黃老之說的人,他比老師鶡冠子更接近於雜家。
龐煖復出
正在這個時候,不知道是誰想起了已經年近八十的“老不死” 龐煖,於是向悼襄王舉薦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立刻接見了老龐煖,並向他討教了治國之道,龐煖年雖老邁,但思維敏捷,順暢的回答了悼襄王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兩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隨即任命龐煖為統帥。
作品
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今王喜完全沒有吸取當年栗腹喪師六十萬的慘痛教訓,又詢問大臣劇辛能否趁趙國換帥之際撈他一把。這個劇辛也不是一般人物,當年在趙國也曾服侍過武靈王,他是法家的代表,又著作《劇子》(又稱《處子》)九篇。沙丘之亂後,劇辛聞得燕昭王思賢若渴,便前往輔佐,和郭隗、樂毅、鄒衍齊名。在燕國他可能實行了一定的變法圖強,所以後來燕昭王的國力才會如此之強。聯軍破齊前夕,劇辛作為燕國的使節和鄒衍一起遊走各國,達成對齊國的包圍網。聯軍大敗齊軍於濟西後,劇辛曾經和樂毅爭論過是否要進一步攻入齊國腹地的問題,他主張逼迫齊國割地,獲得實際利益,說明他是一個比較謹慎小心的人。四十多年過去了,劇辛也可能由於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擠而沒有繼續得到重用,但是這時他重新得到了今王喜的賞識。也已經七十多歲的劇辛,憑藉著自己當年與龐煖共事時的印象,對龐煖做出了評價,他認為龐煖是“易與”的。於是,燕國即以老劇辛為帥,南下攻打趙國。
初次帶兵
這正是龐煖第一次帶兵實戰的機會,也可以讓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孫武型的奇才,還是趙括型的紙上談兵之人。雙方的交戰狀況不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劇辛對龐煖錯誤的估計斷送了燕軍二萬將士的生命,也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會進步的,五十多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改變會是驚人的。也許劇辛臨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幾年死去多好,這樣他就是一位將以盛名流傳後世的人物,然而現在卻落入笑柄。
社會評價
龐煖對燕國作戰的勝利不但穩固他在趙國的地位,也使趙國重新贏得了在列強中的威望。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終於達成,龐煖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聯軍統帥。這次合縱除了一向“謹事秦”的齊國和剛剛被打廢的燕國沒有參加外,三晉、楚國以及小國衛都參加了。五國聯軍於前241年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在當時恆山一帶)。龐煖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可以出其不意。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今陝西臨潼北)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這已經是鹹陽的大門口了。呂不韋分析聯軍情況,楚軍遠來,軍士疲憊,戰鬥力不強,但楚為大國,影響較大,如楚軍戰敗,則聯軍必不戰自潰。他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於防範之機,突襲楚營。楚軍偵知,自行東撤,此後便遷都於壽春。四國軍隊聞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煖只好應允。於是,韓、魏、衛之軍也都回國。龐煖怒齊附秦,同時消除無功而返的結果,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趙國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後回歸趙國。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從此,山東各國再沒有實際的合縱抗秦軍事行動了。(後來趙、燕、楚、越四國曾有形成合縱的態勢,但是被秦國姚賈破壞,死於襁褓之中。)
這次龐煖率領的聯軍伐秦失敗雖然不全是他的責任,但是也體現出老龐煖開始力不從心了。他的兵法權謀也就止於這種程度了。
前228年邯鄲城破。6年後,流亡的代王嘉被擄於秦軍,趙國徹底滅亡。下一年即前221年,秦滅齊,中國歸於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