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場鄉

龍鳳場鄉

龍鳳場鎮政府位於通江縣城的東南部,距縣城57公里,平均海拔900米,轄區內共15個村,106個社,1個居民委員會,2個居民小組。全鎮共4267戶,人口1.9573萬人。幅員面積9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共10600畝,森林覆蓋56%,二00五年底糧食總產量3800噸,國民生產總值5500萬元,人均純收入1580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鳳場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四川巴中
  • 電話區號:0827
  • 郵政區碼:636734
  • 地理位置:通江縣龍鳳場鎮
  • 面積:98.7平方公里
  • 人口:1.9573萬人
  • 方言:四川話
  • 車牌代碼:川Y
基本概況,人民政府,氣候特點,

基本概況

行政代碼:511921211
行政級別:鎮
長途區號:0827
車牌號碼:川Y
人口:約1.9萬人
人口密度:175人/km2
面積:80.1km2
隸屬政區: 通江縣
郵政編碼:636734

人民政府

龍鳳場鎮人民政府駐地龍鳳場,距通江縣城57公里,共有副科以上領導7人,公務員20人,下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與計畫生育辦公室、安全維穩辦公室等五個綜合辦公室,全鄉轄15個行政村,108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19600人,幅員面積98.7平方公里。主要職責: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改革開放,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促進全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全鄉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眼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探索符合鄉情的發展之路,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的積極性,抓好農村經濟、土地管理、經濟統計、村鎮規劃管理、環境保護等工作。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建設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最佳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大力發展義務教育,農村教育和農民工的培訓。大力推廣新科技、新技術,努力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農村醫療及疫病預防、控制體系,改善農村醫療環境。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村民自治、發放救災、救濟,優撫優待等民政專項資金,負責全鄉的婚姻登記、低保、社會救助、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民間組織管理等工作。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負責計畫生育政策、法規的宣傳、諮詢,擬定和執行人口計畫,收集、統計、上報人口與計畫生育信息表,負責人口與計畫生育的行政執法,負責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管理,協助相關部門搞好優生優育等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好人民的切身利益,維護好社會穩定。開展安全檢查,負責排查督促整改安全隱患,預防災害事故,協助相關部門做好鄉村道路、消防、危化品、電網等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協助抓好事故搶救、善後和調查工作,做好安全生產統計工作等。
龍鳳場鄉

氣候特點

境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6.7℃,較歷年平均氣溫16.6℃偏高0.1℃;年極端最高氣溫38.4℃,較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4℃偏低2.0℃,年極端最低氣溫—1.1℃,較歷年最低氣溫—6.2℃偏高5.1℃;年總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時數1299.2小時,較歷年平均1370.1小時偏少5.2%。 生活風俗飲食<p>農家產啥吃啥。低中山區主食大米,輔以紅薯、麥面、雜糧;高山區主食玉米,谷稱包穀,輔以大米、麥面、洋芋、雜糧。一般日食三餐,俗稱“趕三六九”。大忙季節一日四餐,午前歇氣時吃糕點,名為打尖、打麼台。冬閒日食兩餐,俗稱“趕二五八”。荒年低山區以連麩面煮稀飯,稱“羹羹”;高山區以包穀面煮稀飯,稱“抹鬍子”。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
菜食隨季節變化,有泡製的淨鹹菜、酸菜;醃製的鹽榨菜、糖榨菜;薰制的豆腐乾、臘肉;乾制的豇豆、洋芋片、筍乾、木耳;配製的豆瓣醬、紅豆腐、豆豉。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
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以吃肉、蛋、魚的多少為標準。喜飲酒,凡遇節日,或客人到家,必飲酒助興。
農村別具特色的包含有包穀細米乾飯、菜豆腐稀飯和五味炒麵。
包穀細米乾飯
先將乾包穀籽淘洗去尖,磨成瓣,將瓣子存放一兩天,俗稱“疊瓣子”。再磨細,去其粗米和面,只取細米。用鐵罐煮,水開後先放細米的三分之一,用木棒或竹棒攪勻;等煮沸後,再放細米的三分之一,待煮沸後,再放餘下的細米,攪勻加蓋蒸煮。煮沸後將鐵罐放在火邊煨烤,煨烤一陣子轉一次鐵罐的方向,直到煨烤乾水分。包穀細米乾飯鬆軟有彈性,香氣四溢。
菜豆腐稀飯
先將黃豆製成嫩豆腐,然後將嫩豆腐劃成小塊,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飯內煮。吃時,加油辣子、蔥蒜姜椒等佐料。營養豐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養親”的情味。
五味炒麵
用炒熟的黃豆、燕麥、包穀、花生、核桃米磨成麵粉。吃時,加入蔥、椒等佐料,用開水沖或用涼水拌成糊狀。炒麵久藏腐,便於攜帶,隨處可吃,別有風味。
城鎮居民買啥吃啥,不重視糧菜的儲備,包含品類及豐厚程度均勝農村。建國後,機關單位早餐多為稀飯、饅頭;中、晚餐較豐盛。
服飾
童裝民國後期和建國初,嬰兒滿月載胎帽。周歲以後,夏戴涼圈,冬戴風帽,還有雞爪帽、兔耳帽等。帽沿常飾以“八仙慶壽”、“二龍搶寶”、“吞口”等銀娃娃或刺繡花卉圖案。身著花布衣服和衩衩褲,腳穿扎花布鞋。學齡兒童頭戴瓜皮帽,俗名耍帽兒或一把抓。少數小孩戴百家鎖和銀質項圈,滿12歲時開鎖去圈。進入80年代後,小孩穿戴注重質量,講究美觀。一般穿毛線、絨線織的娃娃衫、寶寶褲、連襪褲,外套罩衣。稍長,穿兒童運動衫、套裙、絨毛衫、太空服等,極少穿平板布衣。
青年裝青年衣著最富時代特色。民國初期,農村青年多穿土布偏襟長衫。腰拴布帶,勞動時將前後一衣角紮起,稱“一桿旗”。夏秋穿對襟短衫,冬春著緊身短棉布。包白布帕,穿布鞋開草鞋。婦女穿偏襟短衣,系圍裙,穿布鞋。大姑娘扎長辮,穿繡花鞋。城鎮青年,男穿竹筒式小袖口長衫,戴青緞小帽,婦女穿超襟大袖短衫,腰著紅裙,腦後挽髻,插銀簪、銀撇、戴耳環。腳穿繡花鞋,用絲線鎖口,用綠帶子纏脛。時人譏為“帶纏三道綠,線鎖一彎紅”。建國初,普穿中山服、列寧服、工人服等短裝,剪短髮、穿短襪,著長衫、包白布帕的減少。60年代,衣著款式仍舊以藍、灰、青三色為主。70年代,盛行小腳褲。因褲管短,戲稱“亮三寸”。80年代,男蓄齊肩長發,女燙捲髮者增多。服裝式樣新穎多變,棉毛衫、晴綸衫、羊毛衫、滑雪衫、防寒服、太空服、長短大衣;直管褲、喇叭褲、教練褲、健美褲;高跟鞋、甩尖子皮鞋,皆隨心所欲,自由穿戴打扮。城鎮女青年尤喜穿裙裝、長襪、戴耳環、掛項鍊、搽胭脂、抹口紅、畫眉毛,盡情體現青春健美。
中年裝民國時期,男多穿長衫,上腰褲,長襪,抄鞋。冬天,高山區的人穿棕襪子,外套滿窩子草鞋。女穿半長超襟衣,頭挽髮髻,戴發網;橫插鐺針,腳穿布鞋。富紳家庭,女人穿胸前鑲雲子的花袖短服。頭戴壓發梳,手戴銀圈,胸戴一串銀牙 ,走路叮噹響。建國後,男普穿中山服,蓄分頭,不留鬍鬚。婦女普蓄短髮,穿對襟短衫,側面開口長褲。進入80年代,部分幹部穿西裝,腳穿平底鞋。
老年裝民國時期,老年穿超襟長衫,外套團花馬褂或青布領夾,頭蓄長發,戴氈盔或棉帽,腳穿雙梁鞋或靴,有遺老之風。女穿大袖超襟半長衫,外套領夾,包白布帕或青絲帕,穿 窩鞋或抱雞母鞋,內纏裹腳,用帶子將褲腳捆緊。建國後,男著中山服或列寧服,內穿襯衣,蓄短髮,留鬍鬚的漸少。熱天不戴帽,冬天喜戴火車頭帽。穿平底布鞋或大頭皮鞋。女穿對襟衫,蓄齊肩短髮。老年婦女冬天戴氈絨帽,穿絨鞋或棉鞋。
地區區劃
龍鳳場街道區
長嶺村
方山子村
花山村
環山村
火焰溝村
酒店埡村
兩路口村
鑼村溪村
三清店村
石婆山村
魚池梁村
亮洲壩村
八瓜山村
柏埡子村
雙羊坪村
百度貼吧
百度貼吧名稱:通江縣龍鳳場鄉
有網友創建於2012冬
</p>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