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鰲祭祀

龍鰲祭祀是岑鞏縣境內的苗族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習俗中形成的祭拜龍鰲河河神的民間習俗。廣泛分布於岑鞏縣境內龍鰲河流域沿岸的水尾鎮、凱本鄉和羊橋土家族鄉的大部分村寨。此外,在龍鰲河上游江口縣的杉木溪、四路壩和玉屏縣的田沖、白岩塘、前家龍等地也有此習俗。而舉行祭祀活動規模較大、較為集中的主要有岑鞏縣水尾鎮的新場和大樹林等苗族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鰲祭祀
  • 節日時間:農曆八月十五
  • 節日類型:苗族節日
  • 流行地區:岑鞏縣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意義:驅除災星病痛
地理位置,習俗淵源,

地理位置

岑鞏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東北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低中的丘陵地貌、寒武溶岩地質,中亞熱帶到南亞熱帶氣候型。同時,又是一個苗、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聚居縣。“龍鰲祭祀”較為集中的水尾鎮,位於岑鞏縣東北部,東南抵玉屏縣,西及西北與本縣天星鄉、羊橋土家族鄉接壤,北鄰銅仁市。龍鰲河位於鎮境東北面,發源於石阡、江口、岑鞏三縣交界處的朝陽坡,經水尾的臘岩、駕鰲、長坪、白水、於河等村,於陡灘出縣境入玉屏縣撫溪江與舞陽河匯合入沅水。

習俗淵源

龍鰲祭祀是當地苗族人民相沿成習的風俗,歷史上鮮有相關歷史文獻記載。關於龍鰲祭祀活動本身和主要祭拜對象的來源,苗家人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古時候,龍鰲河裡居住著一條邪惡的龍神,河兩岸民眾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都要用童男、童女去祭它。如到這一天得不到祭品,龍神就會遷怒於兩岸百姓,讓他們不得安寧。後來,一個名叫華光的太子(又稱馬耳大王)得知此事後,便派出其手下兩員大將,一位名叫周雲,一位名叫尚毅,扮作童男童女將龍神降伏。龍神為保性命,答應將每年祭品改為殺羊祭祀,並願意保佑兩岸百姓世代平安。從此,龍鰲河兩岸百姓就有了殺羊祭祀的習俗,並將華光太子及周、尚兩位將軍奉於神龕,作為自己的祖宗神位來敬奉。至今,在龍鰲河附近的一些苗寨,家中神龕仍寫成“祖奉華光太子周尚二將軍之位”。
現今留存的龍鰲祭祀儀式多數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主祭的人家因災星(不吉利的兆頭)病痛等原因,許下願望祈求神靈保佑,當災星病痛驅除後,到農曆八月十五就以“三牲”進行祭祀,感謝神靈庇佑。古老的龍鰲祭祀活動則一般是以自然寨為單位進行的,儀式在宗族祠堂內進行。在祠堂里貼上傳說中的龍神畫像以進行祭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較為奇特的是龍鰲祭祀儀式一般都是半夜(即農曆八月十五日凌晨)舉行。為什麼要在夜裡舉行,村裡的老人也只知道是自古傳下來的規矩,據說不按照規矩便不靈驗,對於是何人因何而立此規矩卻不曾知曉。
龍鰲祭祀活動一般由寨老(即苗寨中年齡最長、輩份及威望最高的老人)主持,安排人員、一伙食、準備祭祀用品、籌集祭祀所需資金。舉行正式儀式時則是由寨老指定的先生(苗家人稱熟悉苗族祭祀禮儀、經常主持祭祀儀式的人為“先生”)主持。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即中秋節)前,寨老便指派專人到附近集市購買糖食果品、酒、香、燭、火紙等祭祀用品,還有一種專門為祭祀製作的粑粑,其製作材料與當地食用的普通粑粑相同,但外觀要做成豬、牛、羊等動物及各種水果形狀,因龍鰲祭祀活動相傳甚久,故當地商家早已準備有事先做好的祭祀用粑粑出售。祭祀用的“三牲”即“豬、羊、雞”,羊和雞必須用整隻。農曆八月十四日午飯後開始殺雞、殺羊。殺羊前,先給羊餵點淨茶,接著燃放鞭炮,再由二、三個青壯年男子將羊宰殺。
祭祀過程分三個步驟,準備停當後,農曆八月十四日晚飯前,便開始第一個步驟——“獻生”。“獻生”就是將未經烹煮的豬、雞、羊生肉及糖食果品等供品擺放於祠堂內的供桌上進行供奉。供品擺好後,由寨民依次向龍神敬香。屆時,祠堂內已準備好的鼓樂、儀仗,鑼鼓、角號齊鳴,祠堂外燃放的鞭炮、鐵銃也一齊炸響,場面十分熱鬧。敬香完畢後,參加祭祀的全寨大小就地聚餐,酒足飯飽,苗人三五圍坐成團,相互交談、擺龍門陣直至深夜。第二個步驟——“念祭文”。半夜雞叫時分,先燃放鞭炮,然後在先生的主持下全寨大小一齊對著神位行三拜九叩之禮,主祭的先生一邊念頌祭文一邊叩拜,祭文分為壽文和祝文(共44行,418字),先念壽文,壽文念完再念祝文,重複三、五、九遍皆可。念罷祭文就可以燒香、燭、紙錢了。最後一個環節——“上熟”。撤下供桌上的糖食果品和淨茶,將酒杯中的酒倒掉再重新斟滿。供桌上再放上殺羊用的刀和血盆。將先前供奉的整羊、整雞身上每個部位分別割下一小塊,如供有豬肉,也要割下一小塊,放入鍋中加鹽煮熟。最後將煮熟的肉用盤子盛好,放在供桌上供奉半小時左右,整個祭祀過程便進行完畢
苗家稱熟悉苗族祭祀禮儀,經常主持祭祀儀式的人為“先生”。由於現今各地留存的“龍鰲祭祀”大多已演變為以家庭祭祀為主,家庭祭祀一般不需要“先生”主持,而仍以集體祭祀為主的少數苗寨中,能夠主持“龍鰲祭祀”儀式的人也已為數不多。目前已調查認定的“先生”有9名,均系水尾鎮苗寨的陳姓村民。按照其輩份大小先後為序,共有“孝、友、純、精”四代人。“孝”字輩:陳明孝;“友”字輩:陳友幫、陳友維;“純”字輩:陳純光、陳純濤、陳純春;“精”字輩:陳精和、陳精明、陳精余。
“龍鰲祭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對穩定,是一種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民間信仰,有著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是苗族人民在古思州龍鰲河畔優美自然景觀環境中,漢、侗、土家等多民族長期雜居產生的多元文化。它不僅向人們展示了苗族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特色,而且也體現出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獨特習俗,承載著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
在中國古代,祭祀既是民間重要的民俗行為,又是國家一項重要的政治禮儀制度,在民間的社會生活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龍鰲祭祀”活動作為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民間祭祀活動,集苗族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一種增強民族向心力、維繫民族團結的人文盛典。在古思州龍鰲地區長期的農耕歷史和漢、侗、土家等多民族長期雜居產生的多元文化歷史背景下,“龍鰲祭祀”使大量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傳統的祭祀禮儀在活動中被保留下來。
面對時代變遷和外來文化的衝擊,龍鰲祭祀這一古老的民間習俗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機。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改變和現代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改變,加上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強,長期以來維繫和支撐著苗族傳統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也正發生急劇變化,傳統道德觀念受到了巨大衝擊,龍鰲祭祀由原來一年一度的集體祭祀改為三五年才舉行一次。同時,在仍以集體祭祀為主的極少數苗寨中,熟悉祭祀禮儀又能夠主持祭祀的人已寥寥無幾,這一古老的苗族民間習俗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