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坡Ⅱ

龍骨坡Ⅱ是指巫山龍骨坡遺址,有3個階段的發掘:1985年~1988年,1997年~1999年,2003年~200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骨坡Ⅱ
  • 別名:巫山龍骨坡遺址
  • 地址:巫山廟宇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批准單位:中國文物局
  • 周邊景點:大寧河小三峽,滴翠峽等等
巫山龍骨坡下頜骨引發人猿之爭
20年三期考古發掘
在1985年巫山龍骨坡下頜骨化石被發現後,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到底是人還是猿?年代判斷是否準確?為什麼龍骨坡遺址發現的石器那么少?種種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科學家。
巫山龍骨坡遺址已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掘:1985年~1988年,1997年~1999年,2003年~2006年。20多年過去了,經過三期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些問題找到答案了嗎?
1984年,黃萬波等在巫山廟宇鎮龍洞東側的一面山坡地採集到了劍齒虎、乳齒象、爪蹄獸等絕滅動物的化石。他們由此判斷,這裡曾經生活著一個非常古老的動物群,年代至少超過100萬年,這就是現在的巫山縣龍骨坡。從1985年到1988年的4年間,黃萬波等在這裡發掘獲得了一段下頜骨化石(上面帶兩顆牙齒)、兩件石器(安山岩製成的砍砸器和石英岩石錘)和包括巨猿、大熊貓等在內的116種哺乳動物化石。
專家們通過古地磁和電子自旋共振(ESR)測年法測定了龍骨坡遺址的年代。古地磁測量用的樣品為土樣,分別采自1層~22層,測得結果為180萬年~240萬年,人化石所在層位是第8層,其年代為距今204萬年;電子自旋共振法採用的樣品為動物的牙齒,樣品分別采自2~3層、4層、5層,測得這3個樣品的平均年代為173萬年。下頜骨化石出土於7~8水平層,因此,電子自旋共振法推測其年代應該遠遠早於173萬年。1991年,黃萬波將研究成果匯集到《巫山猿人》一書。
此後不久,美國愛荷華大學古人類學家石漢致信黃萬波認為下頜骨化石年代太早,不可信。於是,黃萬波去信邀請石漢訪華,兩人1992年同去龍骨坡,按照自上而下的層序採集測年樣品,帶回美國進行ESR測年。1994年測年結果出來了,龍骨坡4~5水平層年代為距今102萬年前,巫山猿人位於第8水平層,其年代必定更早。於是,黃萬波等在1995年的英國《自然》雜誌(第378卷,275頁~278頁)上發表了《亞洲的早期人類化石及其石器製品》一文,報導了他們的發現。但是,由於下頜骨化石比較殘破,對其分類在學術界有分歧;也有學者認為,發現的石器只有兩件,數量少,有待今後發現更多的材料。
在國內外專家的質疑聲中,1997年~1999年,黃萬波等再次來到龍骨坡。這次除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外,又發現了20餘件以石灰岩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器。2003年~2006年,中法聯合考察隊在龍骨坡進行了第三次發掘,除發現重要的巨猿等哺乳動物化石外,又發現了數百件以變質灰岩為主的石器。由於改變了發掘方法,考古人員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在地層剖面上揭示了23個不同時代的居住面,發現了若干件石器與象、牛、鹿、麂等多種食草動物化石肢骨出現在同一層位的情況,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這么多大型動物的前後肢骨與數件石器堆積在一起,排除水流分選作用和其他非人為因素,究竟意味著什麼?反映出了何種埋藏環境? “唯一的解釋就是有思維的食肉動物所為。”黃萬波說,“發現了23個文化層,就是說這種食肉動物在龍骨坡生活了很長時間。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種食肉動物究竟是什麼?”
是人,還是古猿?
“通過23年在龍骨坡的考古研究,龍骨坡文化找到了。”黃萬波說。
黃萬波解釋道,古猿與人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形態,兩者有顯著差別,但是在某些方面模稜兩可;二是文化,因為文化是基石。光說形態,不考慮文化的話,不可能把現代人的起源討論清楚,因為證據不足,亦難令人信服。1960年,考古學家喬納森在東非大裂谷發現了能人頭骨,信息傳出後,不少人依其形態比較,認為能人不是人而是猿。隨後,他們在能人化石的同一層發現了大量石器,從而為人與猿之爭畫上了句號。
人和猿的區別標準,就是是否產生了自己的文化。這是黃萬波對那段下頜骨化石的判斷。
其實,在《亞洲的早期人類化石及其石器製品》發表後不久,就有人對此提出質疑。1996年的英國《自然》雜誌(第381卷,202頁)上發表了Schwartz和Tattersall的題為《誰的牙齒》的文章,通過形態比較,他們發現龍骨坡化石的下第一臼齒明顯小於在東南亞發現的類似牙齒化石。200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在《人類學學報》(第19卷,第1期)上發表了題為《巫山龍骨坡似人下頜屬於猿類》的文章。吳新智的結論是:“就已有的標本所提供的證據而言,它屬於猿類已是沒有疑義的了。”
吳新智簡要地介紹了他的主要判斷依據。
首先,古猿和人的第二前臼齒和第一前臼齒的接觸面的位置不同,非洲和亞洲很多標本都有明確的表現。人的第一前臼齒在第二前臼齒的正前方,第二前臼齒上與第一前臼齒接觸所產生的小的接觸面在牙齒前面的中部,而古猿的第二前臼齒上的接觸面向舌側偏移。這是區分人和猿十分重要的特徵,龍骨坡化石恰恰表現出了猿的特徵而不是人的特徵。
二是東非能人和喬治亞170萬年前人類下第二前臼齒標本的跟座長度都大約相當於齒冠長度的1/3,沒有多大的變異範圍,而龍骨坡化石卻比它們大一倍。另一方面,龍骨坡標本的這個特徵卻與祿豐古猿比較接近。還有,龍骨坡下頜骨化石的厚度比同時代的非洲的人類化石要薄得多,其間差距很大。
吳新智說:“如上所述,龍骨坡標本具有這些與人不同而與猿相近的特徵。這段下頜骨屬於人,屬於古猿,不是觀點的不同,是對錯的問題。根據形態來判斷是非常客觀的,龍骨坡的下頜骨標本已經足以作為證據,判斷它屬於猿。”
黃萬波表示希望能夠繼續龍骨坡遺址的第四階段的發掘,期待著更多的新發現和新的研究成果,來最終解開謎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