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雀鐵羅漢茶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序號:4
- 申報單位:惠安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工具材料,主要流程,傳承保護,傳承人物,傳承價值,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惠安縣誌·商業·經濟管理篇》記載:“龍雀鐵羅漢茶生產技藝,始創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惠安縣城霞梧街的《施集泉茶圃》(後改為‘集泉茶莊’),創建人施大成,”已有兩百餘年制茶、銷茶史。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施大成在縣城霞悟街創辦的“施集泉茶圃”後稱“集泉茶莊”。至其孫施濟候時,茶葉經營業務不斷發展,並於鹹豐年間(1851—1861)捐得四品道台,因商而捐官,因官而商愈發展。這期間,施濟候購下武夷山劉官寨茶岩一座,從此奠定茶葉產、供、銷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其時,其產品鐵羅漢茶聲譽日著,光緒廿八年(1902)施大成十一世孫施兼繼承集泉業務時,兼設“集義典鋪”“集豐典鋪”,並開設分店“壽春茶圃”。及至1924年,施兼以一萬三千銀元購買武夷山三條坑內岩石“慧苑岩廠”,下設“赤石分圃”,專營栽培、初制及收購。在晉江、石獅開分店,專行銷售。
茶莊於1931年設計平板“龍雀”商標,向當時民國政府申請註冊,該商標是惠安縣最早申請、批准正式使用的註冊商標實例。
1956年,隨著國家對私改造,對私營工商業實施續買政策,“集泉茶莊”全部人員、資金、財產隨企業過渡為公私合營,改名為“惠安茶廠”。
1985年初,經惠安縣人民政府批准,惠安茶廠恢復“集泉茶莊”及“龍雀”牌傳統產品的生產。
21世紀初,國家加緊國有企業改革步伐,2002年1月經惠安縣政府批准,惠安茶廠、集泉茶莊改制為國有控股的“集泉茶葉工貿有限公司”。
工藝特徵
龍雀鐵羅漢茶製作技藝系施家祖傳秘訣,原料選自武夷岩茶名樅,平均原料需儲存三年以上方可加工生產,主要倚重調配焙制之功,並加以陳為貴。其產品性溫,不僅具有岩茶之韻,蘊蘭桂之芳,且具有消暑生津、祛火消食、解嘔止瀉等功能。
工藝流程
工具材料
材料為武夷名樅(水仙、奇種)肉桂等品種茶、包裝材料為小包裝紙盒、真空包裝紙盒等。
工具為精製機械(園篩機、階梯揀粳機、烘乾機等);檢驗計量設備為水分分傳呈析儀、恆溫箱、分析天平等;包裝工具為真空包裝機、封口機等。
主要流程
龍雀鐵羅漢茶製作技藝主要工序為:原料一貯存一篩分一風選—揀粳一分選一烘焙—包裝一成品。
1、原料:選購上等武夷山名樅;
2、貯藏:平均儲存期三年以上;
3、精揀:經機械篩分後再人工精揀,能用的僅占六成;
4、焙制:自製炭火培灶;
5、拼配勻堆:預留拾批次小樣封存,拼配勻堆時,按具體品種規格百分比(系施家祖傳秘訣),然後經二名以上茶師比對前三批小樣,確認其色、香、味一致時,方可進行包裝;
6、包裝裝潢、小包包裝,設計獨特。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龍雀鐵羅漢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物為:王斌、盧文澎、周錦標。
傳承價值
龍雀鐵羅漢茶生產技藝歷經兩百餘年的制茶、銷茶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龍雀鐵羅漢茶生產技藝在於其獨特性及加工生產中的科學嚴謹態度,尤其從選料、精揀、烘焙、拼配等生產工藝方面,有別於其他廠家,形成獨特的產品風味且質量常年保持穩定,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龍雀鐵羅漢茶生產技藝系列茶產品,其性溫和,不僅具有岩茶之韻,蘊蘭桂之芳,且具有消暑生津、祛火消食、解嘔止瀉等功能。受港、澳、台及東南亞僑胞喜愛,被譽為家鄉神茶、烏龍茶之珍品。其產品及生產技藝在行業及閩、粵和東南亞地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做出一定的貢獻。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6年10月,“龍雀”商標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
龍雀鐵羅漢茶製作技藝還曾被評為省政府優質產品、省供銷系統烏龍茶傳統產品獎、省經貿委首批認定“福建老字號”以及獲得國家商業部包裝評比二等獎。